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压力,轻松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自身控制疾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有压力负担,可能会不按时吃饭或忘记吃药,这会影响血糖水平。因此,学习怎样面对压力、缓解压力是很重要的。
以乐观态度面对压力
当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总是容易看到问题的阴暗面而不是积极的方面。试着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些亮点:家庭、工作、朋友和健康。乐观积极地看问题能帮助患者渡过压力的难关。
对自己好一些
患者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超过自己的能力所限。
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东西
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压力情况或事件,可以简单应对,问问下面几个问题:
“几年后这个问题还重要吗?”
“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吗?”
“我需要控制这种情况发生吗?”
向别人倾诉压力
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埋在心底。患者可以跟家人或朋友谈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向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能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能缓解压力所带来的症状。
留点时间休息
关门静养片刻,不想事情,不听电话。使大脑得到短暂休息,小睡几分钟。哪怕手头工作很忙,如果精神疲惫不堪,也不妨放松一下,双手放在桌子上,头靠双臂,闭目养神。或者停止工作,欣赏一曲美妙的旋律。
此外,做一下深呼吸,修剪花草或者洗个澡,都能使精神放松,对消除疲劳十分有益。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工作,反而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给糖尿病孕妇的心理辅导
妊娠糖尿病孕妇一般都很担心宝宝是否健康,疾病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这时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或心理问题。孕妇的压力很大,最常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不喜欢与人交往,脾气暴躁,而且考虑问题比较悲观。这一时期的孕妇,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1)坚持治疗原发疾病。积极控制病情,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2)用转移法来调整情绪。妊娠糖尿病对孩子确实有些影响,但是否会出现重大疾病不是孕妇个人能掌控的。因此,准妈妈不要在这方面过多思虑,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多活动、多锻炼。
(3)加强糖尿病教育。从正规渠道获得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此时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对孩子的影响,如果患者掌握了知识,知道自己应该注意什么,就会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4)家属要配合,允许孕妇发泄情绪。孕妇突患妊娠糖尿病,肯定会紧张害怕。这时候家人一定要让她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而且要抽时间听她诉说,并耐心开导。对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来说,宣泄焦虑的情绪就是最好的疏导。
(5)孕妇在产后也要注意情绪控制。产后应尽量多活动,及时投入到照顾孩子的工作中。这是非常好的情绪排解方法,而且有利于母婴交流和家庭的和睦。
孩子患上糖尿病,家长无需隐瞒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些女孩担心发胖而拒绝打胰岛素;一些孩子为了吃糖,故意多打胰岛素造成低血糖;一些孩子为了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故意少注射胰岛素,致使血糖忽高忽低。患儿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家长不正确的态度和不到位的指导是有一定关系的。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遭受他人的异样眼光,在别人面前忌讳提及孩子的病情,这是错误的。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糖尿病是可控制的,只要血糖控制好,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生活质量也和健康人相当;如果不配合治疗,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合并症。家长既要给孩子信心,又要让孩子了解病情的危险性,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家长还要跟学校的老师说明孩子的情况,特别是让体育老师了解,上体育课时给孩子吃些零食,以防止运动后低血糖的出现。一旦出现了低血糖,老师也能及时提供含糖食品或饮料。
糖尿病患儿也需要快乐天空
儿童Ⅰ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最佳治疗方法就是在维持患者基础胰岛素水平的前提下,给予餐前胰岛素注射,同时配合计划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家庭监测,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对糖尿病患儿的心理治疗。
当一个孩子得知糖尿病将终身伴随自己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沉重的打击使患儿极易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还将引起多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孤独等,甚至认为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有的患儿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整日担惊受怕、四处求医,家庭的紧张气氛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理创伤。
除了早期的适应性障碍以外,社交退缩、抑郁也是主要的心理障碍表现。心理问题将影响病情的控制,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单凭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与社会的支持相结合,才能使糖尿病儿童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治疗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与患儿的亲切交谈,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使其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平时应多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组织参观名胜古迹、野餐等。患儿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控制好病情,互相鼓励,广交朋友,使患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再感到孤单,也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使患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享受生活的乐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自己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此外,父母对患儿的关心与了解程度以及与患儿的交流方式等,对患儿的心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应该与患儿共同分担对控制病情所负的责任,这样将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爱糖尿病少年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成熟必经的心理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而糖尿病带来的压力给青春期的孩子造成了重大影响。
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少年糖尿病患者从家长或医生那里,对糖尿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如果见到一些病情控制不好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会对糖尿病产生极大的恐惧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以至于出现抑郁症状,觉得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了。
(2)有的少年糖尿病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看到病情控制不好的病友早逝,就认为自己也会早逝,索性自暴自弃,更加暴饮暴食,出现了类似躁狂症的心理问题。他们不再听从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教导,从而加重了病情,使并发症过早出现。
(3)青春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少年糖尿病患者在步入青春期后会考虑自己的升学、就业和终身大事等问题。但是,目前社会上对糖尿病知识的普及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患者和其他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比如一些企业认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完全的工作能力;某些学校领导会认为患病的学生会给学校带来负担,因此不愿招收糖尿病少年;社会上更多的人出于对终身大事的慎重,担心找一个糖尿病患者做配偶会加重生活和经济负担,影响婚姻生活和后代的健康,因此不愿接纳他们。这些情况都会使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加重,导致他们不得不隐瞒病情、孤僻自身,带来各种心理疾患。
对于以上心理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糖尿病少年的综合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让他们对疾病的防治有充分的了解。这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做到留心、耐心、关心、细心,时刻关注患病少年的情绪变化,及时为他们排解不良情绪。糖尿病少年也要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高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全民的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社会应正确对待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果不能很好地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会给糖尿病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他们病情的控制,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值得大家同情和关心。在工作中,不应该歧视他们,糖尿病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给患者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能让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坚持治疗。另外,企业或公司应在医疗费用的报销上给予支持。
社会不能因为糖尿病患者在学习和工作上有困难,就拒绝接受其入学,或是不安排其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媒体要加大宣传糖尿病知识的力度,让更多的人掌握糖尿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情况,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协助糖尿病患者控制好病情。
教糖尿病患者选择适当的心理医生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伴发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因此,选择适当的心理医生参与患者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选择心理医生,才能为自己提供最好的指导和帮助呢?
(1)了解医生的职业背景、执业资格、咨询经历,以及受过何种教育和培训,有何著作等。
(2)留意心理医生的口碑,好的医生会被朋友或患者提及和推荐。在候诊时,问询者经常会交流对医生的看法,尤其要听取与医生保持长期医疗关系的患者的意见。
(3)关注自己对医生的感觉。好的心理医生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使病友感到安全、舒适、被尊重、被接纳和认同。他会引发患者倾诉的欲望,又能引导患者去思索,进行自我分析,并努力地理解患者,而不是控制、评价患者。
(4)寻找心胸开阔和富有爱心的心理医生。这类医生容易掌握最新的知识和观念,而且往往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将治疗进行到底。
(5)寻找具有灵感和创造精神的心理医生。治疗过程复杂而艰难,需要用智慧和新方法解决治疗中不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治疗模式有所突破。
(6)最好选择既有精神科职业医师资格,又具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医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病友既有身体疾病,又有心理问题。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医生是最佳的人选,最符合来访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