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父母的100件事
23309400000003

第3章 幼小衔接的6个注意点(2)

2培养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并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

3培养孩子的听读写能力

为了让孩子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父母可以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一些安静的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彩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通过绘画,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后,再增加一些学习内容,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字、简单的汉字,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汉语拼音基础较好的父母还可以适当教孩子学习汉语拼音。但要防止小学化,应从兴趣出发,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了解幼小师生关系的变化

家有宝贝一年级

吃晚饭的时候,豆豆妈和豆豆爸唠叨开了:“豆豆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你说他能适应小学生活吗?”豆豆爸摸摸儿子的头说:“我看问题不大。豆豆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同学相处得都很融洽,上小学应该也能很快适应的。”

豆豆妈说:“邻居林阿姨就是一名小学老师,听说还是专门教低年级的呢。吃过晚饭,我们向林老师请教请教吧。”

教师分析课

幼小之间除了作息时间、学习方法、内容、要求等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里,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孩子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关系。上小学就不同了,一下子开设那么多门课程,各门课的老师既陌生,性格又大不相同。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老师严格约束、要求孩子。另外,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教学,师生个别接触时间相对较少,新入学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和生疏,同时会产生畏惧、紧张。有的家长也会有同感。

在孩子上了一段时间小学后,有的家长也会感觉到幼小师生关系的不同。而家长们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往往会影响小学一年级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简单粗暴,施加压力。个别父母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把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归结为调皮捣蛋,经常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吓唬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调皮捣蛋,我不管你,到时候老师会好好收拾你。”“连十分钟也坐不住,到时候你就等着让老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话,孩子往往会对小学老师产生恐惧并感到不安。

重视知识,忽视习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认字、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学会算题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对孩子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忽视了诸如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轻描淡写,漠不关心。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是自身素质所限,不注重自身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关注孩子在校的发展变化,不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专题家长会,更不和孩子聊任何有关入学的话题。这就使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重视与关怀,更谈不上主动发展了。

不管怎么样,幼小之间不同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是否顺利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这需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互·动·论·坛

既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么作为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家长,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适应或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呢?

1树立责任意识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父母要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事情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在家里要给孩子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2教会孩子一些基本技能

父母还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上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要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家庭生活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孩子“说”,以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老师很快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3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父母还应该注重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积极训练孩子的扩散思维能力。父母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表现,让孩子在创造力提升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提高适应新的师生关系的能力。

提前识字——幼小衔接的知识准备

家有宝贝一年级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明明就要上一年级了。明明妈可犯愁了,都说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大门是人生经历中的一大步,更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孩子能否尽快适应这个转折,能否尽快顺利地过好幼小衔接这一关,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究竟该让孩子做哪些知识准备,才能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明明妈心里还真没底。

教师分析课

国家教育部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表明,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超过60%的孩子入学后存在学习适应性弱的问题。不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不适应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不适应跟老师、同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适应学校在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要求……

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全面的入学准备,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孩子即将进入一年级或者已经进入一年级了,需要做好哪些知识的准备呢?

拼音能力的准备。小学入学第一阶段就要学习拼音,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孩子要学会拼音的相关知识。其实,如果有能力或者有条件,在孩子即将上一年级的七八月份,或者更早些时候,可以提前让孩子学习一下拼音知识。因为拼音是孩子自主识字的基础。

书写能力的准备。书写的姿势决定了孩子能否正确掌握书写笔顺,能否把字写好。因此,孩子上小学前,对于书写能力,需要进行一定的接触或者强化,这样孩子上小学后,能够保证学习的进度。

简单的算术能力。简单的算术能力是指孩子能够认读一定的数字,能够算出1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会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运算,比如买一颗糖果1元钱,两颗就是2元钱,给5元钱要找回3元。孩子这样进行运算,会帮助孩子在一年级接触数学时,更加得心应手。

其他方面的准备。此外,如果孩子能够提前学点英语,对孩子一年级初步学习英语也会起到帮助。当然,孩子的注意力、动手能力、时间观念、规则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和能力培养也是需要家长来强化的。

互·动·论·坛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知识准备呢?下面这位家长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

1语文是重点之重点

因为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最难的就是语文,从拼音到学生字、组词、组句,这个跨越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拼音,很多孩子都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但是上了小学,需要在一个月内完全掌握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这些内容,对于小孩来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建议在入读小学前家长最好买一盒拼音卡,让孩子初步接触一下拼音,如果需要加强的话可以再找一些拼音的音频或者拼音学习视频,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初步掌握拼音,这样到了上学时就不会感觉太陌生,学起来也不会太困难。

除了拼音以外,识字也是很重要的。学完拼音以后就是学习课文,小学课本里面有很多生字,基本上每一课都需要掌握十来个生字,有些生字并不容易。如果孩子的词汇量不多的话,入小学才开始学习认字就会比较困难。可想而知,一天就要记住十几个从来不认识的字,谈何容易啊。所以我建议入学前多让孩子接触汉字,掌握简单的生字对孩子学习语文是十分有用的。

然后就是阅读,有拼音基础后,孩子的识字量就会多,识字量多,对阅读就会有兴趣,多阅读对语感、词汇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只是入学前的孩子需要,入学后的孩子更加需要,阅读对语文是十分重要的。

2数学很重要

一年级的数学相对而言并不难,第一学期也只是学到20以内的加减法。在数学方面,我的经验就是拓展思维。孩子在幼儿园上过两三期的思维班,我也不知道对他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可是他在数学方面表现得还不错。数学计算学起来容易,可是要理解会有一点难度。因为考试并不只是简单的“1+1=2”,而是出一道应用题,让孩子思考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需要孩子加强理解能力。

3英语才起步

英语在一年级还是次要的,只是听力和口语练习,我想着重还是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吧。

最后一点要提醒的就是,所有知识不仅来源于课本,更需要生活的积累。平常多与孩子讲讲时间,学习时钟时孩子就不怕了,去超市购物多看看价格,孩子学习人民币就不会头疼了。特别是语文,多给孩子讲些形容词,他对生字的掌握就会更好,运用得自如。

上课铃声响了才想起去厕所——注意幼小衔接自理能力的训练

家有宝贝一年级

晓晓刚刚上小学,但他总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课总迟到;平时丢三落四,书包收拾不好;下课时,就只顾得和同学们玩,上课铃声一响,才想起往厕所跑……为这事儿,老师与晓晓的妈妈沟通了很多次,但总未见效。

教师分析课

通过上述现象可以看出,晓晓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孩子没有自理生活的空间。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有的父母都在忙着给孩子找家教、送学习班,根本不给孩子自理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除此以外,因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大多事务基本都是包揽,甚至连穿衣、刷牙这些事情都要包办,这直接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

父母的教育观念导致孩子不会自理。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会,所以,遇到事情时,要么不教孩子如何自理,要么不敢教孩子如何自理,这样的观念直接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无论穿衣吃饭,还是算术识字,孩子只要一遇到困难,就会依赖父母来解决,或者父母不教的话,根本不晓得处理自己的事情。

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不会知识,而是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所以,在孩子上学前,父母应该先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

互·动·论·坛

培养孩子的能力一定要及时进行,父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培养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父母逐渐减少对孩子的照顾,让孩子学会自立。

2培养学习方面的动手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让孩子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学习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3培养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以及其他用具等。

4培养时间观念

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且努力做好,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要让孩子明白10分钟有多久,可以做哪些事情。

5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防触电、溺水;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礼物;掌握基本的紧急情况的自救、求救方式。

6训练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掌握几点原则:训练由易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监护下,不断增加训练的难度;无论孩子是否学会,父母都要沉住气让他们去做,父母可在一旁保护和指导,让孩子在不断的试错中学习新事物;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让他自己去做,父母不要包办代替,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自立、自信和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