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攀岩
23303100000017

第17章 攀岩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1)

攀岩运动主要是通过四肢末端与岩壁形成支撑、悬垂和摩擦,产生向上的动力,从而达到完成攀岩的目的。整个过程中,人体要克服自身重力,对身体末端,特别是小肌肉群的力量要求特别高,因此四肢损伤的几率相对较大。由于上肢力量相对较弱,所以手指、手腕、肘及肩部的损伤较多;同时,由于岩壁情况的多样性及攀岩的坠落具有不可预知性,经常会发生软组织损伤、骨折、挫伤等急性损伤。许多攀岩者对于这些运动伤害的类型及防治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忽略其严重性或延误就诊时机,最终被迫结束攀岩生涯。本节针对攀岩运动的特性,对几种常见运动损伤及其成因加以介绍,以引起攀岩者在运动和训练中的注意,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

攀岩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依照受伤情况或病程的不同,可分为急性运动损伤和慢性运动损伤两种。急性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中因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攀岩运动中常见的急性运动损伤有:擦伤、撕裂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骨折等;慢性运动损伤是指积累多次微小伤害的身体病态现象,症状出现缓慢,病程长。在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反复发作的陈旧伤,或局部运动负荷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承受的能力而导致的疲劳损伤,也属慢性运动损伤。攀岩运动中常见的慢性运动损伤有:慢性肌腱炎、滑囊炎、劳损性骨膜炎、关节炎、疲劳性骨折、习惯性损伤等,这些损伤多发于四肢,如肩、肘、腕、指、踝等部位。

1.手部运动损伤

(1)手指侧副韧带损伤

手指侧副韧带之扭伤或断裂是攀岩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其中以中指、食指或无名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和拇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损伤为主。当攀岩者以动态动作去抓较小支点时,中间三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将在刹那间承受极大施力及大幅弯曲;而捏点的动作则易使拇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扭伤。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的肿胀、硬、慢性疼痛及运动受限,若对患部施压时手指呈现弯曲及不稳定,则表明侧副韧带已完全断裂;如果患者仅感到疼痛,但患部仍稳定,则可能只是扭伤。

在处理时,指关节的副韧带损伤,采用单指固定,而掌指关节的副韧带损伤,可以与相邻的手指一起固定,1—3周后拆除,进行功能练习。但是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周。

(2)屈肌肌腱损伤

每一根手指皆有两条屈肌肌腱(拇指除外),其中,屈指浅肌可将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而屈指深肌则可将远端指骨间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

攀岩时,闭锁型抓法容易导致屈指浅肌的肌腱撕裂;而开放型抓法则易使屈指深肌肌腱撕裂。当屈指浅肌肌腱撕裂时,近端指骨间关节将难以弯曲;当屈指深肌肌腱撕裂时,远端指骨间关节则难以弯曲,患部的疼痛、肿胀与握力和捏力消失是两者共同的症状。

检查时,可先将近端指骨间关节伸直,并尝试弯曲指尖,若患指无法将远端指骨间关节屈曲,则表示屈指深肌肌腱发生伤害;至于屈指浅肌肌腱的检查,则可将手掌朝上置于桌面,将患指外其他四指维持伸展姿势并令患指弯曲,若无法屈曲则表示该指的屈指浅肌肌腱受伤。如果是屈肌肌腱的撕裂伤,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如果已经断裂,建议手术治疗。

(3)指第二环韧带(第二环状滑车)

每一根手指内皆有5个环状滑车用以连接、固定指骨与肌腱(拇指除外),而肌腱的经常弯曲会与滑车发生摩擦,并导致其撕裂。第二环状滑车位于近端指骨近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处。攀岩者常因闭锁型抓法时过度用力而导致其撕裂,其中以中指及无名指最常见。据统计,约有40%的职业攀岩者患有第二环状滑车损伤。严重时,第二环状滑车将完全断裂,导致屈肌肌腱无法再贴近指骨,并呈现弓形弯曲,即所谓的“弓弦现象”。第二环状滑车伤害的诊断较为不易,轻微伤在休息时没有感觉,但在手指基部受到压迫时会感觉疼痛,手指的肿胀会影响手指的弯曲,严重时有一至两个环韧带断裂(通常是二、三环韧带,此时会出现弓弦现象),如果出现断裂要手术治疗。

恢复过程中,疼痛会在2—10周内消失(建议疼痛消失两周后开始恢复训练),中度受伤需要休息至少45天,通常需要2—3个月的时间。要避免在紧握和半紧握抓点时过分用力。使用胶带防护,可以使用二环韧带指环缠法、瑞士缠法、十字缠法。

(4)扳机指

是一种手指屈肌腱鞘发炎的病况,最常发生在中指、无名指或拇指内的“第一节环状滑车”。攀岩过程中,在抓开放型支点时,对掌骨位置的压力过大,属于屈肌肌腱发炎的一种,通常发生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开始时手指僵硬,严重时指间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掌骨头处有压疼,随着病情好转,炎症吸收,疼痛和其他症状可以全部消失,但往往会遗留手指屈伸时发出弹响声音的现象,这就是扳机指。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固定患处,之后可以进行封闭或者手术治疗。

2.肩部运动损伤

一般所谓的肩关节,是介于肱骨与肩胛骨之盂唇所形成的关节,而锁骨则横于其上,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盂肱关节是一种球窝关节,肱骨像球状被包在浅浅的盂唇窝中,以主动性的盂唇、关节囊韧带及被动性的三角肌、旋转带来提供稳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关节、肌腱、韧带与滑囊间的经常性的磨擦与碰撞,将引起诸如:旋转带撕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棘上肌肌腱炎等肩部损伤,我们称之为“夹击症候群”。

夹击症候群常见之病况包含以下三种:

(1)旋转带腱炎:旋转带是由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小圆肌所组成,这些肌肉包围覆盖住肱骨,在肩关节稳定与手臂移动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旋转带紧邻由肩峰及啄突所构成的弓形突起组织,经常性的摩擦将造成旋转带破裂,其中尤以棘上肌肌腱的伤害最常见。

(2)滑囊炎:旋转带与“肩峰啄突”间尚有另一组织,称为滑囊,其功能在于减少上述两者间的摩擦碰撞。经常性的撞击将使滑囊发炎,其中尤以肩峰下滑囊炎最常见。

(3)肱二头肌肌腱炎:旋转带之破裂、肿胀及发炎将造成肌腱供血异常,进而加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之磨损,甚至断裂。

夹击症候群的患者一般会有肩部前方和外侧疼痛、肩部运动范围变小(特别是手臂无法高举过头)、手臂肌肉无力等症状。

3.肘部运动损伤

攀岩者最常见的肘部损伤是上髁炎。上髁炎依其肇因及受伤点不同,可分为肱骨内上髁炎(即俗称的高尔夫球肘)及肱骨外上髁炎(即俗称的网球肘)。

(1)肱骨肉上髁炎(高尔夫球肘):大部分主要的屈肌和旋前肌都起自肱骨内上髁,所以,当屈腕、屈指的肌肉收缩时,主要的牵拉引力就集中在肱骨内上髁上,使这里受到的牵拉之力比较大,频繁而且集中。从而造成肱骨内上髁肌腱发炎。同时,在攀岩过程中,肱二头肌收缩会使手掌旋后,但为了抓住支点,却要保持手掌前旋的姿势,这就使本来受力的手臂前旋肌群与内上髁的结合处因过劳产生损伤。开始时肘内侧出现酸胀不适,之后变为轻微疼痛,严重时可发展成持续性钝疼。检查时,可发现内上髁比对侧略高起,或有轻微的肿胀,有明显压疼,关节功能不受限,但在做前臂内旋、屈腕等动作时,内上髁处可能出现疼痛。出现此损伤首先应该休息,之后可以采用推拿按摩、封闭或者手术等治疗方法。

(2)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由于主要的伸腕和伸指肌肉全部起自肱骨外上髁,同时主要的屈前臂肌肉也起自外上髁,所以伸指伸腕动作,就对外上髁产生比较集中的拉力。在攀岩过程中,手臂上下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而伸肌的用力与屈肌的用力相比,前者用力要大而猛,这样对伸肌起点的拉力,就比屈肌起点的拉力要大,这就造成了外上踩肌腱发炎。与肱骨内上髁炎相似,在外上髁局部有肿胀和明显的压疼,在做持物伸腕、伸腕抗阻、前臂外旋抗阻试验时,都可以出现肘外侧的疼痛,做外上髁的特殊试验, MILL氏试验时,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方法是让患者手握拳,腕屈曲,肘呈90度屈曲位,再使前臂内旋,并在内旋的同时使手由前到后从腋下通过,再由前下向后上划弧,然后将前臂伸直。此时,若出现肘外侧疼痛者,为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阳性反应说明有外上髁炎存在)。

4.其他

(1)腕管综合症:腕管由8块腕骨组成弓形骨槽,并覆盖以腕横韧带而形成管道状结构,其中除掌长肌外,还有8条屈指肌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由于腕管容积不能改变,当腕管内组织发生水肿等内压力增大情况时,它不容易借向外扩散来减轻对内部组织的压力,从而造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手腕不舒服,疼痛,手指活动不灵活,尤其以拇指多见。应采取封闭、针灸或者手术治疗。

(2)半月板撕裂:多是由于跪膝别腿动作、高抬脚动作或者攀石中的跳下动作等引起的。由于半月板撕裂与内侧副韧带损伤以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有可能混淆,建议就医检查,其主要区别是半月板损伤检查时,膝关节有响音,且有交锁现象(在走动或在膝关节的伸屈活动时,常有突然卡住,致使膝不能伸屈的现象)。需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或手术治疗。

2.攀岩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根据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和攀岩运动的项目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因素:

(1)认识不足,麻痹大意;

(2)技术水平低或技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