书城历史资治通鉴菁华
2279800000059

第59章 长孙皇后

公元626年,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继承大统,成为唐朝史上第二位皇帝,太宗皇帝。八月二十一,皇妃长孙氏被李世民册封为皇后。

长孙皇后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即使时间非常仓促,她也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遵守礼法。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与太子和齐王之间有矛盾。长孙皇后时常入宫,在高祖面前尽孝,恭敬地对待高祖的妃嫔们,以此来弥补高祖与秦王的关系。长孙皇后此举对秦王的帮助很大。

作为皇后,长孙氏生活俭朴。她常常以身作则,对衣物车马之类的物品不提要求,只要够用就行。太宗非常看重她,有时还会和她讨论政务上的赏罚。每到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就会婉言推辞。她说:“臣妾只是个妇道人家,怎么能随便过问国家大事呢!俗话说得好,‘假如在早上打鸣的是母鸡,那么这户人家很快就会倾家荡产。’”太宗一再征求她的意见,长孙皇后始终不作回答。

长乐公主是皇后的亲生女儿,太宗对她十分的宠爱。长乐公主出嫁时,太宗特意向相关部门下达敕令,要求给公主准备的陪嫁必须是皇姑永嘉长公主的两倍。魏徵就此向太宗皇帝劝谏:“当年,汉明帝在给皇子们分封采邑的时候,曾说过,‘我的儿子怎么能比过先帝的儿子呢?’下令给自己儿子的封地只有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现如今长乐公主的嫁妆,竟然是长公主的两倍。您这样做岂不是和汉明帝的做法背道而驰吗?”太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太宗把魏徵的劝谏告诉了皇后。皇后听后,感慨不已:“以前,臣妾一直弄不清楚,陛下为什么老是称赞魏徵。现在,臣妾明白了。身为臣子,能以礼仪之法阻止君王徇私情。魏徵的确是难得的栋梁之才啊!陛下,我与您是多年的夫妻,您对我恩宠有加。可是每次我与陛下说话,都要注意观察您的脸色,不敢轻易乱说话,害怕冒犯了您。更何况那些朝堂上的大臣呢!他们能对陛下直言进谏,陛下一定要听取他们的建议。”

随后,长孙皇后向太宗请求,派人给魏徵送去四百匹绢和四百缗钱作为赏赐。并转告魏徵:“您的正直我早有耳闻,今日能够亲自领略,实在是名不虚传。今天特意把这些东西赏赐给您。希望您不要改变,继续保持这样忠君为国,直言进谏的心意。”

有一天,太宗罢朝后,提前回到宫中,生气地对皇后说:“这个乡巴佬,气死朕了,以后一定找个机会把他给杀了!”皇后忙问太宗,是谁惹怒了他。太宗说:“是魏徵这个老顽固。他不给朕留一点儿面子,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听后,默不做声,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长孙氏换上皇后的朝服,站在院子当中。太宗很奇怪皇后的举动,忙问她这么做的原因。皇后回答道:“臣妾这是在向陛下道贺啊!臣妾曾听说,如果君主开明,那么做臣子的就会很正直。现在,正是因为陛下是开明的君主,魏徵才敢在朝堂上直言说出自己的见解。这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太宗听后,恍然大悟,平息了怒气。

长孙皇后从小喜欢读书,还经常与太宗交换彼此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皇后还会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并借机出言规劝皇帝。

有一次,太宗心情不好,就把火气撒在宫女身上。皇后看到后,装作自己也非常生气,向太宗请求,由她来处理这件事情。随后,长孙皇后下令,把那名宫女关押起来。等到太宗的心情恢复了,皇后才出面为宫女解释开脱。从那以后,后宫里再没有滥用刑罚的事情出现。

豫章公主出生不久,生母就过世了。皇后把她抱到自己的身边,亲自抚养,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后宫妃嫔中,不论谁生病,长孙皇后都要亲自去看望。她提供自己的药物,让生病的妃嫔服用。后宫之中,没有人不爱戴尊敬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为太宗生了三个儿子。皇后每次见到几位皇子,都训诫他们:生活要节俭,为人要谦虚。有一次,太子的奶娘,遂安夫人向皇后请求,为太子增加一些日常的用品。皇后回绝了她,说:“作为一国的储君,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树立自己的德行,如何为国家效力。没有必要在日常用度上花费心思!”

李世民得了一种病,很长时间都没有治愈。皇后一直精心照顾太宗,时常昼夜陪伴。太宗患病期间,皇后把毒药放在衣带里,随身携带。她对太宗说:“陛下如果有什么意外,我绝不会一个人独活。”

长孙皇后常年患有气喘病。有一年,太宗带皇后到九成宫巡游。柴绍等人有急事禀报,深夜求见。太宗连忙穿上盔甲,从宫阁里走出来,问询情况。皇后虽然身体不适,但仍然紧随太宗身后。侍臣们纷纷劝皇后休息,皇后说:“皇上现在心神不宁,我又怎么能安心休息呢?”长孙皇后因此病得更重了。

太子看到皇后久病不愈,对她说:“用了那么多药,您的病情也不见好转。我打算请求父皇,大赦天下,让俗人出家,为母后祈福。”

长孙皇后反驳道:“人的生死是早已注定的,不会随人的心意而改变。我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假如积德行善能增添福祉的话,我已经有了。如果不象你说的那样,那么祈福只会给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大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决定,不能随便发布。何况你父皇认为道教、佛教祸国殃民,从来不喜欢在这上面花费精力。怎么能让皇上为了我去做一些他从来都不喜欢做的事呢?如果你执意要这么做的话,不如现在就让我死去!”

看到母亲反对自己的做法,太子没有把此事告诉太宗。后来,私下里,太子和房玄龄交谈,提到了自己和皇后的这番对话。房玄龄把此事回禀了太宗。太宗听后,悲痛不已,决定要大赦天下,祈求皇后能康复。但最终,太宗在皇后执意劝阻下,此事就此作罢。

后来,皇后病危时,房玄龄已经被太宗罢官。诀别时,皇后对高祖说:“陛下,房玄龄跟着您多年,一直尽心尽力。而且,他心思缜密,做事谨慎,从未泄露过朝廷的机密。如果他没有大的过错,您还是让他回到朝堂上,继续侍奉您吧!陛下对我恩宠有加,还赐给我的亲属爵位,让他们得以享受朝廷的俸禄。但是,如果他们自身没有什么才能,恳请陛下不要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务,那样会使他们惹上灾祸。陛下只要让他们作为外戚,定时来觐见皇上就好。臣妾生前没有做什么对人有益的事,死后更不要做害人的事。陛下不可以浪费钱财,为我修建陵墓。只要以山为墓,随葬一些瓦木,臣妾就知足了。希望陛下能一如既往地亲君子,远小人。陛下要尽可能的接受臣子们的进言,远离谗言。陛下还要减轻徭役,减少出游和狩猎。这样,即便我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了。不用让儿女们再来看我了,见面只会增加伤感,心神不宁。”长孙皇后从衣带中取出一直藏着的毒药,交给太宗。她说:“您生病的时候,我就决定会誓死追随陛下。我绝不做第二个吕后。”

公元636,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中去世,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生前,搜集了大量自古以来有关女子得失的故事,整理编写成共三十卷的《女则》。长孙皇后还写过一篇文章。在文中,她针对汉代明德马皇后纵容外戚势力膨胀,进行了批驳。后宫尚仪局的司籍在皇后去世后,把《女则》一书呈现给了太宗。李世民看到此书,悲痛欲绝。他把书交给身边的大臣传看,说:“皇后所著的这本书,完全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典籍。朕知道生死由命,也知道不该沉浸在哀伤中。只是朕失去了皇后这样的贤内助,再也无法在后宫中听到那样的规劝,心中始终不能释怀啊!”太宗随后下诏,房玄龄官复原职,重回朝堂。

十一月,太宗命段志玄将军和宇文士及带兵护送长孙皇后的灵柩,出萧章门,前往昭陵安葬。

太宗在为皇后题写的碑文中说道:“皇后生前非常节俭。去世前,要求不让厚葬。皇后认为,盗墓贼的目的就是要盗取墓中的宝物。如果没有宝物的话,盗墓贼自然也得不到什么了。朕非常同意皇后的观点。整个天下都是君王的,不一定非要把东西放入自己的陵墓中,才算是拥有。此次借九山作为皇后的陵墓,由一百多名工匠花费几十天完成。墓中不随葬金银珠宝。随皇后下葬的人俑、车马和器具,一律用陶土和木材制成,只是形似。对于这样的陪葬品,盗墓贼也不会再动心思,所有人都省心了。后世子孙当以此为榜样。”

太宗时常思念长孙皇后。于是,太宗在后花园中搭建了一个观望台,时常向昭陵方向眺望。太宗曾让魏徵陪同自己登上观望台,让他向远处观望。魏徵向远处看了许久,然后对太宗说:“臣年老眼花,看不到。”太宗指着昭陵,让他看。魏徵说:“我以为陛下让臣登高台是为了眺望献陵。如果是让臣看昭陵,臣早就看到了。”太宗听闻此言后,悲伤地留下了眼泪。随后,太宗让人拆掉了这座观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