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啤酒江湖:中国啤酒行业的前世今生
23305300000038

第38章 生与死的选择:岌岌可危的其他啤酒公司

第一节 傲慢海盗的伤心之旅

作为全球第三大啤酒集团的喜力(Heineken Brouwerijen),是一家荷兰酿酒公司,于1863年由杰拉德·阿德里安·海尼根(Gerard Adriaan Heineken)于阿姆斯特丹创立。2012年,喜力在世界85个国家拥有超过165家酿酒厂,聘请约65557人。共酿制超过170种顶级、地区性及特制啤酒。喜力为世界500强企业,2012年排名第464位。

然而跟它的国际市场的地位很不匹配的是它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作为一家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啤酒公司,这个傲慢的“海盗”经历了伤心的中国之旅。

1.惊艳的亮相

20世纪90年代中期,喜力啤酒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上的喜力啤酒都是从荷兰或新加坡进口的,凭借其欧洲老牌的根基和赞助顶级网球赛事的成功营销,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和德记洋行的有力分销,这款绿色带红星的啤酒曾经占据着中国市场上高端啤酒市场的头把交椅,成为高档与时尚的有力象征。

2.失败的国产化策略

良好的开局并没有使得喜力在中国的市场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喜力啤酒在亚洲的生产与销售权被位于新加坡的亚太酿造厂所控制。2003年前后,喜力亚洲的战略还是集中依赖在新加坡的亚太酿酒厂(APB)上,由于其占有亚太酿造42.5%的股份而处于非控制股东的地位。加上亚太酿造酒厂1932年出产的Tiger(虎牌啤酒)是新加坡第一个自制的啤酒品牌,也是这一地区的名牌产品。因此,对于在中国市场到底以哪个品牌作为市场销售的重点,其管理层一直就是左右为难,这导致其错失了不少良机。

随着亚太酿造厂落户上海,管理层决定将喜力啤酒进行国产化尝试,同时为了扩大市场的控制权将以前的渠道总经销商德记洋行的经销权进行回收。最让人困惑的是,他们在此情况下还对产品进行提价,一时间,导致市场混乱和消费者对于其质量的怀疑而大大影响了其品牌的美誉度。另外,作为一个全球化品牌,喜力没有百威那么幸运,他们在中国的品牌营销也受制于总部,没有能够根据中国消费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还是停留在网球赛事的赞助的基本层面。

而就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百威啤酒品牌的成功与销量的提升,喜力的国产化过程异常艰难,在许多的重点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其销量节节败退。

3.试水中国啤酒江湖

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场的高速增长,在竞争对手的战略性投资的行为昭示之下,喜力啤酒依托其战略合作伙伴亚太酿造,终于也开始在中国的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分别全资收购了上海的力波啤酒;2004年还参股了广东深圳当时如日中天的金威啤酒,以5.8亿港元取得了金威啤酒21%的股份,在江苏还取得了当地大富豪啤酒的部分股份,也算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进行了实质性的试水。

4.黯然淡出

随着中国啤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及主要国际及本土啤酒巨头的快速崛起,喜力在中国的啤酒市场开始了急剧的生意下滑阶段,其曾经化巨资参股的深圳金威啤酒也由于战略扩张的失利而严重亏损。2011年,作为金威啤酒第二大股东喜力亚太出售金威啤酒21.37%的股权,宣告喜力啤酒在中国啤酒市场的黯然淡出。

随后力波啤酒在上海市场凄然出局,江苏大富豪啤酒的股份被百威英博收入囊中的消息也开始从市场传出。

这一系列的行为也宣告了喜力啤酒在中国不到10年的困苦路程的阶段性终结。

5.未来的路在何方

在中国的市场竞争中,喜力不得不选择黯然淡出,在欧洲市场,市场调查显示,喜力啤酒在高端市场的表现也并不理想,试图通过提高销售价格以提高产品形象的做法在竞争日趋残酷的啤酒行业已经不适用。2012年11月15日,喜力终于完成了对新加坡亚太酿酒厂40%股份的收购,至此,喜力总共拥有新加坡亚太酿酒厂95.3%的股份,直接进入了亚太市场。喜力在中国有上海、广州、海口三家工厂,中国区总部仍就设在上海。市场分析指出,在相继转让金威啤酒股权、抛售上海生产基地和江苏大富豪股权之后,在中国啤酒市场一直没有大规模投资的喜力亚太,在当前行业竞争残酷的大背景下,已不大可能再有扩张意图。虽然其广州的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为20万吨,但从其市场表现来看,实现这一产能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同时,在销量分散、销售成本高企、盈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喜力亚太还有可能抛售广州生产基地。

另外,海南亚太已满负荷运转,在海南占有80%的市场份额,其产能提升至20万吨还有可能。但是,喜力亚太是否愿意偏安海南,市场还传出青岛啤酒目前正在对海南市场进行狂轰滥炸,市场的未来还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喜力亚太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已不大。

痛定思痛的世界第三,在中国市场的路将迈向何方,成为其股东和啤酒江湖的一大谜团。

第二节 珠江流向大海

发源于广东的珠江啤酒,得益于早期的中国改革开放,是比较早接触外资合作伙伴的品牌和酿造商。珠江啤酒1985年建成投产,从建厂的第一天,就得到了比利时专家的技术支持,因此,在中国的啤酒行业里面,率先研制推出我国第一瓶纯生啤酒和白啤酒,成为中国首个纯生啤酒示范生产基地,是风靡全国的纯生啤酒的开山鼻祖。

啤酒产能从最初5万吨发展到210万吨,珠江啤酒是我国酿酒行业十强企业。作为A股上市的啤酒公司,珠江啤酒目前也是珠江啤酒集团公司与百威英博(前英特布鲁)的合资公司,其中,百威英博作为其第二大股东,占25.62%的股份。

根据其官网称珠江啤酒集团将以控股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18日挂牌上市为契机,朝着“以五个领先(技术领先、质量领先、管理领先、规模领先、效益领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啤酒企业”不断迈进,努力“打造百年老店,走向世界”!

然而在中国啤酒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之下,珠江的美好梦想能否顺利实现?

根据其2013年年报中发布的重大风险提示: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啤酒行业增速放缓,国际、国内大型啤酒企业仍将继续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或并购提高产能及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将加剧。本公司虽然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和卓越的产品质量,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未来与国际、国内大型啤酒企业的竞争仍将面临一定的风险。

这样的风险提示并非空穴来风:

珠江啤酒的销售收入从2011年的35.6元,下降到2012年的34.7元,下降幅度达到8千多万元,2013年继续下降到33.5亿元,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大,多达1.2亿。比其销售收入的下降更可怕的是其盈利能力的急剧下降,其净利润从2012年到2013年就下降了接近20%!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为第一大控股股东的本土啤酒企业,百威英博虽然拥有其部分股份,但是并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任何的支持,反而在其核心的广东市场进行新厂的建设与扩建,利用百威和哈尔滨品牌的强大影响力与其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之下,看来珠江啤酒曾经风光无限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珠江啤酒的未来在哪里?我想这是许多人思考的一个问题:进一步出售股份给百威英博还是坐以待毙?

无论是哪种结果,正如其品牌名称一样,流入大海将是其必然的归宿。

第三节 金星还是流星

位于中原地带的河南人民,在中国的经济大潮中,总是能够创造一些小小奇迹。以前的“亚细亚”现象虽然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河南人敢拼敢闯的形象还是让人印象深刻。在啤酒江湖里面,也有这样一家来自中原大地的生力军,那就是金星啤酒。这家从村办企业起家的啤酒异类,依靠河南人的勇气与力量,居然也在河南省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进行全国性扩张!

下面是其公开的媒体资料:

金星啤酒集团是1995年10月以河南金星啤酒公司为核心组建的集工、贸、科研一体化的国家大型啤酒集团企业,创建于1982年,年生产能力200万吨,居河南第一。下属河南金星啤酒公司、周口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安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信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漯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南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三门峡金星啤酒有限公司、贵州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山西金星啤酒有限公司、陕西蓝马啤酒有限公司、昆明金星啤酒有限公司、成都金星啤酒有限公司、甘肃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南京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山东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广东金星啤酒有限公司等16个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6000余名,主导产品为金星、蓝马两大系列啤酒60多个品种,畅销河南、山西、贵州、安徽、河北、江苏、云南、广西、湖南、山东等20多个省。

然而在其表面风光的背后,其实早就隐藏着业内众所周知的难言之隐,产权不清导致的资本运作不断受阻,依靠自身实力的快速扩张导致负债累累。经评估截至2011年5月31日,该厂资产总计19058.54万元(不含土地使用权),负债总计17508.60万元,净资产仅1549.93万元。而核心市场被国内外啤酒巨头四处夹击,从而不断丢失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其管理层不能承受之痛。虽然他们在产权方面进行了大动作,但是如今河南的啤酒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百威英博曾经有意向要收购金星,但是现在就不好说了。因为华润雪花在河南已经布局完毕,百威英博收购了河南维雪,并在河南建了百万吨新厂,燕京也在河南收购了月山啤酒。青岛啤酒虽然一直在河南或者河北啤酒市场布局,但对于收购金星,却在观望。

业内人士表示,河南啤酒企业因为内战虚弱不堪,面对啤酒巨头的进攻,内功不足,需要寻得靠山。金星啤酒出售是必然,关键是有没有人接盘,将来面临的结局或者是整体出售或者是分割出售。

其资本运作频频受阻的原因是收购方必须接受转让方标的企业的全部债权债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还要接受全部在岗职工与退休职工,承担对非在岗职工进行补偿的全部费用,以及标的企业所欠职工的其他费用。

对于一线的啤酒巨头,选择这样一家品牌资产几乎毫无价值、包袱还如此之重的企业,还不如选择依靠自身品牌优势进行新厂建设。

因此,金星是否成为流星,是大家的一个疑问。

第四节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随着中国啤酒江湖的激战进行,目前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等五大啤酒集团市场集中度已经接近80%,未来可供并购的企业并不是太多,市场容量饱和,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啤酒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虽然在2013年酿酒行业中,啤酒行业是唯一实现单位产品利润增长的行业,且增幅相对可观。但从亏损企业情况来看,全国啤酒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仍然远高于其他酒种,达到了28.3%。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正在缩小,未来价格将不再是消费者选择啤酒的唯一因素,品牌、品质、服务和口碑等因素逐渐重要,甚至会左右农村消费者的选择。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还在幻想依靠本土优势进行局域化发展的啤酒企业,无疑是痴人说梦。

对于那些产销规模低于百万吨的啤酒企业而言,如果不采取明智的行动,未来的生存机会一定是非常渺茫的。

目前中国的啤酒企业还有近500家,除去前五位的啤酒巨头,还有不少的地方啤酒企业挣扎在生死线上。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根据自身的家底,选择一个可以依靠的大树进行合作也许是避免被时代淘汰出局的唯一选择,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找个好人就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