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登基后,边关贸易开展得非常火暴,安禄山也顺利谋了个互市郎的小官,掌管贸易,还挺不错。安禄山因此交往广泛,他和他的发小关系还不错,发小名叫窣干。窣干能得到安胖子的青睐,乃是由于他和安禄山同年同月生。本也该同日出生,但估计是因为窣干体型较小,所以比大胖子早生一日。
窣干十分消瘦,生得一双鹰眼,耸肩、驼背,形象十分猥琐(可参考武懿宗,但是眼珠是胡人的)。因为从小就和安胖子一起长大,所以窣干也精通六蕃语言,年纪轻轻便与安禄山同为互市郎。
他们工作稳定、收入颇丰,不愁吃喝。但这俩人从小就不安生,小时候过得不好,便喜欢去别人那里偷牛羊。这不,到了成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就抓住了一个巨肥无比的大胖子,安胖子偷羊被抓,准确地说是唐兵抓的,因此用汉语大声喊冤(掌握一门外语是很有必要的)。张守珪听说士兵抓到了一坨肥肉,又听说这家伙是个小吏(互市郎),懂多国语言,很是好奇,于是亲自审问。
审问完毕,张守珪手一挥,让人拉出去斩了这个盗贼。几个人拖着安胖子,安胖子就是不走,还豪气干云地高呼道:“张公,你不想灭那两藩吗?为什么要杀我?”
“慢着!”
张守珪好奇地欣赏着安禄山,他觉得这个皮肤白得跟玉似的胖子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
安禄山憨厚地瞧着张守珪,把张守珪瞧沦陷了。张守珪很喜欢这样的壮士,体态丰满,表情刚毅。他走上前来,亲自给安禄山松绑,又细细交谈,考察一番,最终竟授予了他“捉生将”的差事。足以见得,安禄山是非常有本事的,他的“战神”称号也不是白来的。
所谓捉生将,不是偷牲口的将领,而是跑到敌方据点去活捉敌兵,用以问口供的一种小小郎将。
安禄山,十几年来偷牛羊无数,却未曾被人发觉,张守珪先生断定安禄山抓人必然有一手,故而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官职。那日,安禄山来求张守珪,说他的老乡窣干也很能干。张守珪查窣干的档案,最后查到了,“窣干,因拿朝廷互市专款赌博在逃。”
这下好了,安禄山也不用操窣干的心了,人家窣干花光了所有的公款,发觉大事不妙,于是往北去投奔奚了。当时奚并不大,之所以投奔,窣干也正是要找到奚部落的斥候。所以,斥候很容易就抓住了这个鬼鬼祟祟的家伙。由于形象很对不起观众,窣干被奚人误以为是突厥派来的刺客,大家举手表决,先宰了他再说别的!
一群骑兵围住了窣干一个人,刀都架到了脖子上。
众人看着这个一脸狼狈却穿得人五人六的家伙,体态腌臜,表情刚毅,有种,不妨先问问他是什么来头。
士兵曰(东胡鲜卑语):“哪里来的?”
窣干曰(东胡鲜卑语):“我是大唐使者,你们杀了我,让天子知道了,你们全国就完了!不如带我去见你们大王,大王看后,杀我还是留我,不都是你们的功劳吗?”
厉害!奚兵大喜,将窣干带到了奚王的面前。
窣干傲慢地站在那里,也不拜见奚王,表情很是镇定。为了吓唬奚王,他直接甩出这么一句话,“天子的使者来你们这样的小国,不拜也是合情合理的!”奚王大怒,他真不知道李隆基为何会派这么一个猥琐男来奚地使横,这摆明了要奚落他奚王。不过,奚王发脾气之前还是很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奚太弱了,倘使这个猥琐的家伙真的是皇上派来的,怠慢了他,岂不惹祸上身?
奚王忍住怒火,矫情地哈哈大笑,“上国使者就是牛!”先授给了窣干官职,又好吃好喝大酒大肉地款待了他。就这样,一个连关文都拿不出来的家伙,竟然成功地把整个部落都给忽悠住了。
窣干艺高人胆大,吹牛不脸红。吃饱喝足后,他准备走了。他脸不红心不跳地跟奚王说:“这回皇帝让我来,是互通有无,要带人回去。你赶紧准备点儿东西,正好进奉上去,至于派出去的使者,人数也必须给够,至少给我一百人!”奚王从了窣干。
窣干是个罪人,怕张守珪灭了他,基于此,脸不红心不跳丝毫不害臊的窣干决心拉奚的头号将领索高下水。
索高,开元时名震大兴安岭地带的大将,为奚部落作出过卓越贡献。
窣干发话,“跟我一起走的这些人,虽然多,但都太猥琐,没资格面见天子,唯有高才者才能跟我一起去。”奚王被糊弄得大喜,令索高帐下三百之众与之一起入朝。窣干领着这三百人出发,神采飞扬的。半路上,窣干坑爹的本事用到了极致。他先让人给平庐城主送去一封信。信上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奚兵数百,扬言入朝,实则入盗,请准备准备,他们马上就到。
平庐城主见可以立功,大喜,将奚兵迎接入城,犒劳摆酒。大家摔碗为号,干净、利落地把所有奚人给杀了。当然,窣干同志还是很仁慈的,因为用来邀功的索高还活着,这是必须的。他将索高绑得严严实实,用囚车拉到了幽州。窣干来了,来见一直寻觅潜逃者的张守珪。此时的张守珪,原本计划等窣干出现就地正法,却见窣干带回来一国的大将,转怒为喜,兴冲冲地写了份上表,朝廷授予窣干为折冲。
就是这个样子,窣干终于回来了,与安禄山同为捉生将。先来看看捉生将安禄山的战绩:某日,与五个骑兵一起跑到了一个有山川水泉的地方,活捉了几十个契丹兵;又领小股精锐掩杀契丹,每战必胜,大败敌军。安禄山升职了,这个会说好听的话、会干实事、会揣测人意的大胖子得到了张守珪的认可,所以张守珪表示愿意认他当儿子。
安禄山着实感动了一把,随后披甲上阵,因为战功赫赫,他担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升职也太快了点)征讨契丹、奚。
这回,安胖子坏事儿了,恃勇轻进,被受够了他欺负的奚和契丹揍了个半死。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四月,安胖子的干爹张守珪上奏,请求斩了安禄山。安胖子被押到了京城接受有司审讯。宰相张九龄批复,“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解释曰:“为了严肃纪律,当年穰苴杀了庄贾,孙武斩了宫嫔。守珪要是想让军令严肃,禄山就不该免死。”
可是,他是安禄山,聪明狡猾而又显得非常憨厚的安禄山。他早就花了巨款,贿赂了从幽州到京师的使者们,事发之前,李隆基也早就听说他安禄山的美名了。李隆基颇有爱才之心,所以他下敕,令安禄山免官,白衣领军!
第二十二章 张九龄揭发安胖子,李林甫依附武惠妃;唐朝人离婚签协议,周子谅仗义言恩情
诏令刚下,谏官的奏疏又来了。
带头的是宰相张九龄,“安禄山藐视法律,致使军队覆没,于法不可不杀!”雷人的话还在后头,张九龄确信地说,“臣看过他的面貌,这个人有反相,未来发动动乱者,必为此人!”
有反相?未来发动动乱?藐视法律?不是,我倒是问问这位先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长的是什么眼?
李隆基本来就对张九龄有看法,怏怏不快,可张九龄还在说着他那个论断。安禄山就是有反相,他以后肯定会谋反!
李隆基烦了,正色,警告张九龄,“卿(你)别再揭发忠良了!”具体意思是,你再说安禄山有反相,小心你自己。于是,在李隆基的安排下,安禄山被无罪释放,而他的好友窣干,也因为坑爹有功被李隆基亲切召见。
李隆基是爱才的,他珍惜窣干的才华,认为“窣干”这个名字不但没有实际意义,且还很难听,不如御赐一个名字。李隆基认为,窣干思路清晰明了,做事干练智慧,综合起来,应为思明,故而赐名“思明”。一直忘了说了,窣干是窣干的突厥名(废话),人家也是有汉姓的,姓“史”。
李隆基:“思明,你多大了?”
史思明:“四十了!”
李隆基拍了拍史思明的肩胛骨,“好好干吧,日后定然显贵。”
玄宗皇帝,不幸一语成谶。
那么,李隆基何以突然重用藩将?
因为李林甫大人终于搞清楚了一个问题——
第一,胡人部落骑马游牧,一般不读书,所以不必担心他们入相和自己抢位置;
第二,朝内需要打压异己,排斥有能力的新人,就不必担心别人和自己抢位置了;
第三,出将入相的已经有了一个牛仙客,会打仗不会当宰相,大权还是自己的。
分析完毕,李林甫笑了。
说说牛仙客,此人做事刻苦勤奋,但他有一个特点,自己从来不敢下指令。如属下问他:“牛公,这件事究竟如何处理?”牛仙客的回答是:“咱依法办事!”于是,属下只能继续请教李林甫去。所以,张九龄反对牛仙客当宰相,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好,就让他干他干不了的事。
如此,不识时务的九龄兄继续上谏,劝李隆基免了牛仙客的相位。
李隆基忍无可忍,怒了起来。
李林甫趁机上言,“仙客的为人陛下也是知道的,他就是做宰相的材料,当个宰相怎么啦?九龄书生,不识大体!”
李隆基没出息地面露喜色,第二日,便以牛仙客为宰相,参与决断国家大事。张九龄又不识时务,继续上谏、痛斥,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惹得李隆基大怒。李隆基的脸色很难看,拧着头问张九龄:“事都得依你吗?”张九龄知道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只能顿首谢罪,“臣是宰相,事情不是那么回事儿,臣就得说出来!”
李隆基忽然冷笑,“爱卿这是嫌牛仙客微寒,你倒是说说你有什么门阀?”
张九龄:“臣就是岭南的卑贱之人,论出身门第,不如仙客,仙客生在中华,臣生在烟瘴。但臣出入台阁,典司诰命也有些年头了,牛仙客虽然有战功,可是他不识字啊陛下!如果非要让他当宰相,怕会让天下人失望!”
李隆基好像忽然明白了,点了点头,他懂了,懂得很透彻:自己要提拔的,一定就是张九龄反对的,人怎么可以这么浑蛋!嗯,林甫说得对,张九龄不识大体!这个玩弄权术的人,一定要受到严惩!
紧随其后,曾经受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安禄山、李林甫,都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牛仙客成了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安禄山也彻底洗清了罪名,成了威武的大将军;还有李林甫,总能深得朕的意思,朕一定要重用他!
中书令张九龄最后一次为了宰相安置的事上谏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重用李林甫,社稷必然崩塌!”
很自然,李隆基不会听信张九龄的话,此后故意疏远他,冷落他,日日夜夜听李林甫和武惠妃诋毁他。在李隆基看来,能为事情出主意,而不是总唱反调的李林甫,才是真心实意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良相,他能切中事情的要害,让当皇帝的省心、舒心,会说,也会做,他张九龄一辈子都学不到人家这一点!
【痛苦的预言】
话说精神不健全的人喜欢把所有人看成对手,很有神经质的喜庆劲儿,热爱琢磨如何把人比下去,比不下去他郁闷,比下去了他瞧不起人。是啊,李林甫就是这类人,而且,他的假想敌非常多。
赵丽妃生了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了鄂王李瑶,刘才人生了光王李琚。此三子者,皆因老妈失宠而失魂落魄。
太子李瑛和其他两位,对宫中的事非常不满。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宫中眼线众多,尤其是武惠妃的眼线,密布在宫中所有人的周围,其中,驸马都尉杨洄就是武惠妃的眼线。杨洄每天的任务,无非就是看看三位同学都说了些什么,然后汇报给惠妃娘娘。
那日,武惠妃听了杨洄的汇报,扑哧笑了起来。笑了半天后,她整理出一套方案,马上来到李隆基面前,咧着嘴哭了起来。李瑛背着大家,私下里结交朋党,企图谋害她和她小小的孩子,母子二人,朝不保夕。李隆基讶异地安慰着武惠妃,随后,武惠妃造出了一句真正把他激怒的话,“他还骂过陛下!”
李瑛怎么骂帝王我,李隆基不是很关心,只是听惠妃的话,他忽然觉得太子这是等不及了,要篡权呢。于是,李隆基勃然大怒,立刻召来宰相,直接宣布要废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
宰相们被李隆基搞得莫名其妙,只有李林甫一人神色淡定地立在那里。
在这个时刻,不该出来的人又出来了,张九龄站了出来,姿态风雅、有礼有节地说道:“陛下践行国祚已经快三十年了,太子和诸王没有离开过深宫,日夜接受圣训,天下人都在为陛下能享国久长,子孙蕃昌而高兴。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轻易变动。当年晋献公听骊姬的话杀了申生,大乱百年;汉武帝听信江充之诬罪责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听信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罢黜太子(杨)勇,立下隋炀帝,天下从此大乱!现在到了陛下了,陛下不可不慎。”
李隆基瞧着张九龄,气得说不出话来。
张九龄直截了当地说:“陛下想要这么干,臣不敢奉诏!”
会场死一般的寂静。
李隆基眼巴巴地望着宰相们,希望有人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好歹让他这个皇帝下得来台——可惜没人敢吱声。这三个孩子,杀,还是不杀?没人敢说话,大家的意思,不杀,可不敢违背李隆基和李林甫的意思。而李林甫也没说话,因为他不敢当面使诈,更不敢正面与人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