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像林徽因一样完美
23309200000025

第25章 家人是我人间的四月天——像林徽因一样爱自己家人(2)

在幼小的林徽因心目中,祖父母是她的整个天地,他们给了她足够的宠爱、欢笑,也给了她无尽的满足,他们符合一个孩童对“家”的全部渴望和要求。在她的眼中,祖父是无所不能的,他能和一些体面儒雅的来客谈笑,也能给孩子们讲有意思的诗文和故事;祖母是神奇的,她优雅地游走在宅院里,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丫鬟仆妇们浇花、打扫、烹调,也能像变戏法一样,在枕头、被子、衣服上面变出美丽的图案,有时她也会一起写诗和写字。

也许是因为对祖父母的孺慕之情,林徽因从小就非常的乖巧懂事,让两位老人享受到了天伦之乐。而且,在祖父病卧在床期间,她开始代笔给远在日本进修的父亲写信,在保存下来的一批父亲给她的回信中,最早的一封是她7岁时写的。

徽儿:

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祖父日来安好否?汝要好好讨老人欢喜。兹寄甜真酥糕一筒赏汝。我本期不及作长书,汝可禀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长民三月廿日

六七岁的孩童,还在撒娇、要糖吃的年龄,就已经懂得怎样用自己的聪慧博取老人的欢心,也是因为她这种没有心机的童真,令两位老人在晚年过得并不寂寞。相对于现在,我们身边涌现的无数将爷爷奶奶使唤得团团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林徽因这个伶俐可爱的小女孩,怎不让人心疼和喜爱,无怪乎她能令她的长辈们交口称赞、欢喜不已。

父母的父母也要我们孝顺

曾有一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十岁男孩令自己六七十岁的爷爷当街给他系鞋带,理直气壮地说:“给我系上。”自己手上却一直玩着游戏机。老人迟疑了下,他还催促说:“系上。”他就这样坦然地伸着脚,目光却一刻也没有从手中的玩具中离开过……

这篇报道出来后,舆论一片哗然,更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这样。当然,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现在人们的寿命普遍增长,我们的祖父母能够陪伴我们更长的时间,但那也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小段而已。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的生命却渐渐枯萎,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让他们陪伴我们的这段时光变得更加充实快乐。

有人曾对中国农村养老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精神状态好的老人仅占8%,22%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国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他们孤独地守着空荡荡的家。

孝顺老人,并不仅仅是我们父母的事,也与我们有关;也不仅仅是给他们金钱就足够,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呵护;更不仅仅是在他们死后将他们风光大葬,而是要趁他们都还在,及时尽孝。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就应该在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多陪伴他们,和他们多沟通沟通。林徽因祖母去世时,她才6岁,祖父去世时她10岁,但正因有她这朵小小“解语花”的陪伴,老人的晚年也算安详。林徽因如此年幼尚且如此懂事,难道我们竟不如一个幼稚孩童?

林孝恂小百科

林孝恂(?~1914),字伯颖。晚清官员,福建闽县人。曾担任翰林院编修,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在任期间,他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民国初年移居北京,病卒。

无法选择家人,但可以选择去爱

亲情的力量能够跨越时间而存在,终其一生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无论你长多大,离多远,都一定要记住关爱自己的家人,因为他们是你永远的庇护者,永远都站在你的身后不远的地方,关注你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败。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人,但可以选择去爱。

我的兄弟姐妹

林徽因被称为民国时期的完美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美女又是才女,也不仅仅因为她既温柔又独立,还因为她能扮演好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色,她是个好妻子、好女儿、好母亲,更是个好姐姐。做个好姐姐,也是一种孝。

林徽因是家中长女,也许是因为祖父母的熏陶,也许是因为大姑母为她启蒙时的悉心教导,也许是因为她本身温柔善良,即使弟弟妹妹都是二娘所出,但她都能很好地和他们相处,照顾他们。好像具有林家血统的人,都是那样温文可亲,不分彼此地相亲相爱。

和许多封建时期的家庭一样,母亲和二娘永远都是相互看不顺眼的,甚至母亲对二娘家的孩子也是带着怨恨的,但不同的是,也许是血浓于水,又或者是她所受的教育,总之,不管母亲怎么讨厌二娘,编排前院的孩子的不是,但这并没有影响林徽因对弟弟妹妹的喜爱。在她的认识中,他们是双眼无辜的婴儿,是粉妆玉砌的小可爱,是她的弟弟和妹妹,他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液,都是林家的孩子,是一家人。她是他们的姐姐,她要爱他们,照顾他们。她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林徽因10岁,妹妹林燕玉出生;11岁,大弟林桓出生;12岁,二弟林恒出生,他们都是二娘的孩子。家里一下多了三个婴儿,开始变得喧闹嘈杂。这个夏天,父亲因为工作关系住在北京,家人都安置在天津。不巧的是,二娘病了,却因为对医院本能的恐惧而不愿意住院,父亲在北京干着急,那时候的交通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一个来回得耽误不少工夫,于是他只好要大女儿每天写信报告情况。小婴儿总是脆弱的,过了几天,不到一岁的弟弟林桓也病了,好在,小孩的病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天就好了,只是病愈的林桓更加爱哭,在深夜里,这哭声无异于魔音穿耳。两岁的妹妹正睡得香,一被吵醒,也开始哇哇大哭。这小小的院落,哭声此起彼伏,不得安宁。

正在病中的二娘唉声叹气,也有心无力,母亲是压根不想管,索性装睡,保姆却在这时酣然入睡。12岁的孩子正是贪睡的年龄,林徽因在床上辗转反侧,希望保姆能够哄弟妹入睡,但时间过去好一会儿,也不见保姆有什么动静,她只好下床披衣,抱着弟弟林桓在走廊里转悠,边晃边轻轻拍打他,哼着小曲儿哄他,小家伙儿似乎很喜欢在这样温暖的怀抱中摇晃,过了一个多小时才舒舒服服地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晚上的事情就在林府中传开了,府中的下人无不称赞大小姐宅心仁厚。事实上,当时还是少女的林徽因不仅仁厚,也十分能干。在她6岁和10岁的时候,林府的主心骨,也就是她的奶奶和爷爷相继过世,她父亲又常年在外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母亲几乎不管事,而二娘又弱不禁风,因此,和父亲书信往来、伺候两位母亲、照应几个幼儿,乃至搬家打点行李,这些大小事情都是她这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承担起来了。十一二岁,还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的年龄,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这富裕人家的大小姐也是家里的一把好手。

对于她与二娘的孩子这般亲近,母亲是不能理解的,便找上门来,劈头就问:“你真把自己当成她的女儿了?”林徽因也不怒恼,只是平静地说:“姆妈,我是他们的亲姐姐。”

林徽因常去看望病中的二娘,二娘有感于她对自己母子的照顾,说道:“徽徽,乖女儿……”,林徽因仍然平静地说:“二娘,我是他们的亲姐姐。”

是的,她是他们的姐姐,身为姐姐,比弟弟妹妹年长,就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甚至抢夺他们玩具之类的东西。也因为她是他们的姐姐,在父亲去世后她一直尽自己所能照顾几个弟妹,从未忘记自己的责任。

家有千千结

林徽因一直在维系着自己家那个大家庭的和谐关系,但是总夹在母亲与其他人的矛盾之中。

林徽因的母亲出身于小商户人家,又由于自小在家里被宠着惯着,既不懂女工也不懂操持家务,嫁入林府后自然不为婆婆所喜;丈夫林长民常年在外,他的那些政治抱负、文采风流又不是她能够理解的,加上她并不是那种能够委曲求全的人,所以,她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原本,长女林徽因的出世能给她带来一些安慰,但祖父祖母对这个什么事都不能做好无法融入家族的儿媳妇显然是不放心的,所以他们选择了亲自抚养孙女。祖父祖母给了林徽因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也让她的母亲在这个家里更加被孤立。在小徽因的印象中,母亲是善变的,当她微笑,把小徽因紧紧地搂在怀里或者高高地举在头顶的时候,林徽因觉得这个年轻的女人是美丽和温暖的。但是,当她眉头紧锁、泪水涟涟时,小徽因觉得整个世界都开始变得压抑,她小小的心里本能地想要逃离这个地方,逃离这个女人。有时候,这个女人会没有来由地用冷冷的、失望的目光看着小徽因,让小徽因觉得四周的空气都非常寒冷;有时候,这个女人又会像着火了一样,怒气冲冲地大吼大叫:“你为什么离我那么远?你为什么不走过来?”在母亲身边,小徽因永远战战兢兢的,她的情绪转换之快,总是轻而易举、毫无预兆,让林徽因防不胜防。

稍大一些,父亲又带回了一个女人,而母亲也变得更加阴冷和反复。父亲把这个后来的女人安置在前院,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后院。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竞争者,母亲是充满敌意的,她分走了自己原本就不多的丈夫的宠爱,甚至来抢夺自己唯一的女儿。林徽因只要一去前院,回来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前院,抱怨父亲。她边数落边哭,哭自己命苦,哭死去的温顺的小女儿。

林徽因无疑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即便是后来几个弟妹相继出生她也仍然是。祖父祖母先后过世,母亲与二娘、与父亲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作为两边都喜爱的孩子,她成了一切矛盾的平衡点。

两个母亲都爱林徽因,多少还带着竞争的意思。母亲只有林徽因这根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这个女儿的存在,她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林家的一分子,是林家的女主人。如果没有这个出色的女儿,她相信,林长民不会再找她。母亲爱儿女是天性,这个天性若带上一点点功利,她对林徽因的爱就加了倍,占有欲也加了倍。

二娘爱林徽因,开始是不得已,因为她是丈夫最宠爱的女儿,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独一无二。后来,由于这个孩子的乖巧、漂亮,这种爱变得更自然,这确实是一个谁见了都爱的孩子,但是,二娘的爱始终是有一层隔阂的,她再怎么由衷地爱林徽因,因为那常年和她母亲无硝烟的战争,总是不免要打折的。

弟弟妹妹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喜欢这个漂亮的小姐姐温柔地抱着他们、牵着他们的小手,在院子里捉迷藏,她漂亮又有趣,孩子们有时候就像她的小尾巴一样跟着她。

父亲、母亲、二娘、弟弟妹妹们,他们都喜欢她、信任她、依赖她。但是,处在爱的旋涡中,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这些爱她的人,并不能彼此相亲相爱。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冷漠,母亲和二娘的明争暗斗,母亲对二娘的孩子们的厌恶,孩子们无辜的眼神……他们并不会针对她、伤害她,也因为她的存在,保持着最起码的和谐,虽不能相亲相爱,但至少不用相离。

林徽因努力地与父亲保持一致,她聪慧伶俐,爱父亲所爱的所有,包括文学,包括这个家。也因为这个让人无法割舍、疼到心坎儿里的女儿,父亲终究无法舍弃母亲。

母亲不管家事,二娘又是连续生了好几个弟妹,幼小的婴儿都需要照顾,家里有两个女主人,但有许多事却都力不从心,因此,很多事都由林徽因操持,这也让二娘对她更加喜爱。很多时候,二娘和母亲的矛盾就这样被林徽因淡淡地压了下去。

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人体最小的组成部分是细胞,国家最小的组成部分是家庭。如果细胞产生了癌变,会危及人的生命;若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家庭败坏了伦理,则有可能导致国家的危亡。家人之间的矛盾一般都不是什么原则问题,真正在家庭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一定会有什么矛盾。我们要像林徽因一样,对家人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怨恨;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指责,我们的日子就会过得舒坦许多。谁也无法选择家人,但可以选择去爱他们。

梁启超小百科

梁启超(1873~1929),梁思成父亲、林徽因的公公。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爱孩子就不要绑着他长大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他不能太过,过度的溺爱,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害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生活在民国时期的林徽因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和她父亲一样开明,她极为注重孩子的教育却从不捆绑着教育,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她,表现出了她对自己孩子平等的尊重,他们是母子和母女,也是师徒和朋友。

林徽因的长女梁再冰于1929年8月在沈阳出生。但这之后不久,林徽因就因肺病回到北京香山修养。初为人母的快乐,使她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温情,也激起了她写诗的灵感,她在这期间发表了许多诗作。1932年,儿子梁从诫出世,母爱弥漫的林徽因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儿子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也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