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父母的100件事
233094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一个比较大的阶段性跨越,它所形成的那种“跨度”超出了孩子身心自然和连续的发展,因此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首先面临着新的适应。能否成功地适应这个“跨越”,对于孩子在小学阶段以及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我想,这就是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

作者围绕一年级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分别从入学准备、课程学习、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理发育、安全保护、个性发展等方面,梳理了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而成的,同时也是家长们常常感到困惑的。这些问题不是依照某些教育理论形成一个所谓的“逻辑体系”,其实我个人觉得内在还是贯穿着“实践的逻辑”。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些问题提炼得非常精准,有些问题也是我曾经困惑过甚至现在依然困惑的问题。我认为,仅仅就这一项工作而言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也相信家长们读了这本书自然会有同感。

作者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生家长完全可能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尝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给家长提出了良好的教育建议,这是家长最希望从书中得到的。

我相信,书中给出的对策和建议一定会让家长受益匪浅,也许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唯一的,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是专业的,它们凝聚了教师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作者通过写作的形式把这些观察和思考提供给家长,既可以让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和陪伴孩子,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可以让家长了解作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期待,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就我个人对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粗浅了解,我认为部分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只是在学校中表现了出来,但是根源却在家庭之中。因此,家长通过阅读书中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分析及建议,可以很好地反思和检讨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的行为,与老师一道为孩子的健康发展齐心努力。

我建议家长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把书中给出的建议作为唯一正确的或者合理的答案,而是要针对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和作者一道深入地思考。毕竟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遇到的问题也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一般情况”来取代对您孩子的具体分析。

因此,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和孩子交谈,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家长可以用笔记录下孩子每天的生活,因为只有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特点、观察孩子的成长经历,才有可能对孩子的发展做出更加有益的指导。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父母付出很多体力,还要花费很多心思,但正是这种体力和心智的付出与努力,才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无可替代。

其实,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非常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我想,倾情投入的父母都能从陪伴孩子成长中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快乐和幸福。孩子需要倾情呵护的时间很短,成年之后便会面临着和父母的分离,组建自己的家庭后,他们会把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沿用到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上。

所以,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显得特别重要,没有人可以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使孩子上学了,父母陪伴和教育孩子的义务依然是不能免去的。父母应该怀着感恩之心,感谢孩子降临到自己的身边,使自己有了付出父爱和母爱的机会,给了自己任何其他成就都不能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常常会回忆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在回忆中体味那种快乐、温馨和幸福,就会发现当初的辛劳和付出是多么有意义,也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些疏漏和错失觉得遗憾和羞愧。

正因为教育孩子的复杂和艰辛,正因为您的孩子是特别的,我才提议您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需要和作者一道去思考。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是帮助您理解和教育孩子的,理解和教育的过程必须由您自己去完成。没有人可以画出一幅教育的“技术路线图”,让您循着“技术路线图”按图索骥地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果真如此,教育就会变得非常贫乏和无趣。书中给出的建议是作者的参考意见,这些意见是非常中肯的,毕竟它来自专业的视角,来自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但是,即使有了它,您依然需要去观察、学习和思考,去学习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还想说一个问题,父母如何做、如何成为孩子的表率,这对教育好孩子是同样重要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过对孩子的说教。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经过慎思的,父母自己的言行也应该是谨慎的。孩子的良好习惯体现了孩子的教养,这种教养既来自父母审慎的教育,更来自父母自身的教养。

如果您想使您的孩子成为体格健壮、心智健全和快乐阳光的人,那您就没有捷径可走。您就需要学习,学习如何做好父母。您就需要沟通,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您就需要读书,读有关教育孩子的书籍。

我很想引用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一段话,作为序的结尾:“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王本余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