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黄河之水天上来:经典散文中的山川名胜
23224700000030

第30章 雾里峨眉(2)

头一次上山时我就没有看见猴子。我知道有些人一路追赶猴子,可是猴子总比追它的人跑前一步;人家赶到九老洞,它们刚离开九老洞;再赶到洗象池,它们又离开洗象池了。当然也有刚刚遇见猴子的人,那可真是教人高兴的事情。这一回我在出发的时候,儿子抓着我的衣服说:“爸爸,你到峨眉山,给我带个小墨猴儿回来。”我是答应了孩子的,虽然我也没见过小墨猴是什么样儿。

这晚上我们住在九老洞。九老洞庙前面一块黑油油的峭壁像刀削过的一样,这么大,大得接住了半边天,把我们的住房挡得特别阴暗。我们到洞里去了一下,又到著名的看日出的天皇台去了一下;没有太阳,只有看看远远的千山万壑,也教人心怀舒畅。山上一片浓绿,石板缝里时常有一朵朵的小花还在开放。花是小的,但是生命力是这么强,它从这样坚硬的石缝里也要开出花来;花的茎和叶都非常纤小,但是花的颜色红得像早起的朝阳。

时间离睡觉还早,我们去问老和尚,猴子会不会来?老和尚说,猴子现在不会来,因为现在正是收包谷的季节,猴子都到包谷地里吃包谷去了。老和尚告诉我们,猴子现在不多了,山上的一个猴群只有二十几猴子,还是这两年才组织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四川解放的那年,峨眉山也来了解放军。解放军不用说有多好,他们很快地就把过去山上的许多黑暗不平的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把当年的坏和尚、地主、恶霸,镇压的镇压,管制的管制;把峨眉山改造成了真正的清净的和平的安静的佛教圣地。有一回,一个解放军的排长在九老洞和老和尚谈话,一大群猴子跑来找吃的,和尚和游客们把许多食物扔给猴子吃。人们都看见猴群当中有一个特别孔武有力的大猴子,总是跑在许多猴子的前面,把扔来的食物自己飞快地吞下去。有小猴子来抢东西吃的时候,它总是拦着,常常一巴掌把小猴子打得老远。

排长同志不明白了,他问老和尚:“这个猴子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这么凶?”

老和尚告诉排长说:“这是猴王。”

排长一听就火了。说:“猴子里也有恶霸行为,这可不行!”他想到了革命的目的,他不能容忍这种封建压迫,他要为被压迫的小猴子求得解放。他掏出手枪瞄个准,把老猴王一枪打死了。

没想到的是,一两百个猴子一见猴王死掉,顿时一哄而散;转眼之间,一个也不见。可正应了一句俗语,叫做“树倒猢狲散”。

老和尚叹息不止,说:“你打得冒失了。老猴不让小猴到人前去抢东西吃,是怕小猴被人抓走。是保护小猴子的意思。猴子脖子底下有一个口袋,它回到家里把东西吐出来哺给小猴吃的。”

可是老猴死了。群猴无首,猴群作“鸟兽散”。这群猴子远不及《西游记》里花果山水帘洞的猴子;在水帘洞的猴子,自孙悟空走了这后,还能保持团结。而这一散,猴子们便从此不见,直到最近一两年才重复集聚起来,可是比原来的规模就小多了。

猴子会吃庄稼,其为害决不会小于麻雀,但是它们是名山之点缀。排长打猴子的理由完全无可辩驳,问题只在事先了解得不够,有点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就是这么一打,给峨眉山猴子的历史上留下了这一点波澜。

上了金顶下峨眉

从九老洞再上去,沿途的美景就不是我能写出来的了。整整二十里路。我们不停地在爬坡:钻天坡,阎王坡,七里坡;一个坡接一个坡。在雷洞坪后面看见浩荡无边的云海,一层一层;不见边,不见底;云在脚下翻滚。艺术家到了这里我看只有叹气了。因为用什么艺术手段也记录不了这样的奇观,峨眉山是梦里的仙山。

山上有一个小庙叫做“遇仙寺”。在这里我们当然没有遇见神仙,连仅有的一个和尚也不在庙里。庙里柱上挂了一块木板,木板上贴一张黄纸,用墨笔这样写着:

“游山的同志们本寺僧人上山搞生产去了庙内无照应同志们请你们大家要原谅峨眉山是风景区人人要爱护公共财物现在在灶房内有茶水请你们自便山高风大小心火烛切记切记本寺和尚白”

这个告白没有标点,直行写,又是从左到右,所以看了半天才看清楚。但是从这几行字里教人亲切地感到峨眉山在解放以后所起的本质的变化:僧人搞生产去了,房门没有上锁,为游客准备了茶水,叫游客小心火烛,爱护公共财物……我走到灶间,炉火尚温;揭开锅盖,水是热的;我喝了一口水,把锅盖盖好,觉得水里有一丝甜味……

我觉得我们的国家有点像《镜花缘》里的“君子国”。在过去,这只是文学家的愿望;而今天,这是生活的真实。

这一天我们上了峨眉的最高处:金顶。

金顶冷得很,站在岩头可以远望见西方的大雪山,站在这里就像是在过冬天了。苏东坡有“峨眉山”诗:

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风日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冻如蚁。

何况这时已是阴历的八月了,寒风挟雨,透体生凉。

峨眉金顶的佳景是“云海”、“日出”、“佛光”和“远望雪山”。但是秋天一到,便雾满乾坤。这四种景色除了“日出”本是太阳的事之外,其他三种也都需要太阳作主要的陪衬,可是据说在这个季节里太阳是不愿出来的了。因此“云海”只剩下一片空蒙,“雪山”模糊不清,在大日光偶尔出现一下时的薄弱的“佛光”里也只能隐隐地看见我们的人影。我们等了两个早晨,太阳没有出来。

应当说明一下,即使是这样的天气,金顶的云海也是令人神往的。那样无边无际的白云的海啊!再也没有比这更宽广的世界了。

从北京到四川有这么远,我们想再来一次峨眉是很困难的了。可是我们来迟一步,该看到的美景,该享受的阳光便都不属于我们了。我们本想拍一些美丽的彩色的电影镜头回去,只因没有阳光和群芳零落——峨眉山有上百种的奇花——我们一个镜头也没拍成,只好怀着无限惆怅下山了。

在金顶的留言簿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

欲为银幕留奇景,千山万水上峨眉;四日不晴三日雨,趁兴而来败兴归。

说“败兴”是指的我们的影片没有拍成,这主要怪我们自己不了解情况,事前没有做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一回我们明白了峨眉山的规律,写下来告诉要去峨眉而还没有去的人:

春天四月,满山百花齐放,山顶的云海最好看。

五六月山下晴朗,山顶多雨;满山游客,农民最多。

六月到八月是知识分子学生游山的季节。

冬天十一月到一、二月,山顶经常晴朗。云海,日出,日落,佛光,雪景都是最好的时候。雪景的最大特点是白雪压在绿树上。在别的地方的冬天,雪下只有枯萎了的枝条。

多巧!正确地说,应该是:多不巧!我们来的时候,正是什么也不是的时候。

更不幸的是我在金顶上碰见了我平生最怕的东西:跳蚤。而且不止一个,把我咬得啼笑皆非。捉也没法捉,因为我知道,捉了一个又会来一个;而且天气太冷,捉起来很不方便。这样我除了羡慕那些不怕跳蚤的人就没话可说了。我问金顶的和尚,为什么有跳蚤?他说:“你是从山下带上来的。”

我说:“不是。山下没有跳蚤咬我。”

他说:“这里从来就没有跳蚤。你看我。”

他做了一个很舒服的表情。这个辩论很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我只好认输,不谈了,决心喂跳蚤。

我们在一路斜风细雨中下山,跳蚤跟我下山才罢。雨把我全身浇得透湿。

可是在路上我们还遇见不少上山的游客。最使人感动的是有两位老太太,一步一步捱上山去,他们是去拜佛的。

一共八天,我们上了山,又下了山,尽管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可是峨眉山的秀丽终是不可及的。峨眉山的和尚,和我们相处多日的普超、演观和我们没有见面的遇仙寺的留下告示的和尚,他们都是那么有修养,待人亲热,对祖国和我们的社会那样热爱和充满信心,为新生的峨眉抹上无限光彩。

我怀着希望下山来。希望成都到昆明的铁路快修好,那时火车就会在峨眉山下经过,就会有更多的人上山来。希望峨眉山在不久之后会装上电灯,那时殿上的大佛就不会吓人了。希望开一条上山的公路,让年老的人(像我们遇见的老太太)可以少爬点坡,可以坐着汽车上山。

这样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人物介绍】

吴祖光(1917—2003),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江苏省武进县人。1937年至1941年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讲师。1941年至1943年在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世社任编导。1944年后任重庆《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6年后任上海《清明》杂志、《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7年至1949年在香港任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编导。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编剧,北京京剧团编剧。1979年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集《凤凰城》、《风雪集》;散文集《后台朋友》、《海棠集》、《艺术的花朵》;京剧剧本《武则天》、《凤求凰》、《三打陶三春》等;戏曲剧本《踏遍青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