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23308500000005

第5章 起于化外之地——话说美国崛起(3)

1794年,联邦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了一份协议,双方对独立战争以后的一系列遗留问题作出了妥协。在此之前,南方农场主一直要求英国政府赔偿在战争中“解放黑奴”给他们造成的损失。联邦党人出于工商业集团的利益考虑,为了尽快和英国关系正常化以便继续做生意,在协议中并没有提及这件事。这件事让很多南方农场主和联邦政府翻了脸。而同一年,联邦政府又要开征酒税[2],南北的矛盾便进一步激化了,宾夕法尼亚的农场主们暴动了,华盛顿毫不含糊地颁布了《国家紧急状态法》,调集了13000多名联邦军对叛乱进行了镇压,这个数目已经赶上独立战争后期时的兵员总数了。

在相对平静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领土扩张导致南方种植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3],南方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对北方派的政治压力也随即加大了。到了1801年,民主共和党的杰弗逊以59票对57票赢得了大选,出任美利坚第三任总统,一部分联邦党人随即准备让北方各州独立,成立新的联邦。这次政治分离运动最后由于汉密尔顿的反对而没有付诸实施,但代价是高昂的——由于这件事导致汉密尔顿和其副手布尔的关系急剧恶化,两个人决定用决斗来解决问题。在决斗中,汉密尔顿被自己的副手给干掉了,加之之前华盛顿已经过世,北方派至此没有了领军人物。

而与此同时,英国感觉到不断发展的美国在日后可能威胁到自己的霸权,同时英国人也一直惦记着再次夺回失去的殖民地,于是开始在海上对美国进行封锁,而美国为了继续扩大国土,也盘算着从英国人手里拿下加拿大等殖民地。到了1812年,美英之间终于爆发了“第二次独立战争”。战争历时三年,期间英国人曾打到华盛顿,一把火烧了白宫[4],但最后战局还是陷于胶着,双方不得已只能罢兵言和,谁都没有如愿。不过这场战争还是彻底打消了英国人夺回北美殖民地的想法,也让美国人迎来第一次民族主义高涨期。美国现在的国歌《星条旗永不落》就是在那时被创作出来的。在这样的氛围下,联邦党由于一贯的亲英立场,被打成了“美奸”、叛徒、投降派,彻底宣告出局。美国由此出现了民主共和党一党独大的局面,民主共和党人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由于战争中积累的威望,成为美国第七任总统。在没有了英国这个后顾之忧后,民主共和党主导下的美国开始集中精力向西部和南部以及西班牙占据的佛罗里达地区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来支持南方种植业经济。

然而民主共和党在失去对手以后,很快也陷入了内部分裂,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至于北方派,虽然联邦党彻底垮台了,但归根到底那只是一个政治上的代理人,北方的工商业集团还在继续发展。

北方工商业最初的发展模式,用一个词就能说清楚——“山寨”。虽然英国政府严加控制,但在发大财的诱惑下,大批英国的技术工人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到了北美洲。当时美国平均每年进来三十万移民,大部分选择留在东北部搞制造业。那时的主要工业——棉纺业,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就这样,通过“侵犯知识产权”,美国算是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北方派的经济实力借着这股“东风”大幅提升,开始在势头上压过南方派。政治上的话语权自然也要跟上去,到了1854年,现今的共和党成立了,它在当时所代表的就是北方工商业集团。

在北方工商业集团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美国在1849年以后的领土扩张也基本到头了[5]。换句话说,再想通过抢别人把自己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混过去,这条路算是行不通了。用教科书里的话说,就是南北两边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此期间,南北两派进行了几次妥协,1860年时终于“妥协”不下去了,共和党赢得了那年的大选,林肯就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于是1801年的一幕又上演了,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南方派,而且他们做得更绝,在林肯正式就职前,就已经有7个州宣布独立。最终南方15个州中的11个州宣布独立,剩下4个也处于观望状态。

这个“矛盾”具体地说,主要是两条:其一,新并入的州算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也就是最后一块蛋糕该放到谁的盘子里的问题;其二是关税问题,要实现工业化,要搞产业升级,这些光靠资本家搞“山寨”是不够的,政府必须提高关税,避免欧洲的廉价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冲击本国正在起步中的制造业。而这正是南方种植业集团所极力反对的,因为高关税会导致工业品价格提高,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同时,南方的棉花等作物大部分是作为工业原料销往欧洲的,如果对方用高关税回敬美国,那么板子自然是要落在南方派的屁股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并不是像一个孩子一步步长成大人那样“自然而然”。一个经济体要改变经济结构,做产业升级,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外部的技术封锁或是别的什么干扰,而恰恰是来自其内部。搞低端产业和搞高端产业,对经济政策乃至社会构成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如果低端产业已经做大,那么相关的利益集团的诉求和国家整体利益必然会产生相悖的地方,这些问题是不可能通过所谓“市场手段”来解决的,只能由外力强行调整。举个例子,一个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从低端的出口加工升级到高端制造业,在关税政策上就会遇到前面提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社会分配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诉求——高端产业必须要求更全面的基础设施,要有钱投资必然就是要提高对加工企业的税率。此外搞高端制造业首先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技术工人群体,而要想让大伙能静下心钻研技术,必须要先保障工人的权益,待遇自然也不能低,更要进一步让工人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不能让人觉得工人是弱势群体;而搞出口加工,获利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力成本的高低,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所以必然会更倾向于低工资低保障,这样两种完全相悖的诉求如何调和?归根到底只能通过市场以外的手段压一个扶一个。

把这个问题再往前推一步,把上面的问题倒过来,假如我已经有了比较高端的产业——比如说重化工业,那么返回头来想搞点轻工业之类的低端产业会如何呢?答案是会容易得多,重化工业对物流、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轻工业要高得多,这就是说先重后轻的模式下轻工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就是吃现成的;而高端产业除了前期的高积累之外,也意味着步入正轨之后的高回报,这样一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福利的提高,这种情况下低端产业从业者的生活也就更有保障。而这还没有考虑重化工业对国防的支持这一外延价值。归结起来我们会发现,对于英法等第一批列强之后的后发国家而言,先重后轻的工业化路径看似困难,其实效率远高于先轻后重。改革开放后中国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能够迅速发展,核心优势就在于有之前重化工业先行打下的基础。

回到正题上来。在当时,美国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战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南北战争。战争的具体过程这里不再多言,我们只说结果。四年内战,美国总共死了62万人——1860年美国人口总共不过3100万,这个数字超过后来美国历次战争的总和。论杀美国人的效率,后来的德国人、日本人恐怕都望尘莫及。谢尔曼将军对南方干脆采取了“三光政策”,他领导下的联邦军队,从佐治亚、北卡莱罗纳到南卡莱罗纳一路烧杀劫掠,把所到之处统统变成一片焦土。最后南方的白人青壮年在战争中损失了四分之一,家畜损失五分之二,农业机械、工厂、铁路损坏一半,财产损失近三分之二——总计约50亿美元,南方派就此彻底一蹶不振。一直到现在,南方的几个州仍旧是比较落后的地方。北方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彻底打垮南方的经济基础,你的经济垮了,日后对中央的依赖性才大,离心倾向才能被遏制。

这种解决方式残酷但确实有效。早在建国伊始,汉密尔顿等人就提出了搞工业化的设想,但在南北双方的反复“折腾”下,美国的整体工业化被拖延了近七十年。1863年以后,美国工业化的障碍最终被彻底清除掉了,旋即通过关税壁垒以及增加国家补贴为本国工业发展构建起了“苗圃”——这也是后来各国搞产业升级的标准战术。美国的工业化建设由此迅速地展开了,就此迎来了一个长达25年的快速发展期。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算是赶上了一个尾巴。但在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则是领跑者的角色,我们身边常用到的技术产品,除了互联网以外,大多数都是在那个时代被发明出来的,汽车、飞机、电灯、电报和电话等,伴随着技术革命,美国的铁路建设和煤炭、石油及铁矿开采也进入到一个大跃进的时代。美国的经济水平和英国达到了同一量级——不单单是说经济总量,而是两个国家“造东西”的能力。事实上到20世纪初期,美国的制造业规模以及技术水平都已经完全超过了英国。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事实上南北战争本身其实也是对美国工业化的一种另类推动——正是北方联邦政府的军需订单造就了J.P.摩根、杜邦、阿莫尔、斯达德贝克等一批资本家,而资本的集中客观上的确为后来的工业化做了初始准备。当然,这几位的发家史听起来恐怕和“励志”是沾不上边的。《哈珀月刊》在1864年曾经记载:“(政府)本要的是糖,拿到的却是沙子;本要咖啡,结果却是黑麦;本要皮具,结果却是些比牛皮纸好不到哪去的玩意;要的是健壮的骡马,得到的却是病的快死的驴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朝鲜战争时期国内资本家用带菌棉花给志愿军做急救包,用变质牛肉做罐头,以及用薄铁皮做所谓“军用铁锹”。

美西战争——捏软柿子是一种智慧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大跃进的年代。在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的趋利性被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出来。众多像爱迪生[6]、莱特兄弟[7]这样的发明家在那个时候疯狂地进行各种发明尝试,其中大部分最终都因缺乏实用价值而不了了之,但少部分仍旧是有价值的。然而一少部分有前途的东西被发明出来以后,大伙就一窝蜂地从银行贷款或是自行发债券,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钱扔进去,一个产业就这样发展壮大了。再往后,随着砸钱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产品的价格就会不断被拉低,高技术也就变成“成熟技术”了,于是众人又开始四下寻找新的项目……就这样,技术在利润的指引下,大踏步地把美国带入到了工业时代。现在美国的众多大财团,如洛克菲勒、福特、摩根等,都是在那个时代发展壮大的。而由律师、工程师等所组成的“中产阶级”也是在那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而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美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依旧是以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当时美国工人的平均劳动时间是14到16个小时,最长的甚至达到18个小时,连童工的工作时间都能达到10小时以上——没错,在1940年前美国企业一直在用童工。热狗、汉堡之类的东西之所以会在美国大行于世,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吃起来省事、省时。严苛的剥削必然带来工人的反抗。1886年芝加哥工人掀起大罢工,这次大罢工留给后世的遗产,就是八小时工作制以及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一方面,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工人在剥削之下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则是私人资本无序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也就是我们如今常会提到的投资过热。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的采矿业随之开始兴盛,作为配套工程的铁路成为了当时最赚钱的“朝阳产业”。一夜之间大量的铁路公司冒了出来,1885年到1892年,美国境内一共修了7.5万多公里的铁路,差一点占了同期全世界总里程的三分之一,它们所提供的运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需求。为了争夺一条线路的控制权,几家公司在老板的带领下常常会动刀动枪,打得血流成河,那架势与黑社会抢地盘没什么两样。在铁路沿线,中产阶级们购置了大批维多利亚风格的大房子,形成了新的城镇。

大批同类型企业跟风上马,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最终大批铁路公司宣告倒闭,铁路沿线新兴的城镇由此变成了人烟稀少的“鬼镇”,最初给他们贷款的银行一下子多出了一大笔坏账。银行的坏账进一步引起了储户们的恐慌,于是大伙纷纷到银行挤兑,银行随之倒闭,进而引起更大的恐慌……由此,美国1890年经济危机宣告爆发了。到了1893年,一月到八月工业股票平均市值下跌近一半,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各类破产事件超过1.5万起。

与美国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德国和日本,在这个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了拓展自己的殖民地,德国人正在狂殴法国,日本则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战争,之后又向俄国动手,发动了日俄战争。整个过程中德国一直受到英国的压制,而日本则一直被英国当枪使——此时亚欧大陆的战略格局是由英国所主宰的,任何新兴势力都自然要受到它的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