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23309200000012

第12章 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像林徽因一样拥有专家范儿(2)

专心研究古建筑

林徽因最初爱上建筑学,可能是单纯因为对美的一种欣赏,但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了解、学习,她对建筑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而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则源于她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西方人说,世界建筑的大树统统植根于古希腊,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蹲在同一根小小的细枝末节上。当时国人却拿不出和世界通用的“语言”和证据来证明自己。日本人说,他们也有义务参与研究“支那建筑”,鉴于“支那国人”不会现代照相、测量技术,所以由日本学者承担实地测量考察,中国学者则承担文献梳理工作。所以中国的第一本古建筑史是日本人编写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深深地感到刺痛,所以他们发誓定要编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古建筑史。

她和梁思成调查了河北蓟县的辽代建筑独乐寺,完成了建筑学论文《平郊建筑杂录》,而且打破日本人所谓中国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及要看唐制木构唯有去日本奈良的断言,赶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寻觅、发现、鉴定了山西五台山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正是凭借着这种执着的事业心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她和梁思成以及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整理古籍,求教名匠,实地考察,调查测绘,使得他们当时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测绘的许多古建筑图纸均达到了国际水平,令国外学者刮目相待,也使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工作中常有艰辛

1933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花不少时间跑图书馆,阅读各地的地方志和其他书籍,了解准备考察的那一地方的历史、地理和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记录下其中有关建筑的文字,以制订考察目录和考察计划。

但他们要考察的话,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由于他们考察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他们的行动可能会被当地人误解而受阻,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每次出发前,他们都会通过各种关系同当地政府和驻军联系,请求他们关照和保护这些考察人员;考察结束后,再请当地政府妥善保护这些古代建筑文物。

在当时,古建筑考察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除了测量和照相的仪器外,工具包里那些可以伸缩的尺子和其他自制的工具,在他们攀援在古建筑上时都可以派上用场。由于以往野外考察时曾出现无处食宿的情况,所以他们还准备了轻便的吊床、行军床和一些罐头食品。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先到了大同考察云冈石窟,然后再到应县,应县有辽代木塔。

但那木塔不知是否还在。即使还在,是否还是建于辽代的那座。因为过去的考察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千辛万苦地跑了几百里路,结果见到的要么是一片废墟,要么是明清以后仿建的赝品。

病中也不忘工作

林徽因的一生是献给了建筑事业的,自从她还是在少女的时候萌发学习建筑的思想以来,她不断地以自己的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不论是在新婚的旅行中,还是在危险的战争环境中,她都没有停止过,以至于牺牲掉了她的健康,也毫不在乎。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为了在新中国成立后马上恢复工作,梁思成立即召集了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根据他多年考察取得的资料,同时发动大家共同收集建筑有关文献记载,林徽因也是怀着欣逢盛世的喜悦心情投入地工作,常常通宵达旦,忘了病痛。然而,那并不代表病情的好转。所有人都以饱满的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从翻书、查资料,到刻钢板、折纸页、装订,都是用手工劳动,结果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厚厚一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在这本简目中,总计条目四百五十多条,将作为一级保护的古建筑有北平城、故宫、敦煌、云岗、龙门诸石窟、山东曲阜孔庙等。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他们用小圈来区分。需要一级保护的古建筑条目头上加注了4个小圈,大家都戏称为“四星将”,次之的3个小圈,以此类推。重要加圈的就有近二百条。条目下附有详细的所在地点、文物性质、建造和重修年代,以及特殊意义和价值等,这个工作不但繁琐而且需要精确,工作量极大。林徽因对全书的条目,一一作了审核,并在说明中特别指出:“本简目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林徽因对事业的专注和热情使她一谈起建筑来就欲罢不能。在20世纪50年代,她的身体日趋衰弱,熟悉她的亲友都懂得,在拜访她的时候要带上能及时打住话头的人,能及时刹车,告辞而去,以免使她过度劳累。她的学生也总是要打听清楚她的睡眠怎样,晚上是否有开夜车,才决定要不要“打扰”她听她讲课。

林徽因正是由于她对事业的专注和热情,使她在建筑领域拥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李济小百科

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是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常客之一。

在工作中焕发女人的热情

热情的心态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需的条件。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无论前途看起来是多么的暗淡,他们总是有足够的信心把心目中的愿景变成现实。

热情让她笑对一切坎坷

林徽因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她的热情,她对文学对艺术,以及她对自己的建筑事业的热情。

从1937年开始,辗转数省颠沛流离的逃难途中,当初自北平带出的私人用品不是丢了,就是当了,而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到各地考察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大量的文字记录等等,他们却无论何时都带在身边。但也有一些不便携带的照片底版、珍贵的文献、图册等,他们存放在天津的一家外国银行的地下保险库。谁知,1939年天津的一场大水,银行的地下室被淹,存放在那里的资料几乎全部被毁,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两年后才得到消息,闻讯后禁不住痛哭失声。当初,正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建筑充满热情,他们跋山涉水考察资料、勘探、拍照纪念,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当然知道那些资料被损毁对建筑学研究是多大的损失。

在四川李庄简陋的农舍里,他们摊开了那些用性命保全下来的资料。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决定,开始全面系统地总结整理他们战前的调查成果,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同时,用英文撰写说明并绘制一部《图像中国建筑史》,完成他们当初从留学美国时就有的心愿。

这时,林徽因病了,但对工作的巨大热情使她不愿就这么闲在病榻上,于是她让梁思成从史语所给她借回来许多书,虽然病体让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动自如,但躺在床上也可以翻阅典籍、查找资料的。这段时间,她读了大量的汉代历史,从中研究汉阙、岩墓的资料。她又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还准备撰写关于住宅建筑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