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亚的黑暗时光
因为现有史料十分有限,我们很难判断,除了复仇之外,成吉思汗的首次西征到底有没有别的战略考量。
可以肯定的是,成吉思汗非常重视这次西征。因为他放下了对西夏和金国的征伐,亲自率领10万至15万兵力讨伐摩诃末,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哈台、窝阔台、托雷——也全部随军前往。
公元1219年的秋天,成吉思汗大军抵达讹答剌城,但他们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这座城镇周围搭起了帐篷。那位杀死蒙古商队成员的讹答剌守将在登上城楼查看敌情时,看见了令他胆战心惊的一幕:郊外已变成一片无数雄狮劲旅的汹涌海洋,空气中充满了甲马的嘶叫与披铠雄狮的怒吼声。这座城镇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成吉思汗大军在讹答剌城下兵分四路:察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城;他本人则与托雷率军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向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布哈拉行进;其余二路,负责攻打花剌子模帝国的其他城镇。
摩诃末抽调了15万大军支援讹答剌城防,尽管守城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21 0蒙古帝国
却仍然改变不了这座战略重镇的命运:守将被杀,城池尽毁,大部分百姓遭屠,部分百姓和工匠则沦为奴隶。其他各要塞的花剌子模军队也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
公元1220年3月,蒙古大军占领了锡尔河两岸城市。成吉思汗占领了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布哈拉,切断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与旧都乌尔根奇之间的交通。两个月后,四路大军合围撒马尔罕。在城破之前,摩诃末逃之夭夭。托雷和蒙古大将哲别率3万骑兵追赶,但并没有追上。摩诃末最终的命运是,逃亡到里海的一个岛屿上,痛苦地度过了短暂的余生。
蒙古人随后采取了兵分两路的战略:窝阔台率领5万兵马攻打乌尔根奇,成吉思汗和托雷则率兵向阿富汗推进。
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乌尔根奇当时有11万守军,但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之后,全部被蒙古大军歼灭。城中绝大多数百姓都遭到屠杀,许多工匠和妇女、儿童则被当作俘虏运往蒙古。摩诃末的长子、王位继承人札兰丁,在城破之前已逃往阿富汗,率领几万军队继续顽抗。
至此,蒙古人完全占据了中亚的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伊本·阿希尔在《完整的历史》一书中写道:
(成吉思汗)在刚好一年的时间里夺得了最多的人口和地球上最美丽、开化得最好的部分,这些地方的优雅的文明要胜别处一筹。在尚未遭到他们蹂躏的地方,人们生活在黑暗的恐惧之中,害怕死神的降临。
但成吉思汗的复仇之火并未熄灭,因为花剌子模国的其他地区,比如今阿塞
拜疆东部地区、伊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阿富汗的西部地区,还没有完全被蒙古大军征服。因此,蒙古大军继续征战,惟其如此,才符合他们一贯的原则:顺应天神“腾格里”的旨意,彻底消灭疲弱的敌人。
公元1221年1月,在哲别、速不台两位大将的率领之下,3万蒙古大军从阿富汗东部出发,往西向阿塞拜疆地区挺进。不过,在展开下一阶段的战事之前,有必要补充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
2.计划外战争
前文已经提到,得知摩诃末出逃的消息后,托雷和哲别曾率大军追赶,此时是1220年的秋天。他们一直追到了里海附近,但还是被摩诃末逃脱。在成吉思汗的许可之下,大军继续向西行进,以侦查这一地区的虚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世纪之前,中亚各国乃至欧洲各国之间,并不存在像今天这样的地理界限,它们只有大致的疆土范围,而且其疆土范围也并不固定。了解地缘政治上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可能性:
明明B国是A国的进攻目标,结果B国的邻国C国却被殃及。而这种地缘政治上的模糊性,使卷入冲突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大范围的战争。本书将这种非主动挑起或参与的战争称为“计划外战争”。
“计划外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蒙古帝国的扩张。
或许是蒙古人有意为之(史料无法证实),或许是因为地缘政治上的模糊性,
总之,在侦查里海西部地区虚实时,托雷和哲别的大军进入了亚美尼亚。当时,这块地区并不属于花剌子模,而是属于格鲁吉亚公国。
在格鲁吉亚国王乔治四世的指挥下,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6万大军,与3万蒙古大军进行了一场激战,交战地点在科特曼河附近的库南。结果格鲁吉亚军队被打败,乔治四世本人还负了伤。但蒙古大军并没有乘势深入,而是往南转向伊朗西部的哈马丹,然后又往东转向了阿富汗东部地区。
因此,几个月之后,当哲别和速不台再次率领蒙古大军挺进中亚,进攻阿塞拜疆时,他们已经相当熟悉那里的情况。他们很快就打到了阿塞拜疆的首府。早已听闻蒙古人作风的阿塞拜疆君主,最终作出了以投降换性命和爵位的选择。
于是,3万蒙古大军掉头向西,格鲁吉亚成为他们的目标。由于现有史料十分有限,我们仍然难以判断,蒙古人攻打格鲁吉亚的原因,是出于对之前事件的惩戒,还是出于“天命原则”。他们已经知道这个国家很虚弱,对他们而言,这或许是天神“腾格里”给他们的恩赐,所以他们想吞掉这个国家。
蒙古大军很快就迫近第比利斯——格鲁吉亚的首府,他们在那里遭遇到了同等兵力的顽强抵抗。由于第比利斯久攻不下,蒙古大军转而向北行进,他们艰难地穿过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了阿兰人的地区。[1]在那里,他们遭到了阿兰人和钦察人的联合打击。于是,又一场“计划外战争”开打。[2]
阿兰人是生活在东欧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语言属于东部波斯语,这种语言后来发展成奥赛梯语。西汉人对阿兰这个民族并不陌生,不过,那时的阿兰被称作
[1]阿兰人:黑海北面地区(今属俄罗斯鞑靼共和国)的居民,蒙古人很喜欢他们制作的胸甲。
[2]钦察人:活跃在黑海北面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与蒙古族同根。钦察人的领地西起第聂伯河(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东北为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直抵不里阿耳,东南到乌拉尔河。
“奄蔡”。《史记·大宛列传》中写道:“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范晔所著《后汉书》也有记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史记》与《后汉书》中所说的“康居”,指的是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而此所谓“大泽”、“北海”,指的大概是黑海到里海北面的大草原。《史书》所谓“控弦者”,指的是擅于骑射的人。总而言之,至少从西汉时代开始,这些属于游牧民族的阿兰人,就属于那种不好惹的狠角儿。
钦察人,也叫库曼人,属于在东欧地区游牧的突厥民族。他们原先的游牧范围,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大约从11世纪起,开始以东欧大草原为活动中心,经常骚扰其周边四邻。
值得一提的是,钦察人不仅十分勇猛,还颇有些谋略,极擅长外交游说。他们早就明白19世纪英国名相帕麦斯顿说过的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钦察人经常侵扰拜占庭帝国,但是,有时为了打击第三方势力,他们又能说服拜占庭帝国与自己合作。公元1091年,钦察人与拜占庭帝国合作,打败了佩切涅格人——中亚地区的半游牧突厥部落。百年后,他们又与东欧的保加尔人和瓦拉几人——拜占庭帝国的叛乱分子——合作,打败了拜占庭帝国军队。他们不时与阿兰人有冲突,但当蒙古威胁迫近时,又能说服阿兰人合作。
正因为阿兰人与钦察人有这些特性,当蒙古大军出现在他们的领地时,才会遭到他们的联合打击。
但是,无论是阿兰人的勇猛,还是钦察人的谋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胜利,而是范围不断扩大的灾祸。
公元1222年,哲别和速不台采取了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战术,通过先用钱财开路,然后再打“人情牌”的办法,终于说服钦察人撤了兵。而后,蒙古军队将阿兰人和钦察人一一打败,占领了北高加索一带。之后,哲别等又率蒙古大军挥师西进,在阴差阳错之下,他们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Crim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