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截拳道
23302700000001

第1章 截拳道理论(1)

截拳道的实质

在22岁到32岁之间,武术界传奇人物李小龙还是一位多产的写作者。他的写作题材并不仅仅围绕主题的系统阐述,而且还有关于哲学的学术论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时期内,李小龙写作并自费出版了一本专著,写下了另外两部著作的手稿(后来他自己决定不予出版),设立了徒手格斗术的若干主题,创作了至少三部电影剧本,记录了七册包括其思想、观点、看法、研究徒手格斗之科学与艺术的笔记。如今,它们已呈现在此!无论是在三万五千英尺高空的飞机上、在印度荒漠颠簸前进的汽车中,还是在自己的私人书房内,如果李小龙不是在训练或阅读,那么他一定是在写作。他的大脑始终保持活跃,持续关注着技术的新观念、高效率以及训练手段,并不断寻求新的方法以使每一方面均得到改进。

李小龙还写下了大量关于东方哲学以及西方精神疗法的笔记。李小龙坚信“脱离于整体的局部均告无效”,一切关于武术、哲学、身体健康、营养科学、阅读、交谈、教导、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只不过是构成最终整体的某一局部而已。由此观点出发,李小龙断言:武术是通向更高智慧的桥梁,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武术的精通程度越高,就越会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就是生命的表达。

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在武坛独树一帜,创立了截拳道;在影坛奋力崛起,确立了武术功夫片的世界品牌。然而,也就在那个年代初,不满33周岁的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突然与世长辞,以至人们来不及认识截拳道,来不及读懂李小龙。李小龙的追随者和研究者们为了认识截拳道、读懂李小龙,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表了大量拳论和纪念文章,然而,由于作者们经历有别、入笔角度不同,论述难免不尽相同,甚至观点相左。影迷们依稀看到的李小龙仍是经荧屏洗礼过的传奇形象。武迷们未窥全貌的截拳道,又出现了原本截拳道、截拳道概念、振藩截拳道等不同说法。

将截拳道的定义浓缩为一句话:创立于1965年的,以制人、育人为目的的中国武术。提炼这一定义的基础是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路和实践途径。李小龙关于这一基础的论述,涉及截拳道的起源与发展,截拳道与咏春拳等传统武术、与拳击等域外武技的比较,作为体育运动的格斗类项目与生死相搏的格斗术的比较,还揭示了截拳道对于完善人格的作用,剖析了截拳道的形式与本质的关系,强调了采用直接简单方法实现本质目的的重要性,指明了截拳道的适应人群以及截拳道强调实战效果的技理内容和相应的训练方法等。如此广博的文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截拳道的定义,从概念层面认识什么是截拳道,又为我们拓展对截拳道的认识,探究截拳道在中国武术及世界格斗术中的定位,研究截拳道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多种角度和多个渠道。

截拳道对基本动作,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要求。在此书的“截拳道的训练”部分中,李小龙写到:“必须无条件地追求动作的正确与标准,无论这一要求是否能够达到。”

李小龙重视运用组合攻击技术。他以直拳为例,讲述了组合技术动作的实战意义。他说:“直拳是截拳道的核心技术,必须配合其他任意角度的拳法与踢法,才能增强其威力。”还以“连环三击”作为整合运用基本技术动作的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并且列举了不同方位的上肢连击组合、不同方位的上下肢连击组合等。

李小龙在笔记中,强调了他选用创新技术动作的原则。他说:“我的武术——功夫和截拳道,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才可以掌握。它是技击术、整体的攻击性武术,它是一种节奏流畅的表达,在对手击中你之前就运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摧毁他。”因此,“截拳道使用一切方法,而不会被任何一种方法所限,使用一切技术手段去达到目的”。在李小龙笔下,为了战胜对手,“踢击、扯头发、用头撞、用指戳、膝顶、肘击、踩跺胫骨或脚背、抓下阴、掐、揪耳朵、咬等”,都是可以使用的方法。显然,截拳道是以“制人”——摧毁对手为目的的。李小龙依据这一目的构建起了截拳道的技术体系,依据这一目的否定“绝对形式”,如不切实际的步法、机械的身体运动、徒支虚架的花招和食古不化的拳套。

在李小龙看来,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技术,不经过刻苦的训练实践,都不可能用之于实战,更不可能成为所谓“绝招”。从李小龙制订的截拳道教室、私人课堂和他本人的训练计划来看,截拳道的训练原则可以归纳为三:

一是“以战练战”的训练原则。李小龙在笔记中写到:每周“周二、周日,我练习实战。学习游泳的最佳方法就是真的跳进水里去游;学习截拳道的最佳方法就是去实战。只有在自由实战中你才能学会多变的节奏、正确的时机,以及准确判断距离。”离开了实战训练,不可能真正提高实战技能。

二是“以功练功”的训练原则。在李小龙制订的周训练计划案例中,一周七天,天天有训练。其中,他长期坚持利用发泡塑料靶、纸靶、气盾、豆袋、沙袋、速度球等训练器械练习基本手法、腿法等简单技术和组合动作;还长期坚持利用滑轮、固定脚踏车、跳绳、杠铃等训练器械进行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的练习。借助这类器械进行单一或组合动作训练,以提高单一或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在武术用语中称为“功法”。在中国文化中,“功夫”一词,既指在某一专门领域具备的造诣,也指时间累积。李小龙的实践证明,只有天天花功夫,利用传统功法式的方法进行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功力、增长功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夫”成为了武术的代名词。

三是“简招练招”的训练原则。李小龙在笔记中写到:“精简是修炼的最高境界”,“训练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形式的精简”。这在训练计划中体现为“精简:每天减少,而不是每天增加”。“将华而不实的动作精简至最少。”“就像雕刻家在雕刻一样,不是增加,而是砍掉非本质的东西。”在训练内容选择时体现为“最好的攻防技术就是最简单最正确的那一种。”因此,要坚持“重复简单技术的训练”,在一次训练课中体现为“事实证明,在一个小时的训练课中仅仅专注于一到两个简单的技术,远比把大量毫不相关、杂乱无章的技术混杂在一起练习更为有效和有趣。在训练效果上体现为简单攻击的基础在于数百次地重复每一种技巧,最终能够依靠本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完美的形式发起攻击”。

简单,不仅是截拳道训练的特点,也是截拳道整体的特点。关于动作形态,李小龙强调要“简单表达,而非复杂形式”。关于攻防格斗,他强调要运用“简单技术”进行“简单攻击”、“简单还击”、“简单反击”、“简单防御”、“简单格挡”、“简单截击”。

李小龙语录:“从我成为习武者的那一天开始,我已经成长了许多,并且仍然在成长的路上。活着就要在创造中自由地表达自我。”“生活是不断前行的过程,你应在此过程中保持流动,不断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升华自己。”揭示出李小龙生活观念的核心是“创造和发展”。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发展的过程。

李小龙描述格斗体验说:“胜负输赢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此刻要做什么以及在此特定时刻要全心全意做到最好。不去空想未来结果如何。”揭示出李小龙生活态度的核心是“把握现实”。“胜负”决定于“此刻”,取决于过程。丢掉“空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李小龙总结性地说:“成为一名武术家,即意味着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家。”揭示出李小龙生活方式的核心,是把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武术去学习生活、驾驭生活、享受生活。

总之,李小龙笔下的武术,不仅是用于“制人”的格斗术,也是用于“育人”的修身术。或者说武术既有制人的功能,也有育人的功能。制人之术,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立世的手段。

截拳道的内涵及内在精神

截拳道是喜欢“无形”的,也是讲求“无形”的,汲取所有门派的精华而为己所用,如果每一个习武者都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固定模式的话,那么就无法去接受其他门派的精华。正因为截拳道没有固定与僵化的形式,所以它才能够兼收并蓄,去不断地完善自己与突破自己。因此,截拳道可以使用一切对自己有用的手段和技巧,但却不会受特定风格的束缚和影响。反之,为了达到目的,截拳道又提倡习者可使用一切手段,而所谓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使自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在此,希望初学者们乃至于武术家不要只注重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尽管那些东西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却解决不了你的根本问题,所以你必须致力于去追求武术的根本,亦去探寻武术的本质。就截拳道而言,议论以如何的细节,再去搭配如何的技法,可以说丝毫不具意义,只有卸下包袱去探寻武术的根本,才是悟得开花之道,才是寻求正途的唯一方法,这就如水的无比渗透性与强韧的穿透力一样,能够深达地中,也能够透蚀坚硬的石头,只有以这种毅力与精神才可以触及问题的核心处,以求得解决之道,进而达到成功之道。

在实战中,只有抱有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并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迈进武学的殿堂。在这个过程中,还须忘却赞誉和痛苦,纵使皮开肉绽,也要置敌人于死地,因为格斗是残酷的,只有一个最终的胜者,你必须去设法重创对方。如果只顾虑自己生命的安危,就是纵容敌人,因为在你产生顾虑与进行思维的同时,必会留给对方逃生的机会或乘机反击的机会,最后则必定会伤害到自己。总之,搏斗即是折断敌人的骨头,将其生命操于自己的手中。请记住,武术是战争的一个缩影,而战争是残酷的,武术的对抗亦同样如此。

李小龙说“截拳道”是没有形式的拳道,它没有门派之分,所谓的“截拳道”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称呼的一个名谓而已,但它却顺应任何的门派,因为截拳道蕴含着其他门派的格斗精技,并择用任何门派的技法去全力以赴,从而重创对手。

搏斗的成败取决于内在精神。唯有在内在精神上不虑不惧的搏击家,才能临敌不畏,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所以真正进行搏斗的时候,必须在心理上有自认为是“不输于任何人的优胜者”的坚定意念与必胜信念,如此才可最终达成目的。而有些人一到上场去格斗的时候,便会变得全身乏力,心跳加速,致使动作变形,无法进行有效的格斗,经验丰富的搏击家认为这些现象并非“内在心理上的弱点”,而是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现象,也就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现象则又表示此人已有“充分准备做剧烈运动”的征兆,因此,不必为全身的紧张而困惑,只需满怀信心去全力赴战即可。

无法控制感情的人在进行搏斗时,将会因情绪上的起伏不定而瞬间失去发挥有利攻击的机会,或者使身体变得僵硬,动作呆滞而不灵活。因此,为了避免临阵失常,每一个武术家都必须学会自我控制感情与情绪,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种种状况。就李小龙的经验而言,每个人只有咬紧牙关去克服体力上的极限,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体力上的最大效用,当然,如果平常努力不够的话,则无法完全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本身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在这里,纵使身心俱疲至极,只要抱着“必胜必成”的决心去全力以赴,必能达到目的。换言之,唯有在决心坚定不移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获得胜利。

搏斗中,真正的搏击家自会将“自我”全部投注于武术中,也就是将习武与生活融为一体,因为他们平常努力的程度足够,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有效发挥自我的潜力,去击败任何对手。他们不仅需要不断地进行刻苦锻炼,而且锻炼的方法更须科学而严格。另外,有效的攻击还需依赖于劲贯神集以及意志坚定。例如,每一个人对于运动的能力有所不同,其中有些人的动作灵活与敏捷,并且自然而优美;但有些人却很容易紧张,从而导致动作呆滞与迟缓。像这种个人禀赋的差异,与经验多少的关系不大。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在于个人是否具有统合精神与肌肉的能力。有些人天生便具有良好的统合与协调的能力,而有些人却天生缺乏这种良好的协调能力,然而通过后天的勤奋锻炼后,却可以强化与弥补这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锻炼中的截拳道习练者,在进行真实的搏斗之际,精神上应首先要从容,而且眼睛须盯紧对方的眼睛。至于表情方面,则需要与平常无异,也就是表情要自然,让人看不出你是在做生死之斗。

截拳道的外形与心境

李小龙特别强调在对敌实战时的真实情形,因为实战对抗可不能像跟师兄、师弟们的对练那样,可以事先约定进行攻击的招术,然后再按固定的模式进行对抗。真实的格斗情景则是千变万化的,因为你要与同样具有破坏力的对手进行生死搏斗。李小龙还说过,武术是一种求真的艺术;在“求真”的道路上,无所谓正确和不正确,而只需以个人的方法与观点去探索和表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