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23308500000034

第34章 战国时代(1)

富而不能转化为强,则“富”最终就只能演化成“腐”,这就好比一个人摄入大量营养物质后并没有让肌肉强健以及提高免疫力,反而导致了人体肥胖。就历史大势而言,冷战之后由美国所主导的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事实上是无法避免的,而其结局同样如此。

海湾战争——冷战后的立威之战

1979年2月11日,在那一天伊朗爆发了由霍梅尼领导的后来被称作“二月革命”的******革命。4月1日伊朗******共和国成立[1],这之后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2]以强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国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在遭到美方拒绝后,第二天——也就是11月5日,学生们又占领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馆,此后又占领在伊朗西北部的色拉子和大布里士的两个美国领事馆。紧接着全伊爆发反美和反西方的示威游行,外国侨民纷纷开始撤离伊朗。伊朗与美国的关系就此陷入了紧张之中。

一直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是基于三个着力点来展开——以色列、土耳其、伊朗。这三个国家都是以亲美著称,是美国最可靠的盟友。而美国对这三个盟友的扶植也是不遗余力的,以色列核技术来自美国这是公开的秘密,其实伊朗核武器研发的底子也是来自美国,只不过由于1979年革命中断了技术支持,步子才慢了下来。

在极力扶持这三个同盟国的同时,对内部松散的阿拉伯世界,美国则采取了总体压制(借助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之手)、个别拉拢(对沙特、科威特等********的王权国家)的政策。如此张弛有道,使得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始终压过苏联一头。1970年纳赛尔去世之后,萨达特接任埃及总统,埃及与苏联的关系开始急转直下,1976年埃及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禁止苏联海军舰只继续停泊亚历山大港,1978年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的主导下打成了戴维营协议,这意味着美国至此成了中东地区的主导,北非至西亚一系列战略平衡就此被打破。

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国界之外,中东地区事实上还存在三种意义上的疆界:国家制度上的——世俗政权与********的王权政权;民族意义上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以色列人;宗教意义上的——犹太教、******教逊尼派、******教什叶派。三个层面的疆界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平衡被打破,其余都将受到影响。占******人口10%~15%的什叶派主要集中于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这里通常称为什叶派新月地带,其中伊朗是“新月地带”的核心,伊拉克和叙利亚则是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交界之处(伊拉克什叶派******占55%,其余为逊尼派以及少数基督教、犹太教教徒;叙利亚有14%的人口为基督教徒,其余为******——20%为什叶派,80%为逊尼派)。埃及的变故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这同时也意味着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伊朗的******革命便是这一系列变动的产物。

伊朗的革命意味着美国丢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而同时它也是中东主要的产油国之一。问题不止于此,伊朗新政府宣布废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国签署的一项条约以及1921年同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的某些条款。霍梅尼在把美国骂做“大撒旦”的同时也称呼苏联为“小撒旦”,这些似乎都是一种在美苏间保持中立的政治信号。但令美国人不安的是:第一,在伊的苏联机构没有任何一家受到过任何冲击,相反在革命爆发前几日,克格勃的高级官员秘密访问了德黑兰;第二,来自东欧国家的军事代表团秘密地访问了伊朗的几处军事基地,之后苏制武器装备便开始通过这些东欧国家为代理,隐蔽地进入伊朗;第三,11月爆发的反美和反西方的游行示威的背后,有伊朗共产党和其他几个左翼亲苏组织的影子。这些都意味此后伊朗这一世界战略要冲有落入苏联人手中的可能,最起码,美国在伊朗内部扶植的代理人将面临被扫地出门的局面。

伊朗的革命必然会对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伊拉克等国有所触动,然而当时的卡特政府却不能贸然对伊朗动武——当时苏联已经出兵阿富汗,如果动武则很可能将伊朗完全推到苏联一边,利用阿富汗的陆上通道,伊朗可以很容易地从苏联取得物资援助。

此时美国急需在中东寻求一支新的力量来平衡革命后的伊朗,它的人选则是萨达姆。早在1960年,还在埃及开罗大学攻读法学的萨达姆就已经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接触了。当时的伊拉克政府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了压住这股风潮,美国开始向伊拉克国内的复兴党及其他反政府势力提供援助,由他们来推翻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原政府,萨达姆与美国政府间的关系便是由此建立起来的。1979年7月,时任总统的贝克尔被迫“称病”辞职,得到美国支持的实力派人物萨达姆顺利登上总统宝座,同时他还担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的职务,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而在萨达姆上台执政仅一年后,两伊战争便爆发了。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伊朗参与对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行动,向伊朗发起进攻。战争起因的一般说法是:伊拉克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Shatt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的石油出口通道。再往深层次来说,萨达姆同样有要统一阿拉伯世界重建巴比伦王国的野心,两个国家有同样的目标,产生冲突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早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巴列维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这条水道发动进攻。

在美国貌似中立的拿捏下,两伊战争不温不火地持续了整整八年,直到1988年苏联行将就木已无力插手中东时才宣告结束。在这八年时间里,每当伊拉克处于不利地位时,美国就通过各种渠道施以援助,而在其开始占上风的时候美国又会对其加以压制。后来1988年萨达姆镇压库尔德人时用到的化学武器,就是地地道道的“Made in USA”。不止是施力于伊拉克,在伊朗的美制武器消耗殆尽的时候,为了让战争继续打下去,美国再次开始向伊朗出售武器弹药,由此引发了著名的“伊朗门”事件,最后只能叫诺思中校一人死扛到底。可以说,美国人把当初英国人的大陆政策学到家了。

1988年停战之后,两个中东富国已经都被打成了穷光蛋——经济倒退了二三十年,战争制造了270万人的伤亡,仅德黑兰就有20万寡妇。然而由于战争的因素,伊朗和伊拉克两个国家统一阿拉伯世界的野心被“对冲”掉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国内随即陷入财政危机——战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后外债达到了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其中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就达140亿美元,而债主们都没有延期的打算[3]。为了化解巨大的财政危机,稳定内政,当然同时也是在“泛阿拉伯主义”野心的驱使下,萨达姆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科威特。如果占领了科威特,不但140亿美元的债务不复存在,而且这个面积仅相当于北京市的国家,石油储量差不多和整个中国持平。于是科威特时间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伊科边境,很快便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在这之后,萨达姆在一夜之间把自己放到了几乎是全世界的对立面上,昔日的美国盟友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解放伊朗独裁统治的英雄”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人类公敌”了,美国携多国部队69万(美军45万)陈兵波斯湾。

1991年1月15日,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正式开始,战争持续了38天(空袭)又100个小时(地面战)。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久经战阵的伊军是萨达姆手里最大的本钱。而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这根唯一的脊梁很轻易地就被美国人打断了,伊军崩溃的速度简直叫人匪夷所思。将此只是解释为是双方战术思想、技战术水平和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是不够的[4]。在开战前,美军集结兵力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而在战争中伊军表现却明显是仓促应战,这只能说明萨达姆从一开始就没想到美国真的会动武。今天的一些消息甚至表明,在伊拉克进军科威特前,萨达姆曾和美国有过沟通并得到了美方的默许。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姑且不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萨达姆和马岛战争中的加尔铁里犯了同样的错误[5],他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伊拉克和科威特、沙特等国既然都是亲美的,那么美国起码应该会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然而他忘了他自己的上台原本是美苏对抗的产物,此时苏联已经只剩下小半条命了,美国无需再像1979年那样有所顾忌;而从战略格局上看,一个意图整合中东的伊拉克和一个怀有同样想法的伊朗一样,都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的。除此之外,此时苏联失败几成定局,美国已经从西方的霸主变成了全世界的霸主,在霸主登基伊始,立威祭旗是免不了的,萨达姆恰好做了这个倒霉蛋。美国人利用这一仗一举走出了越战的阴影(海湾战争开战前美军曾给自己人预备了数万个裹尸袋),这也为后来美国的一系列对外征伐开了头。

同样叫人不可理解的是,原本势如破竹的多国部队在1991年2月28日早晨8时许却在巴格达城下停止了前进,原本轰轰烈烈的战争到此戛然而止了。此前伊拉克的军事入侵使得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感到了恐惧,而如今萨达姆却又被打而不死,于是美国在这些国家长期驻军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倍感压力的中东国家向美国抛出了大笔的军火订单,除了让美国军火商狠赚了一笔之外,无形中也把自己的战争机器纳入到了美国的军事体系之下。

而另一方面,由于压在美欧矛盾之上的冷战阴云已经散去,欧洲人开始独自谋划他们的未来,或者说,在美国看来,原本并肩作战的盟友们开始“离心离德”,要离开美元体系了。但是,好在他们还离不开中东的原油。伊拉克统一中东同样是不符合西欧利益的,不过由美国去控制中东对西欧来说同样不是一个好消息,帮助美国打“坏蛋萨达姆”的欧洲人[6]似乎被什么人给耍了……

总之,联军在巴格达城下“恰当好处”地结束了战争,使得美军在海湾得以长期驻扎,与其说美国此举牢牢地控制了中东石油,不如说是牢牢控制了国际贸易中的铸币权。冷战结束之后,由于国际局势缓和,西欧诸国以及日本等国对美国在安全问题上的依赖程度大大地减轻了,经济领域的矛盾开始变得明显起来。面对这些国家,通过直接的军事冲突来维系货币霸权是难以想象的,而仅靠生产技术领域的竞争,美国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那么,通过军事霸权间接地来维持货币霸权就是最佳的方案。

科索沃战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事实上就都被逐步纳入到了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当中。西欧国家要自立门户、自搞一摊的念头自战后也一直没有断过。欧洲人的想法其实和战后的日本是一样的,日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在东亚、东南亚开始搞“雁型阵列”[7]。而法德等欧洲国家的追求更加长远,他们要的是欧洲的最终统一。

而一体化的第一步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由自己说了算的经济圈子。从“煤铁协定”到欧共体,再到后来的欧盟,伴随着工业体系的恢复,这一进程始终没有停过。相应的,美国人的搅局也没怎么停过,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掺沙子”——首先是通过英国来对欧盟(欧共体)加以分化;其次是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欧共体),利用欧洲国家对土耳其的不同态度来分化他们。但这些举动起到的作用基本还只是阻滞,一体化进程总体向前的趋势美国人还是没法扭转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大大加速了西欧自立门户的进程。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国家回归欧洲主流文化圈使得法德等国的国土安全不再是问题,西欧各国对美国的依赖随之也大大减轻了。

此外经互会体系解体以后,一堆衣食无着的东欧国家被西欧国家一把统统划拉到了他们所主导的经济圈里来[8]。这样一来,欧盟内部在经济上便也形成了一个小号的“金字塔”体系——法德等国负责出资金、出技术、出管理、出高端核心产品,东欧国家负责出廉价但高素质(华约时代教育体系的成果)的劳动力和低端消费品。这和日本的“雁型阵列”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美国“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微缩版本。此外东欧人口的加入使得欧盟内部的市场也大大地扩容了,如今欧元区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三分之二是来源于区内贸易,如果把欧盟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欧洲经济基本成了“内需”拉动模式,而这也意味着政治上的进一步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