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父母的100件事
23309400000021

第21章 告诉孩子:管好自己就能飞(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能力。培养自主能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可以自我调节的、独立的人。

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父母仅仅转变观念还不够,还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掌握培养的具体方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交上合适的朋友可以让孩子飞得更高。

自信是一面旗帜——告诉孩子“你能行”

家有宝贝一年级

大多数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学时都比较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好多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胆小了,越来越沉闷了,越来越不自信了。彤彤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彤彤刚上一年级时用我们大人的话说就是胆子很大,上课发言声音响亮,小手也是举个不停,学校班级有什么活动都是积极参加,每天见到老师也是笑眯眯地问好,给人感觉很热情、大方。然而,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老师就发现彤彤有了一些变化,性格仍然是热情、大方,可上课举手发言时总是犹犹豫豫,学校的活动也不太爱参加了。

教师分析课

自从上了小学后,开始有各项测验,学习成绩被父母越来越看重。彤彤的爸爸妈妈对她的要求也开始严格了起来,如果彤彤考试没有考好,爸爸就会批评她,并责问她为什么没有考好。彤彤经常处于这种压力之下,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所以,彤彤开始变得有些沉闷了。

彤彤的性格属于开朗型的,但也有些急躁,常常未经深思熟虑,答案就脱口而出,上课发言的时候也会出错。这个时候,小朋友就会笑她,让她感到很难为情,所以她上课发言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会说错,变得犹犹豫豫,没了自信。彤彤参加了学校或是班级的很多比赛,比如绘画啊、讲故事啊,可是由于能力有限,所以拿奖的并不多,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彤彤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以前彤彤在幼儿园时,爸爸妈妈总是说彤彤是最棒的,可现在她发现自己并不是最棒的。

如果我们把彤彤不自信的原因进行总结的话,就是孩子缺少成功体验,父母以成绩单方面衡量孩子,孩子自身能力不足,当然,还有的孩子因为生理的缺陷也会不自信。如果我们再深追一下,其实孩子变得不自信的根本原因还出在父母或学校身上,比如父母对孩子过多保护,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孩子就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当他看到同龄人在很多方面比他强时,他就会变得不自信了。

互·动·论·坛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让孩子能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会赏识孩子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多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进行正面的、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比如孩子学习画画,他把作品拿给你看,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幅画并不完美,但未必要正面点出来。你可以和孩子说:“宝贝,你的这个太阳画得很可爱,向日葵的颜色很漂亮,如果小草的颜色再涂绿一点就更好了。”

当然,赏识并不是一味的吹捧。有些父母常常这样夸或者鼓励孩子:“宝贝,你真棒!宝贝,你一定行!”这是一种很空洞的赞美方式,如果他发现自己没有别人棒,或是自己真的不行,那他就会对你的这句话产生怀疑,反而适得其反。赏识一定要具体,你因为何事欣赏他,你为什么觉得他一定行,只有表扬在点子上,才能真正地激励孩子。

2创造实践的机会

想要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

父母常常觉得孩子还小,又怕孩子做事不安全,所以常常包办一切。比如孩子表现出想要尝试做饭的愿望,不要拒绝,也不要过分叮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就好,孩子需要帮忙时提供帮助即可。当孩子做出一份西红柿炒蛋时,我想他会是多么开心,这份喜悦会让他敢于尝试很多事情。

如果孩子胆子本身就很小,父母更要鼓励孩子积极地参加活动,给孩子定下适当的目标,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

3保持适当的期望值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也有一部分父母自己很优秀,所以他觉得孩子一定优秀或者必须优秀,以至于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明明不是学音乐的料,非逼着孩子去学钢琴。孩子学不好的话,往往就是一通批评,这样孩子的挫败感比较强,自信心自然被消磨了。

所以,父母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挖掘孩子的长处,教会孩子提升自己的短板,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这才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正确做法。

像牛顿一样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有宝贝一年级

打开李老师的教育博客,可以看到李老师最近写的一篇教育叙事。

有一天早上,小雪的妈妈在校门口遇到我,赶紧拦住我,急促地跟我说:“老师,耽误你几分钟,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问题,您布置的口算题,孩子总是不能够达标,并且有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孩子要想很久才能做出来,有的题目,孩子搞不懂意思。这该怎么办啊?”

小雪的妈妈一股脑抛给我这么多的问题,我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就跟小雪的妈妈说:“您说的情况我也注意到了,我想再仔细观察一下小雪再跟您交流好吗?”

送走小雪的妈妈,我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小雪。这孩子在做题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需要加强,我发现她对图形类问题的含义了解得并不是太清楚,这也是需要加强的。

教师分析课

其实,孩子对于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制约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对儿童数学经验有如下描述:在一般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与数学精确有关的东西。大自然中有树,有花,有动物,却没有与数学(精确)有关的东西。儿童的数学倾向可能会缺少发挥的机会,进而影响以后的发展。由于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更喜欢直观的、熟悉的、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且需要教师提出清晰的数学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教师如果违背了儿童的这些认知规律,反其道而行,则有可能造成学生难以理解问题、对解决问题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等。

不仅是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需要遵循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儿童的语文、英语、科学等学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互·动·论·坛

作为父母,如何做才能与学校里的教学相得益彰呢?下面的一些做法不妨一试。

1大声朗读

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图画的记忆比单纯的文字记忆、理解来得深刻,因此,可以引导孩子大声朗读题目,这有利于开发右脑。

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声朗读时,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让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大声朗读早就被研究证明对于阅读有好处,其实如果对数学等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运用大声读,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

2故事激发兴趣

六七岁的儿童最喜欢听故事。美国的一位故事家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有教育性。给孩子讲故事时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孩子在听故事中可以获得倾听、说话、读书、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孩子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既锻炼了语言能力,也能够专注地想故事中的情节。如果我们把孩子的问题变为故事讲述给孩子听,孩子的专注力就能提高,孩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地提升。

3生活体验

孩子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到位,还可能源于生活常识的缺失。比如,孩子对于春天田野的课文不理解,由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数缺少对乡村生活的体验,所以对于书中描写的一些景物没有见过,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要多做类似的生活体验,增加孩子对于生活常识的认识,这有助于孩子对于书本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当然,孩子毕竟才上一年级,他们的许多能力都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提升的,在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不能随意地批评和打击孩子。要知道,孩子自我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原始的动力。

爸爸总是让我“闭嘴”——为孩子的情绪留下一席之地

家有宝贝一年级

张潼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一年级孩子,就是太调皮,受不得一丁点委屈。倘若老师批评的时候冤枉了他,那不得了,他当场便和老师顶嘴,大吼大叫,然后小金豆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和同学相处的时候也常常闹矛盾,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大家不听他的,他便一赌气,不玩了。

严重的时候,他还会动手打其他的小朋友。听他的妈妈说,在家里也没少挨过爸爸的打,只要他一发脾气,爸爸就抄起家伙,可是他宁愿挨一顿板子也绝不低头。

教师分析课

张潼的例子在很多孩子身上并不多见,但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会有其中一两点的情绪问题。其实,这是孩子的一个正常心理过程。如果再不对他加以引导,等大一点了,孩子们都懂事了,可能他会被同伴们排斥,甚至会经常和同学打架,这对他的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其实这与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发现父母脾气好的,孩子脾气也很好,很少闹情绪。反之亦然。所以,要想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父母得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气的时候不要在孩子面前撒,在家里说话尽量温和一些,夫妻间若闹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平和的家庭环境。孩子有安全感了,自然不会情绪化。

还有些孩子闹情绪的原因是因为任性。这些孩子在家里应该是属于宠坏了的,他提出的要求若得不到满足就会无端发脾气,这些孩子在学校是不受同学欢迎的。问题的根源还是出自家庭教育,所以父母应教育孩子不自私、不任性,不能过分溺爱孩子。

互·动·论·坛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孩子的世界也并非完全是快乐的,当他有情绪需要表达的时候,父母怎样引导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1冷处理

孩子在发脾气或者委屈得大哭大叫的时候,如果父母去哄,他可能闹得更凶,如果父母和他起冲突,那么他会变得更急躁。这时候,父母不妨冷眼旁观,做父母的事情,让他尽情地发泄。孩子需要发泄情绪,不能每一次发泄的时候都去压抑他,长期如此,孩子容易偏激。等他发泄完了之后,过去轻轻地抱抱他,和他好好谈谈。这样做的效果会比和他发生争执要好得多。在每一次冷处理中,孩子发现他发脾气并不会引起过分的关注,以后慢慢地他会用别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2转移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刚刚为一件事发完脾气,可能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投入到另一件事中。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当他难过的时候,可以想想美好的事情。当他和同学闹矛盾,气得准备动手打人的时候,可以让小拳头转个弯,打在自己的书包上。当他准备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在心里从一数到十,然后看看火气是不是降下来了。当孩子通过这些方式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时,父母更要及时地给予表扬。

3共同设定规范

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闹情绪,比如说去超市购物,他想让父母给他买很多东西,可只给他买了一两样,他就不高兴了,一路上可能都不吭声。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出发前先和孩子定好规矩:今天去超市,你可以挑选多少钱的东西,挑选几样。孩子同意以后若是再闹情绪,正好借机和他好好探讨一番,让他意识到自己情绪化是不对的,这样他下次才会避免类似的情绪发生。

4游戏体验

一年级的孩子不太容易接受枯燥的说教,即使你变成唠叨的老太婆,他可能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记了你的教育。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没有比在活动中进行教育更好的方式了。而游戏,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如果孩子比较情绪化,父母不妨多创设一些角色体验的游戏。游戏的脚本可以从孩子阅读的童话中进行选择,全家都参与到游戏中来,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绪所带来的感受。虽然你没有给孩子讲一堆道理,但在游戏中,孩子已经体会到了不同情绪带来的不同感受和造成的后果,这对他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起到良好的作用。

风雨过后见彩虹——学会化解孩子消极、自卑等情绪

家有宝贝一年级

一年级的小磊一次单元测验考得很差,胆战心惊地回到了家,本想着妈妈能够安慰一番,可谁料妈妈一看试卷,火气腾地冒了上来,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你才一年级,就考这么差,以后可怎么办?”小磊难受极了,感觉妈妈只在乎成绩,不在乎他,好像要抛弃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