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23308500000007

第7章 起于化外之地——话说美国崛起(5)

在政治上,原本由以英国为首的欧洲集团所主导的世界格局,开始逐步变成欧美“双核驱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著名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国退出了由自己发起组建的国联,也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将失去百分之十三的国土,并承担天量的战争赔款,军备发展将大大受限,这样一来欧洲大陆势必形成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美国不想看到的,因此后来美国明着或暗着给予了德国不少帮助。也因为这一层缘故,虽然美国在战争后期加入了协约国,但和德国之间却谈不上什么仇怨,相反希特勒和美国商界、政界的关系都不错。

罗斯福新政——国家意志主导下的大转折

如果把国家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现代国家往往都带有那么一点“人格分裂”——同时具有资本意志和国家意志。这里所说的“意志”,是指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所谓“资本意志”,就是做事情所考虑的是如何赚钱,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工具和手段;所谓“国家意志”,即做事情所考虑的首先是如何维系现政权的稳定,进一步就是强化国家的行动力,再就是去如何开疆扩土,这中间经济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哪个国家把这两个意志的关系处理好了,哪个国家就可以得到稳定和富足,反之则情况就会大大地不妙。

在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的空前壮大并没有给相关国家的人民带来富足和安定,一方面是资本无节制的膨胀,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民众购买力日渐萎缩。面对由此而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各资本主义国家又纷纷选择向外扩张来获得更多消费市场和廉价原材料来转移压力,于是各国间的利益碰撞此起彼伏,欧洲国家间的战火也此起彼伏。

然而总有一些国家无力向外扩张,而她们又不能再继续压缩底层的利益空间,面对这样进退维谷的局面,众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去强化国家意志、弱化资本意志。这其中最为彻底的就是俄国,通过十月革命俄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片萧条之下,而与此同时苏联却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正处于一片欣欣向荣之中。除了对国际共运感到极度威胁之外,苏联以国家意志主导经济运转的各个环节使之有序运行的方式,也引起了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兴趣。当时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及日本都曾派遣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这其中也包括后来战后的日本首相岸介信[13]。这一段历史对日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和日本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也重建了经济建设的思维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引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即在经济运行中强调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避免企业间出现过度竞争从而导致内耗;强调产业工人权益和社会福利以缓和社会矛盾;强调战略产业国有、国管以保证产业体系的根基能够稳固;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优化资源调控以及以竞争促效率的优势并未被削弱,相反由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而正是这种“中和”后的经济模式,成就了战后西欧及日本的经济复兴与再次崛起。

1920年代的美国,同样正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种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普及,工人单位时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然而大量商品被生产出来的同时,社会上的购买力却因为薪酬增长缓慢而始终处于停滞状态——1940年之前美国企业还一直靠大量使用童工来降低工资成本[14]。1929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曾经计算过:一个家庭要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收入不应低于2000美元,但当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美国家庭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标准。需求和供应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就形成了一个经济上的“堰塞湖”。与此同时,商人们则通过各种方式怂恿那些手头并不宽裕的顾客靠延期过长的赊账乱买东西,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其实和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一个道理。

1929年德国魏玛政府表示无力继续偿还战争赔款,而由于欧洲战胜国普遍都在美国银行有高额借贷,这一消息如同一根导火索,瞬间引发了美国民间的恐慌从而造成了挤兑。美国各家银行共计损失了17亿美元,总统胡佛和财长梅隆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为此政府开始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原本高速扩张的实体经济因此开始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到10月股市出现“黑色星期四”……由此美国进入了著名的“大萧条”时期。截止1932年,股市一共蒸发了74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总和,也相当于一战美军军费开支的三倍。

具体过程这里不再赘述,仅从结果来看。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记载: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规模整整缩小了三分之一,共有5000多家银行倒闭,8.6万家商铺停业,截止到1932年失业人口达1500万人,其中200万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全美当年有3400万人在这一年没有任何收入,大量年轻女性为了生计沦为娼妓,30万儿童失学,据纽约市卫生局报告,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百分之二十营养不良。在东部一些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纽约市当年有29人饿死。当时美元在部分州一度无法流通,人们通过以物易物来进行交易。而在中西部农业地区甚至爆发了民众暴动,有的州政府大楼一度被愤怒的民众占领。

在一片萧瑟中,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登台了。在他之前,强调市场作用和资本意志的胡佛总统面对巨大的危机一直在强调私人慈善机构的作用,而上面的数字已经非常清楚说明成效如何。用继任者罗斯福的话说,他(罗斯福)要么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要么将是美国最后一任总统。后面的历史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他很幸运地做到了前一条——于是有了如今常被人们提起的“罗斯福新政”。

通常我们都习惯于把“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事实上,当时凯恩斯和罗斯福总统的会谈并不愉快,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在会面后不久凯恩斯就离开了美国。真正忠实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其实是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只不过德国政府的投资项目不是修桥铺路搞基础建设,而是大规模扩军。纳粹给资本家们创造出了有效需求,于是经济循环得以重启,德国因此率先“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现在许多知名的德国品牌,都是在那时被保住的——梅赛德斯那时造的是战斗机,而保时捷当时最著名的产品是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大众汽车则干脆是产生于那个时代[15]。

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搞了不少以工代赈的国家投资项目,但这绝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全部。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造就了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通过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涉,改善了工人权益并建立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把社会的收入结构从“金字塔”状变成了“枣核”状。显然,罗斯福新政和同时期欧洲各国一样,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之前苏联模式成功的影响——当时美国的保守派在抨击新政时,就曾指责罗斯福总统搞的是“社会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多出了两万多个百万富翁[16],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国家的经济总量在扩大,可消费能力实际上是在不断下降。打个比方说,一个家产十万的中产阶级会买一辆汽车,但一个家产百万的富翁不可能“按着比例”去买十辆汽车,创造消费的主力应该是这些家产十万的人,而不是那些百万富翁。

而罗斯福推行新政的具体手段,则是强化政府权力,跳过议会和最高法院,直接以行政方式来推动,用当时美国人的话说,就是“独裁”。注意,在当时独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那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在搞独裁,在他的治理下,意大利的经济状况非常不错,因此还受到了丘吉尔的热捧。美国作家,最有影响的广播媒体人物托马斯就多次公开建言:要罗斯福敢于承担重任,做美国的墨索里尼——当时的美国公众同样也非常推崇墨索里尼,不过他们非常反感其盟友希特勒,因为后者和美国的银行家走得很近,所以被“恨”屋及乌了。

如果用现在的人物来类比,与罗斯福当时的形象最接近的可能就是俄罗斯的普京。只不过现在的俄罗斯尚处于衰落期,而当时的美国国势正处于上升阶段。普京在接管俄罗斯以后,对国内的寡头施以重拳,而罗斯福上任,对美国的财阀同样采取了打压政策。具体来说,受到压制的包括金融界的摩根财团、米隆财团、大通财团,企业界的杜邦、通用汽车、通用食品、美国钢铁、标准石油、高露洁、海因茨,等等。当时政府要推行社会安全计划,同时要对大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征税。一时间众多学者教授纷纷对政府进行抨击,资本家则通过减少投资来和政府叫板,政府则通过媒体对资本家们还以颜色。1932年密歇根州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举行大罢工,联邦政府派来的军队干脆和前来镇压的州警以枪口相向,搞起了武装对峙。不仅如此,当时罗斯福在全美还掀起了“打黑”运动,通过联邦调查局和由退伍军人组成的民间组织狠狠地打击了美国的黑手党,社会治安由此有了大幅的改观。

这两位之所以能如此强硬,也都不单是源于个人的性格。普京是克格勃出身,背后是俄罗斯强力机关的支持。罗斯福的根基则更为深厚,罗斯福家族除了大小罗斯福叔侄两位总统外,第六任总统亚当斯、第八任布伦、第十二任泰勒、第十三任费尔摩、第十四任皮尔斯、第十八任格兰特、第十九任海耶斯、第二十二及二十四任克里夫兰共计八个总统也都和罗斯福家族有血亲关系。和普京一样,罗斯福也非常倚重于强力机关,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就是在他手里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副作用是FBI和它的局长胡佛在后来由于权力过大变得尾大不掉,杜鲁门在其任上组建中央情报局,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分权的方式制衡FBI。

而从短期效果来看,对比单纯强调政府投资的德国和意大利,美国当时的经济情况其实并不算好,经济指标只是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这里面还不包括就业率。到了1937年,美国又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衰退,当年工业产出跌落了百分之四十,国家经济又回到了1934年的水平。对比德意模式,罗斯福新政更像是一剂中药——短时药效不明显,但却培本固原。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迎来了一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模一样的机会,而这个时候美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将涌入的财富不再是只让资本家们再发一笔横财,而是将造就一个新的霸主。

他山之玉

之所以要花这么大的篇幅写美国的崛起,是因为美国现在的很多体制以及决策中的思维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这些东西又通过美国的霸主地位,影响着现在的世界格局。

除此之外,美国的崛起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硬件”上来说,中美两国的确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地缘上也都比较封闭——美国孤悬于亚欧大陆之外,中国虽然地处亚欧大陆,但核心区域的东面是太平洋,西面则被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脉所包围。相似的地缘环境,必然会使得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相通之处,但是,“现在”的中国并不等于是“现在”的美国,中国现在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美国身上找到。

我们再次简单来梳理一下美国崛起中的几个关键性要素。先说先天条件:美国人常喜欢自诩为“上帝的选民”,而假如真存在这么一位上帝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确非常偏爱美国。自这个国家出现在这颗星球上之后,它的先天条件就注定了它几乎必然是一个不俗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