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民族传统体育
23302000000011

第11章 竞技表演性民族传统体育(1)

武术

武术源于古代民间自然搏击与打斗方法的演变,古代时期由于人类社会生存区域的争夺与战争,逐渐形成了各种搏击方法与武技,如徒手搏击(拳术)和器械搏击(刀、枪、剑、戟等兵器技击术)。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经典运动项目,通常是指徒手搏击和使用兵器按照一定技击规律与动作结构所组成的各种攻防格斗动作、套路和武技练习等进行械斗的技术,其内容包括踢、摔、打、拿、跌、击、劈、刺等攻击性动作和闪、展、腾、挪等防守性动作。武术在我国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的文化性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技击之道的理解与观念,又体现了民众强身、健体、育心的目的性,在一定层面上彰显了民众对武术练习的多种价值追求,并从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道德品质。

武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最早始见于南宋朝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僵闭武术,阐扬文令”,但其中的武术主要是针对军事而言。作为一个属于体育文化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词概念,武术一词始于晚清。1908年7月的《东方杂志》第6期上引载了《神州日报》的一篇文章,其名曰“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后人称为武术的人体运动方式,史料中记为“技击”或通称“武艺”,有时又写成“技勇”等。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武术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在充分理解、把握武术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武术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与应用,才能更加深入地对武术运动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文化属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在古代,社会军事武艺是古代武术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武术的价值取向具备多元的影响因素,武术的价值取向和结构内涵丰富,除了军事武艺的技击属性外,还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及娱乐等文化价值和功能。在武术科学的结构体系中武术对武艺的吸取,必然要经过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筛选,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军事武艺、文艺舞蹈、戏剧艺术、杂技娱乐及导引健身等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是在军事武艺、文艺舞蹈、戏剧艺术、杂技娱乐及导引健身等多元因素的促进与制约条件下,在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武术运动项目的组成有两部分,一是套路,即各种拳术的套路,别看没有什么技击作用,但这是武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套路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平衡、力量、耐力等;二是攻防,你打我防,我打你防,只要哪一方防不住,哪一方就输了。从攻防再延伸出来,就可以去思考、模拟。虚拟一个对手,对你进行各种攻击,你怎样去防守和反击,把这些防守和反击动作组合起来,加以一定的动作技术原理,配合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力量,充分发挥动作的速度、力度达到运动的目的。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按其功能可分为竞技武术、 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和器械;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集体演练又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主要有散手、推手和短兵等。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捋、挤、按、拐、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寻找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倒,以此来决定胜负的体育项目;短兵是在刀、剑等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对抗性的武术竞赛,原是以单手使用为主的短兵器的总称,比赛是双方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用刺、劈、崩、点、截、抹、拦、架等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攻防,以击中对方身体(裆部除外)、击落对方器械或击倒对方来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武术套路的基本技法是指演练过程中技术动作的要求和规律性的运动方法。武术在技法上表现得丰富多彩,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等。由于武术运动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流派众多,因此,各种套路具有不同风格的技术要求和技击方法,从而形成了武术技术体系。

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通背、劈挂、翻子、地躺、象形拳等。如长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多起伏转,在技术方法上表现为手要快捷、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精要充沛、气要下沉、力要顺达、功要纯青。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要求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上下相随、以意导动,在技术方法上表现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闻中正等。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拳势刚烈的拳术,要求动作紧凑、刚劲有力、步法稳固、手法多变,常以发声吐气助拳势发力,在技术方法上表现为稳马硬桥、脱肩团胛、直项圆胸、沉气实腹、五合三催、发声呼喊等。

2.器械

器械种类繁多,有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等,如以剑术、刀术为代表的短器械,剑术要求动作轻快洒脱、吞吐自如、矫健优美、刚柔相兼、富有韵律,在技术方法上表现为轻快敏捷、刚柔兼备、身活腕灵、气韵生动;刀术要求动作勇猛快速、刚劲有力、紧密缠身,在技术方法上表现为力劲势猛、刀快法诈、刀手配合等;长兵器枪术则要求动作上下翻飞、走势开展等,其技术方法为枪扎二线、势贵四平、行枪活跃、工于一圈;棍术要求动作勇猛泼辣、密集如云,其技术方法要求横打一片、身棍合一、梢把并用、握法灵便、长短兼施。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和器械,其他的拳种和器械也都各具不同的技术方法和要求,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散手技术可分为进攻、防守和防守反击三类。其中,散手步法是基础,始终贯穿散手技术运用的全过程。

1.进攻技术

进攻技术是指在对抗中运用各种方法击打对方的技术。主要包括踢、打、摔三种:踢,是用腿攻击对方的各种击法,有正蹬腿、边腿和侧踹腿;打,是用拳攻击对方的各种击法,有冲拳、贯拳、鞭拳和抄拳;摔,是用各种接触式方法破坏对方重心,使其除两脚之外的第三点着地的各种击法,它主要有主动摔和接招摔两种,如格挡搂推摔、抱腿压摔、接腿搂劲摔等。

2.防守技术

防守技术是指在对抗中运用各种防护手段保护自己不被打击或免受重击的方法。可分为接触式防守和不接触式防守,前者主要有阻挡、格架、推拍等,后者主要有躲闪、进招等。

3.防守反击技术

防守反击技术是一种复合技术,由防守与进攻技术组合而成。

4.步法

步法是指在散手对抗中根据对方的不同情况合理移动脚步的方法。主要有前后左右的单滑步、双滑步、左右闪步以及垫步和跃步等。

5.组合技术

组合技术是指在散手实战中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运用由几个进攻和防守动作有机连接起来的组合动作。主要有拳、腿、摔技术的各种组合动作。

1.武术的特点:

(1)技击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限制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攻击方法做了限

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做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2)形神兼备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戏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3)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力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习。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2.武术的功能

(1)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的攻与防、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使人百看不厌。就单个动作而言,讲究的上、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如“大跃步前穿”,忽地凌跃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长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套路运动变化,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2)锻炼意志

练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