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城市化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23303800000016

第16章 精选(2)

中国发展模式迄今为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过去20年的投资主导型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就业增长放缓(最重要的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国有企业垄断资源类行业、效率低下,以及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增长乏力。就业增长放缓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变得更加严峻。

中国政府希望对工业结构实施重大改革,以应对今后5年间将出现的挑战。政府计划推广现代农业、优化主要产业的产业结构,最为重要的是,将服务业发展为能够促进收入和就业增长的产业。我们的预测显示,在今后5年,服务业和工业将平分秋色,而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将略下滑至8%。我们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服务业将占到GDP的53%,而工业则为42%。在就业方面,到2030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可能从2012年的36%提高到52%。而农业的比重可能从34%下滑至19%。同时,工业就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从2012年的30%略降至2030年的29%。

20年后中国城市格局大不同

城市劳动力增长逼近极限

未来20年,中国将持续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城市劳动力储备也将停止增长。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2012~2030年,0~14岁人群每年将会减少1.2%,而6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则会增长3.9%。因此,中国将会面临劳动力减少,非劳动人口占总人口较大比例的局面。今后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农民工数量很可能减少。

这一趋势在南方沿海城市尤为显著。与此相对的是,随着内陆城市总体就业机会的扩大,这些地区的农民可能选择靠近家乡务工,以保留在农村居住而在城区务工的好处。

日渐富裕且生产力更高的城市居民

城市家庭将日益富裕。到2030年,消费增长将主要来自于以快速增长的中等和高收入城市人群。我们的预测显示,这一类别的城市家庭数量占全国城市家庭数量的比例将从2012年的71%提高到2030年的87%。最富裕的家庭将成为最大的消费贡献者:到2030年,最富裕家庭数量占到城市全部家庭数量的1/4,而这一部分家庭的消费将占到城市消费总量的足足一半。与其相对应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则是必需品向非必需消费品支出的转变,例如个人用品、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以及交通和通信支出的增加。

农村消费市场仍在增长。中国政府正制定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例如降低农业税、增加消费补贴、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完善农村居住条件等措施。此外,由于不断提高的农产品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将比以往更快。

资源压力

但是,日渐庞大、日益富裕的城市人口对能源和食品供给也构成了压力。政府已在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比如,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保护农业用地;同时,努力推动替代能源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缓解石油大量进口的压力;此外,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推动天然气、电动车、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中国政府还努力收购海外能源资产,以降低对单一能源供应方的依赖度。

未来发展的增长极--中小城市

超大型城市将不再是发展最快的城市。在未来20年间,目前人口少于150万的中小型城市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最大。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其对城镇总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40%。现有人口在150~500万人之间的城市将贡献城镇总GDP增长的25%,而现有人口已经超过500万的城市贡献率约为35%。

我们定义了22个城市群:众多小城市将围绕在超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周围,形成中心-辐射格局。例如,到2020年,山东城市群(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GDP将接近今天韩国的规模,而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将接近丹麦GDP。

城市将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率驱动或者人口驱动的发展模式。科技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功莫大焉。低劳动力成本城市可参与互联网业务投资竞争(如订单实施、呼叫中心和数据处理),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升级。电子商务会使专注于此类业务的中型城市得到加速发展的机会。靠近上海的杭州拥有600多万城镇人口,现在拥有了一张新的名片——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杭州电子商务就业人数为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杭州拥有中国1/3以上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总收入占中国2/3以上。互联网已成为杭州新的增长引擎。

对企业的启示

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对企业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目前的GDP约为6万亿美元,到2020年可能达到11万亿美元(以2010年美元计价),规模相当于德国目前的GDP规模的两倍。收入提高、储蓄率下降、贫富差距缩小,都有助于提高购买力。所以,中国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机遇。企业可采取六大行动调整中国市场战略和业务重心。

1.“定制”城市解决方案

如前所述,六个千万人口超大型城市是中国目前最发达的城市。但在20年后,中小型城市将成长为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和支撑中国长期增长的基石。此外,西部地区的城市在政府支持下发展也会较快。到2025年,还会有四座城市加入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其中两座就在西部:成都和重庆。

针对小城市市场的产品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陆地区的小城市,其消费者行为正在快速变化。但是,要做出及时响应却很难,因为当地的关键购买因素和媒体有效性与大城市不同。例如,小城市的消费者购买洗衣粉时更看重价格,促销和店内广告对当地消费者的影响更大。

企业应摒弃“一刀切”的商业策略,对不同城市采取差异化的营销和经营模式。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消费者,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更高效地配置资本和人力资源以及产品创新。

2.实现资源的智能化配置

核心城市已无法承载占地多、工资低的制造业,这类制造业将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转移至小城市。中心城市将转变角色,为周边城市的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比如研发、营销和物流等。

成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成都拥有成熟的工业基础,并有七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丰富的水电及油气资源,同时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比沿海地区更有优势。成都目前正在调整其城市圈内资源配置以确保未来增长。成都作为成都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在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业转型,将制造业逐渐转移进入市郊的新建产业园或德阳和绵阳等周边城市。企业应根据资源优势和不同城市群的特点来确定城市群资源配置方案。

3.为人民服务

这是******时代的口号,但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服务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消费品企业而言,在大力推进现代商业零售网络进入小城市和农村,发展新型消费品产业,提升服务品质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机遇。例如,沿海地区居民对送餐、送货等服务需求正日渐增大。金融、咨询和物流等商业服务将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加速成长。随着家庭需求的增加,创意产业,如教育、文化和娱乐业,也蕴藏着无穷潜力。

4.多品牌组合管理

虽然中国正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但中国很多行业的产品质量与和跨国同行仍存在差异,这也是中国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收购外国品牌、购买技术、设立合资公司、与专业化公司合作(例如,整车厂与汽车设计商的合作)都是中国企业的选择。同时,对跨国公司而言,建立合资公司也是很好的机会。

企业应该识别出长期潜力最大的准中产阶层,通过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战略,尽早建立品牌忠诚度。随着这一群体财富的增长,他们对非必需品消费的需求也将增长,这就是企业的增长机会。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熟食或到餐厅用餐——这属于我们预计增长的服务相关产业。休闲产业(例如电影、剧院、咖啡馆)、旅游、美容产品和美容护理都有望快速增长。例如,我们预计文化、娱乐和教育相关支出每年已超过1600亿美元,并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

5.规划人力资源战略

前面我们探讨过,建筑、零售和餐饮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面临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企业应通过自动化生产和培训提升劳动生产率,通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的晋升机制提升员工忠诚度,并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

要吸引高素质人才,工资待遇仍然是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当今的员工已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工作任劳任怨;80后一代对工作条件的要求更高,包括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职业发展,以及灵活的工作时间。企业必须应对这些变化,才能留住人才。

6.为中国创新

中国消费者的变化引导着人和产品之间,以及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化。许多外资品牌必须根据中国市场调整后才有可能在中国取得成功,从豪华轿车的小桌板到快餐店的自选菜单都不例外。与曾经的日本如出一辙,中国早就以卓越的模仿能力闻名世界;下一步则是通过研发和加强消费者研究取得创新突破。

希望在中国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应采取以下步骤:在中国培养本土创新能力,或在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此外,跨国企业还应及时合理的利用中国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我们在《CEO中国创新指南》[2] 中谈到,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创新应贯彻风险文化,推动跨团队协作。

Jonathan Woetzel (华强森) 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全球资深董事;

李秀军和程欣是上海分公司咨询顾问。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2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注 释

[1]. 本文的预测结合麦肯锡解读中国和全球经济学情报(GEI)的洞见。GEI对一批全球企业资深高管进行定期访问,了解他们对全球经济前景的看法,并请他们从一系列情景中选择最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这一情景然后被用作麦肯锡解读中国研究服务线的预测基准,其中包括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模型。将这一数据模型预测结果与选择的情景共同使用产生了本文陈述的预测。

[2]. Gordon Orr和Erik Roth, “A CEO’s guide to innovation in China”麦肯锡季刊,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