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父母的100件事
23309400000036

第36章 一年级,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1)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父母来说,往往会格外重视孩子的学习,但也因此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急于求成,不少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各位父母不妨对照一下,下面的这些现象在您的身上存在吗?

今天,老师提问他了吗——患上一年级焦虑症

家有宝贝一年级

顾老师有一个同事,孩子今年上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她就一直陪着孩子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进进出出,形影不离,生怕孩子有些地方不明白。顾老师看到这位同事,调侃着说道:“你这是保姆式的父母啊!”她冲顾老师笑笑,略显无奈地说:“我也觉得要让他自己去独立,可是因为自己就在儿子身边,还是忍不住要去关心他,要不然上班也不安心。”

这之后的几天,顾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她对儿子特别关心,孩子出了一点点的事情都会很紧张,好像患上一年级焦虑症了。

教师分析课

每次教学一年级,我们都会遇到几位这样的父母,孩子刚入一年级,父母每天都跟打仗似的,比孩子还紧张。其实,仔细想想,父母的紧张、焦虑无非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对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担忧。孩子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能否听懂老师的话、课间是否记得上厕所、上体育课后是否记得喝水、老师交代的作业是否都记清楚了、能不能和小伙伴好好相处等问题,都是父母担忧、纠结的问题。

对老师教学风格的担忧。把孩子送到新的老师手上,父母最担忧的就是老师能否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孩子的个性与老师能否合得来。由于刚刚开学,对老师没有了解,所以家长会陷入这种担心、纠结之中,造成焦虑。

当然,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就一个,养育孩子的方式早已发生改变。我们那一代人,父母都是“放养”,所以对我们的各种行为,父母多数是比较放松的心态,任由孩子自由学习;现在却不同了,孩子就一个,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在子女的教育上输不起,所以我们必须步步小心,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从这样的层面来考虑的话,父母对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注,这属于正常情况。

互·动·论·坛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矫枉过正。关心归关心,如果把关心变为一种焦虑,那就不合适了。因此,在这里,想给那些特别“紧张”孩子在一年级过得怎么样的父母们几点小建议。

1孩子交给学校要放心

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教育,就要放心。一般情况下,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遇到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孩子,老师会及时把孩子留下来补上。如果有些家庭作业需要提醒父母的,老师会统一发短信,明确告知家庭作业的要求。还有的班级会把家庭作业的要求公布在班级的博客上,这样更加直观,也便于父母比较一下孩子在班级的整体情况。

当然,如果孩子在学校里遇到学习以外的事情,比如发生意外,或者需要喝水、上厕所、运动等事情,一年级的老师们都会按部就班地根据计划训练孩子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是全方位的,父母可以放心。

2孩子遇到困难要耐心

有些父母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比较。当发现老师每日表扬的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就会紧张,想到是不是其他孩子都懂了就自己的孩子不会。其实,由于孩子的天赋、学习程度、适应性各有不同,所以当上一年级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些欠缺,不要很紧张地认为是自己的孩子不行。其实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也许你家的孩子在这方面有问题,可是其他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有问题,各个孩子可能都会有些问题。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急,只要耐心地等待孩子适应和调整即可。

3孩子辅导要贴心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心理发育还没有跟上集体生活的节奏,所以会出现诸如作业要求听不懂、上课坐不住等情况,父母得知这些情况后,千万不要生气,而是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克服孩子的恐惧感。在孩子适应一年级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父母做孩子的贴心导师,给他温暖,给他信心。所以当得知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先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孩子:“宝贝,不要紧,爸爸跟你一起面对!”或者说:“儿子,这个字妈妈跟你一起写,看看谁写得最棒,好不好!”当父母用这些贴心的动作或者话语化开孩子的紧张情绪后,孩子就会慢慢适应一年级的生活,并且越来越好。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安排满满的兴趣班

家有宝贝一年级

有一天,小宇的妈妈打电话给陈老师,问孩子要上什么兴趣班。孩子才上一年级,应该上什么兴趣班呢?对于这个问题陈老师也没有仔细地思考过。

于是陈老师就问:“为什么想到要给孩子上兴趣班啊?”

“我看同事、朋友以及周围邻居家的孩子都上了,所以想我们家是不是也要报几个班啊?”小宇妈妈说道。

“那您觉得小宇上什么兴趣班比较好呢?”陈老师继续问道。

“嗯,我们家儿子吧,有点坐不住,所以我想给他报个书法班,练练定力。还有,我发现这孩子数学能力也不太好,听说可以学些珠心算。所以就想给他报这两个班。”小宇妈妈分析得头头是道。

“那孩子想上这个班吗?”陈老师问道。

“孩子无所谓的,再说了,孩子怎么引导关键还不是我们这些大人!老师,您说对吗?”小宇妈妈反问道。

教师分析课

是的啊,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大多是大人们引导的,小宇妈妈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父母的想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父母的心理。

从众心理因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成为现代社会戴在父母头上的一道紧箍咒,促使父母早早就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来培养孩子,好像孩子不学点什么,就会输给同龄的孩子。

独生子女因素。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童年的孤独,因为平时在家里就一个孩子,被家里人宠,没有机会接受诸如集体意识、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等能力的习得。因此,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多见些世面,多接触社会,多认识些朋友,所以会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让孩子有个伴,技能的获得倒并未在意。

目标明确因素。还有一些父母,从孩子降生起,对孩子的教育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思路。比如现在社会出现的“虎妈”“狼爸”式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严格,甚至有些“严苛”。一方面他们承受着社会的压力,一方面却不改初衷,依靠自己的“狠”劲,培养出了多才多艺的孩子,令人称奇、羡慕。

互·动·论·坛

孩子究竟要不要上兴趣班,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下面的几点想法供您参考。

1兴趣班不宜太满

孩子可以上兴趣班,但是不宜太满。最近在网上笔者看到一则报道。贾女士在网上发帖称,曾经活泼的7岁女儿菁菁越来越内向,不爱和同龄孩子交往。每天上完兴趣班回来宁愿在家看电视、玩游戏,也不愿到小区院子里玩。根据描述,菁菁要上七个兴趣班,哪有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间久了,菁菁和小伙伴的感情就生疏了,没人跟她玩了,她自然觉得无趣,就不愿意去跟他们玩了。一句话,兴趣班隔断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造成孩子性格越来越内向。所以给孩子报兴趣班,还是要考虑到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与同伴玩耍的时间。

2兴趣班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既然是给孩子报兴趣班,就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当然如果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上某个班,那也要努力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再让孩子去上。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些胖了,希望他参加学校的篮球社团,锻炼锻炼,孩子一开始不太愿意,但是在她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逐渐喜欢上篮球这个运动,每天都抱着个篮球拍来拍去,玩得不亦乐乎。那这样的兴趣班孩子就可以上。如果孩子有兴趣了,并且孩子的时间允许、身体吃得消,多上几个也未尝不可。

3兴趣班要有目的性

兴趣班当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目的越好。现在大多数父母给孩子上兴趣班都是抱着“补短式”的心态,觉得孩子缺什么就给孩子学什么,其实这样的心理是不合适的。孩子的兴趣班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孩子在幼儿园时表现出的思维偏好和兴趣爱好是孩子上一年级时上兴趣班的依据。简而言之,孩子擅长什么或者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上什么兴趣班最好。并且这样的兴趣可以一直持续,这样孩子才能由兴趣变为特长,并且成为将来职业的选择之一。

当你发现孩子兴趣盎然地在自己选择的兴趣班里自由地学习时,你会发现,那个时候的孩子最美!

孩子需要赏识教育——从来不惩罚孩子

家有宝贝一年级

张老师去班级看孩子吃午饭,吃完午饭后,张老师就在班级订正作业。在批改作业的间隙,张老师看到小卉若无其事地拿过同桌晓婧的作业本抄起来了。张老师看到这,叫过小卉,问她:“你为什么要抄晓婧的作业呢?你不会的话,老师可以帮助你,但是你抄别人的作业,就不对了!”

小卉听了老师的话后,连忙把晓婧的作业本还给她,然后还是若无其事地去做别的事情了。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正好遇到小卉妈妈来接孩子,张老师就讲了今天的事情。小卉妈妈知道后,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老师,我知道了,回家我会好好找孩子谈谈的!”

但是这之后,小卉依然没有改掉抄作业的习惯,这孩子似乎并不认为抄别人作业是多么严重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张老师觉得有必要找孩子的父母聊一聊,于是拿起手机,拨通了小卉妈妈的电话。电话里,小卉妈妈得知这个事情后,随口就说:“老师,我知道了,我回家和宝宝好好谈谈。”

教师分析课

其实我们也不主张惩罚孩子,为什么不用惩罚?如果说理论依据的话,是来自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原理。惩罚的原理为: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可能减少重复发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建议: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要多用正强化(鼓励、奖励),慎用惩罚。同时,在实际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情况,其实也不全是孩子的错。曾经看过一份分析,觉得非常有道理,与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犯错有内因。孩子犯错有时候是有原因的,不是故意的。如果我们不去找原因而去惩罚,就好像是缘木求鱼。比如,写作业不专心,就有多方面原因,应该具体分析这些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很多事情惩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可能还会破坏孩子的兴趣、信心和上进心。

孩子身心发育需要过程。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孩子不能马上做到是正常的,那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惩罚呢?无数父母为孩子的磨蹭而教训孩子,其实除非近似军事化管教的家庭,大多数孩子都有些磨蹭的。孩子哭闹,实际是对情绪的一种正常的宣泄。孩子因为比较羞怯而不愿意问阿姨好,需要耐心等待的,逼他问好只会让他更紧张,惩罚会适得其反。字还没认识多少,就要求孩子自主阅读,做不到就惩罚对吗?才上一年级,父母对孩子不太会做应用题就发火,是不是超出孩子的能力了?

但是,慎用惩罚不代表不用惩罚。或者说,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直以赏识、鼓励这样的手段为主的话,孩子容易产生骄傲、任性、固执的个性,久而久之孩子不容易听进去批评,不能经受挫折,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

互·动·论·坛

那么,父母如何有效地使用“惩罚”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呢?下面的两点做法供您参考。

1“自然”惩罚法

孩子不想完成作业的时候,自然有老师的批评在等待他;不老老实实花时间背单词,测验自然错得多……这样,孩子是以自己的判断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依赖于父母的指挥棒,孩子经历了这个过程就会自主、自信。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以父母的价值判断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因为更加直接、贴近他的实际感受,才不会扭曲他的心灵。很多孩子学习好,是为了父母高兴,不敢不去努力,是因为害怕父母的惩罚,这些都偏离了教育的主线,学习成了父母的事情了。不惩罚,会促进孩子为了自己而努力!

2“正向”惩罚法

父母教育孩子时,总会用“不许”等思路来阻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比如,孩子不写作业,父母就罚孩子抄写3遍,孩子老是坐不住,就惩罚他坐着不动,这样的惩罚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其实,惩罚时,父母可以多用“正向”惩罚法。孩子不写作业,那就“罚”他不写作业,让其承担不写作业的后果;孩子总是喜欢动,那就“惩罚”他做家务、做游戏,尽情地玩耍,尽情地发泄,等到他宣泄完了,他也就安静了。孩子犯错多是源于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我们顺应孩子的天性,适当地运用“惩罚”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觉得正常了,自然也就不会再犯错或者调皮了。

小孩子什么事都做不好——总认为孩子有错

家有宝贝一年级

有一天,课代表向李老师汇报:“老师,今天童童又没有交作业,他昨天就没有交作业。”听了汇报,李老师找来童童了解情况。

李老师看着童童,温柔地问:“你今天怎么又没有交作业啊?”

“嗯,老师,我的作业忘在家里了。”童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