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过程
体育健身过程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其他活动一样,体育健身过程同样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体育健身过程的效果目标主要在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提高适应能力、培养美感和调节心理。体育健身过程的构成要素为体育健身手段、体育健身负荷、体育健身频度和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等。体育健身过程可以分为工作力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和工作力下降阶段。体育健身过程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安排体育健身过程时,必须考虑锻炼者的体力因素、心理(情绪)因素、饮食营养因素、劳动负担因素、作息制度因素和体育素养因素等。
体育健身过程的概念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必须科学,体育健身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把握和安排体育健身过程。在此基础上了解体育健身规律,懂得科学健身原则和方法,据此选择合理的体育健身手段,从事专门化的体育锻炼,并注意做好反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健身的效果。
体育健身过程是指锻炼者自觉运用体育手段,发挥和挖掘身体潜能,达到强身健体主要目标的实际锻炼进程。一般所称的体育手段,包括身体练习、自然因素与卫生因素等三大因素,以身体练习为主导因素。体育健身过程要求锻炼者运用体育手段,承受一定的身心负担,通过相应的磨炼和克服某种困难,使生命体发生趋优的变化。简言之,体育健身的锻炼效果需要流汗和吃苦换来的。
体育健身过程的特点
体育健身过程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和完善自身。体育健身活动除具有人类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共性,即意识性、社会性、客观性以外,还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从活动目的来看,体育健身过程是一种集健身、健心、健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影响过程。从现代体育观来看,体育健身活动本身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功能;从个体的体育需要来说,人们要用以满足多种需要(身体、康复、消遣、参与等)。从这一角度来说,体育健身运动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负有对人的机体和人格进行全面塑造和多方面改善的任务。但是,从哲学和体育学的角度分析,体育健身的最为本质的目的,则是对人体进行生物学的改造。
2.从表现形式来看,体育健身过程是人的体力、智力、外环境助力共同参与的运动行为过程。人的身心统一决定了体力与智力的不可分,人与环境的统一决定了人必须充分利用外环境的助力。这就决定体育健身活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譬如,有的运动以体力投入为主,但也需要心理的“修炼”,还要求大脑神经中枢对运动反馈信息加以及时调控,如跑步;有的以智力投入为主,但其实施也需相应的体力活动,如门球、台球;有的则要接受自然的恩惠和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如旅行、夏练与冬练。娱乐体育则强调身心的放松与超脱,是现代人为“淡出”社会烦恼、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如此等等。在健身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强化“三力”,以达到“三健”的目的。
3.从机体适应的特征看,既要注意机体所承担的负荷与机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即强调锻炼效果,同时,又要注意锻炼以后的休息与恢复,即注意保养效果。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过程不仅首先要注意健身过程本身,同时还要注意其后效应。因此,应十分注意对运动中和运动后身体状况的监测,其中,疲劳反应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监测指标。
4.从组织方法来看,体育健身过程是形式多样、组织灵活、因人而异的社会活动。从组织形式上说,既可以集体合练,也可小组分练、个人独练,以及家人朋友共练。在方法要求上,有的要求十分严格,如集体表演或比赛;有的则极为灵活,无一定之规。
5.从它与客体的关系来看,体育健身过程是一种主动体育。就体育的表现形式而言,可分为主动体育和被动体育(或称媒介体育)。体育的活动对象投射到主体身上的称为主动体育,活动对象投射到客体上的则称为被动体育或媒介体育。健身体育是一种典型的主动体育,它要有意识地改变主体的某些性状。由于体育健身具有主动体育的特点,因此非要“动其主观”不可。
6.体育健身过程与人类其他身体活动(如劳动、生活)的关系极为紧密。从健身的角度看,只要达到一定的身体刺激量,均可获得一定的健身效果。这样,只要不违逆机体能量代谢的一般规律,体力工作、家务劳动均可作为健身的辅助手段而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用工作、劳动代替体育健身活动的理由。
体育健身过程的影响因素
体育健身过程是一个专门组织的科学活动过程,正如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有良好的竞技状态一样,体育健身锻炼开始以前也有必要形成一定的运动准备状态。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运动准备状态,才会有运动欲望,才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运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缺乏运动准备状态而贸然投入运动,不能收到锻炼效果,还可能出现伤害事故。良好运动状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外部因素或条件,这些外部因素或条件,有的是锻炼者本身必须具备的,有的则需运动前调整形成。
体力因素
体力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没有体力就不可能进行体育锻炼,体力包括走、跑、跳的基本能力以及力量、耐力等基本素质、时空感知能力等。体育健身者拥有充沛的体力,运动后才有积极效果。一般人的体力尽管呈波浪式变化,但变化幅度并不大。在异常情况下,体力会急剧变化,锻炼时要及时调整负荷。
心理因素
情绪高涨则锻炼积极性高,运动感觉良好,动作轻松协调,负荷总量容易加大;反之,心理状态不佳,情绪不佳,则使人倦怠,不想运动。因而,心理因素对锻炼积极性有重要影响。
形成固定的锻炼制度以后,由于生物钟的及时警醒,锻炼情绪较为稳定,心理状态正常。锻炼制度一旦改变,情绪也会发生变化。精神适度紧张对发挥机体能力有好处。但当劳动过度、精神过于紧张时,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此时负荷不宜安排过大。
饮食营养因素
其基本原则是保持机体同化与异化的平衡。当营养不足或空腹运动时,则负荷安排宜小,以降低因血糖低而引起的不适;当营养过剩时,要适当加大负荷,特别要注意延长运动时间,促进脂肪的消耗。应注意饮食平衡和饮食卫生。
劳动负担因素
劳动也是一种消耗,从生理角度来看属于异化过程,具有促进同化的作用。劳动负担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健身活动安排。当劳动强度过大时,运动更多地带有调整和放松的性质;而当劳动强度小时,运动多带有锻炼因素。劳动性质和部位对运动锻炼过程的影响很大,健身锻炼时劳动肢体要注意放松,非劳动肢体要加强锻炼。脑力劳动者的全身锻炼更是必要。
作息制度因素
运动在余暇时间进行;余暇时间的多少,对锻炼制度亦有重要影响。时间充裕的锻炼者,锻炼时间较为自由,多采用运动与休息相间安排,即疏状安排方式;时间较紧的锻炼者,要采用集约化安排方式,注重提高单位时间的锻炼效率。缺乏整块余暇时间的人,也可以分散安排,积零成整,亦有效果。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高质轻负”(即负荷不大,提高运动质量)的安排方式,对现代人是有利的。
体育素养因素
体育素养表示在人生经历中所受到的体育教育程度与水平,它包括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身体素质水平等。它们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对健身运动的倾向性以及对人的运动行为均会有所影响,从而影响到体育健身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