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借口害了你
23222200000015

第15章 拖延症,让你和成功后会无期(3)

我们为何陷入拖延的怪圈

拖延具有特定的心理过程,拖延的人总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比如,在做一件事时,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愿望:“今天(这次),我要早点(及时)开始。”做事之前,很多人会这样去想。但是,随着情况的发展,人们逐渐会取消自己的初衷,然后会给自己找个借口:“看一次电影也无妨”“睡睡懒觉也没事”反正“最后期限长着呢,还有充裕的时间去做。”拖延的怪圈就此开始。

时间在过去,你还什么都没做,开始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渐渐地,你就会觉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你会设想一系列可能毁掉你生活的可怕后果,此时你可能产生各种想法:

我应该早一点做——自责;

我可以做别的事——转移;

我什么事都不做——消极;

我希望没人看这——掩盖。

当然不管一个如何去,寻找自我安慰的借口不会变,因为自己还有机会完成事情,直到最后,时间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最后不可逃避的时候,才会选择做,还是不做。

不做,可能因为时间不够,或者你根本没有心情做了,也可能因为你看不到完成事情的益处;做,你会开始盘算面临的困难,但是你在心里上会不太介意这些,比如要做数学作业时,只要想做,会逐渐发现解数学题还是蛮有意思的,这时你惟一能关心的,就是你也许还来得及把它完成。

至此,人们对计划的事情会有一个定论:要么因为拖延干脆不做,要么在拖到最后时刻匆匆地完成了。但无论怎么样,拖延都给自己带来了压力,这时你都会对自己说,我下次绝对不会这样了。但是,这个誓言的有效性是短暂的,直到下次事件的出现……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学生时代,每逢小长假的时候,老师会布置一些作业,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在第一天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比如,国庆三天假,第一天,家长催促我们做作业,我们会说:还有两天的时间呢,不急呀。”所以整天和朋友尽情地玩耍。到了第二天,家长又催促我们做作业,虽然能意识到作业一点都没有完成,意识到不完成作业会受到老师的惩罚,但是因为玩的尽兴,心里会想:“干脆今天玩个够,明天不玩了,安心做作业。”到了第三天,可能会完成部分作业,这时,你会想:“明天就上学了,该去好好玩玩,这点作业,晚上加个班就完成了。”于是,有将作业推至脑后玩耍去了。

到了晚上,想到作业没有做,但是,这时人已经很困了,你会说:“明天早点起来完成吧。”

但是,到了第二天睡过了头,上学都要迟到了。这时,你对完成作业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了,只想如何找理由向老师解释了,惴惴不安地去上学。

类似这样的拖延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更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拖延怪圈”,心理学家发现,拖延的心理过程可以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当事人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拖延了下来。在拖延过程中,一连串的借口影响了做事的效率,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称之为“拖延怪圈”。你或许在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甚一辈子都挣扎在这个怪圈当中,或者,在几分钟之内就经历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是这样的:

第一步:“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充满做事的热情。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按部就班地将它完成。虽然你不会马上就开始,但是你还是相信要做的事情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只有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你发现,事情还是放在那里,你开始为自己能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而担忧。

第二步:“我得马上开始。”

在这个阶段,早点开始的时间已经失去了,一开始好好干的愿望已经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你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上手做事,开始强迫自己马上得做点什么,但考虑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以这样对自我的强迫是短暂的,没有一点效果。

第三步:“我不开始又怎样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还是没有上手做事,现在,你不再想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甚至也不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你开始害怕完成不了事情的后果。此时,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几近瘫痪,同时,为了安慰自己,你开始在大脑中给自己找理由。

第四步:“我希望没人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却没有一点眉目,拖延者开始感到惭愧。你不想任何人知道你的窘境,所以你可能会通过各种借口加以掩盖。你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即便你不在工作;你创造一种事情不断取得进展的假象,即便你根本就没有迈出过第一步;你或许会躲藏起来一避开办公室,避开同事,避开接电话,你会避开任何会揭示真相的接触。

随着掩盖行为的继续,你可能会通过精心编织的借口来掩饰你的延误,同时内心却深感自责。

第五步:“还有时间。”

虽然你感到负疚、惭愧或者欺骗了别人,但是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虽然你脚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是你还是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着“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

第六步:“我这个人有毛病。”

此刻你已经绝望了。早点开始做事的意图没有实现;负疚、惭愧和痛苦也无济于事;盼望的奇迹也没有出现。对是否能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我这个人有毛病!”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其他人都具有的某些东西……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无论如何,他们能行!

最后:抉择:做还是不做?

直到当那个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了还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近乎崩溃,这几乎变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历经磨难,但是毕竟已经过去。再经历哪怕一次这样的折磨都让你无法忍受,所以你毅然决然地下决心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你已经打定主意,意志也非常坚定一直到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

就这样,随着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坚定誓言,这个拖延怪圈就画上了句号。然而,尽管他们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

远离导致你拖延的因素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一定有些事是我们“最不想做”的,而不想做的理由可能是这些事很困难、很有挑战性,我们根本不认同这些事,或这些事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所以很多人常常会选择逃避或拖延,以此来获得一些短暂的安逸生活。而穷忙族之所以穷忙,往往就是因为活在一个接一个的短暂的安逸生活中。

但事实上,拖延不仅是浪费时间的元凶,更是我们获得财富的无形杀手,也是我们的成功之路上最严重的坏习惯之一。既然知道拖延有这么多弊端,为什么还有近9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呢?导致拖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远离导致拖延的这些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后认为:“从心理层面分析,人对工作能力的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在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失败、不够自信的人,通常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于是越拖越久。而且,他们还常常以疲劳、状态不好、时间充足等借口来拖延工作进度。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这部分人其实内心很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完不成任务时,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是因为时间不够、不够努力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能力不足。

此外,一些内心不够积极上进的人也容易养成懒散、拖延的习惯。他们常常觉得什么事都很难做,因此喜欢找各种理由推脱,比如,别人不做,为什么我要做?即使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也不愿意立刻开始,而是拖拖拉拉,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这样的人,也是因为意志力差而加入了拖延大军,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他们坚信自己到期限时一定能完成任务,因此在做事时也通常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结果到最后才发现,事情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于是才手忙脚乱地进行,最终发现自己实在是自作聪明。

鲍勃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一次,他要到日本出差,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为此,他让经理负责草拟演讲稿,让主管负责拟订一份与日本公司的谈判方案。在出国的那天早晨,各部门负责人都来给老板送行,有人问经理:“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么?”经理睁着惺松地睡眼说道:“我的那个不算难事。昨天太累了,晚上我熬不住就睡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日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日文,在飞机上不可能检查一遍。等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把文件打印好,再以电讯传去就行了。”

谁知转眼间,鲍勃驾到,第一件事就问经理:“你负责准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经理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老板。鲍勃闻言,脸色大变:“怎么能这样?我原本打算利用坐飞机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现在这样只能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了!”经理的脸色一片惨白。

到日本后,鲍勃与一位要员讨论了主管提交给他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既全面又有针对性,既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又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主管的这份方案大大超过了鲍勃和众人的期望,后来的谈判也很顺利。

鲍勃回国后不久,便提升了主管,而经理被降职了。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原因导致的拖延,都可能会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果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习惯性拖延,做什么事都喜欢往后拖,喜欢找借口。这样的习惯不但会使人变得越来越懒惰,时间长了还会使人的意志力变得越来越差,整个人也会变得反应迟钝、思维僵化,这必然会破坏一个人的思考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挫败人的上进心。

有人问一位法国的政治家:“您是凭借什么使自己在政坛上获得巨大成功,同时还能承担多项社会职务的呢?”政治家答道:“我从来不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拖到明天,仅此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凡事立即行动,决不拖延,既是锻炼意志力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作风。

既然找到了导致拖延的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远离这恼人的拖延呢?

学会将工作目标融入自己的人生设计轨道中,比如,如果希望自己今年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那就遵循这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同时,还要时刻监督自己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将一些自己无法把控的大目标主动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把控的小目标,并从个人思想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从而获取完成目标的动力。

巴金森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从事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来完成它;而如果你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你就会更加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完成它。所以,给自己建立一个时间有限的观念,严格规定目标完成的期限,可以帮助你远离拖延,提高意志力。

我们几乎做每一项工作时,都会经历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集中精力的阶段。比如,对一些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写一份重要的报告;准备一场报告会,等等。不管你要做的是什么,都需要静下心来,不受干扰地将事情完成。然而,我们可能很难有几小时不被人打扰的时间。如果有拖延的习惯,意志力又比较差,那么在这些干扰源的影响下,我们完成一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