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活法
23312600000030

第30章 不生病的好心态(2)

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富贵达人,都要保持住精神之气,提高自己的品性德行,要做到乐而忘忧。因为忧会引起机体系统和生理的紊乱,本身就是致病的因素,它能伤害人的元气,引发多种疾病。而良好的心态可以抑制心中的烦闷和忧虑。

尚柔主静,贵在专一

《列子》中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即“偻者承蜩”,故事说孔子在林中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在忙碌着粘蝉,在常人看来难度极高的动作,老人做得准确、轻快,如同随意取东西一样,孔子叹道:“太奇妙了!”于是上前问老人:“你有道术吗?”老人说:“虽然天大地广,众物繁多,却没有任何事情能干扰我,在我眼里就只有蝉的翅膀,不回顾也不侧视,不容许任何事物来分散我的注意力,如此这样怎会捉不到蝉呢!”孔子听后就对他的学生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文人之谓乎!”

可见,炼气化神、意念专一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养生最主要的是意念专一,正如老子所说:“神得一以灵。”

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是《列子》养生的基本理念。《黄帝》篇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不常胜之道曰强。”气功就是以弱胜强的健身之法。如老子《道德经》中阐述的:“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神向下,“实其腹”就是精向上。气功是以静坐求功,调匀气息,意守丹田,这种形静气柔的方法比起刚强之法,有不可言喻的功效。所以养生中,不可有太多的私心杂念,要做到心无旁骛。

杂糅的想法太多,会相互干扰,所以,反而不如以静制动。一个时期内,意念专一地去做一件事情,然后一件一件地顺次来做,反而有利于事态的发展。相反,干扰太多,事情通常会超出自己所控制的范围,导致我们的情绪起伏不定,从而引起过分焦虑和担忧等不健康的心理,进而影响身体状态,引发各种疾病。

老子如何看人生

一个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

一日老子骑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时,一个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骄傲自得地到府衙找老子。

老翁对老子略施小礼说:“久闻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想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接着老翁便得意地说:“我今年106岁了。说实话,从我年少时到今天,我一直无所事事,轻松度日。而与我同龄的人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虽建有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然没有置过只砖片瓦,但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您说,我是不是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贫穷早逝呢?”

老子听完,微微一笑,吩咐府尹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选择其一,仙翁您是要取谁而又舍谁呢?”

老翁毫不考虑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

老翁指着石头说:“石头没有棱又没角,取它无用,砖头却能用得着。”

老子又让围观的众人选:“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说要砖头而不取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那是石头寿命长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是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虽然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而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无一不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间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对天对人皆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对天对人却无用,天人皆摒弃,你们说,是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时大惭。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能为人们带来什么。一个人若一生无所作为,只是自我欣赏地活着,这个人是悲哀的,因为他的阅历里没有实际的东西。付出不求回报,用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达观与豁达。

孔子的养生观

故事一:好的心态

孔子去游览泰山,看见荣启期在泰山附近郧地的野外行走。他身穿一件鹿皮袄,腰系一根绳子,一边弹琴,一边唱歌,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孔子上前问他说:“先生为什么如此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我高兴的事情多着呢。天地万物中只有人最高贵,我能够作为一个人,这是第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世上人认为男尊女卑,而我已经成为一个男人,这是第二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人的寿命有短有长,有的人还没出生就死去了,有的死于襁褓中,而我已活了90岁了,这是第三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贫穷是读书人的常事,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我安于贫穷,安心等待死亡的到来,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对待生活,应该是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过度地紧张反而会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各脏腑器官,特别是全身肌肉,在消耗比平时多出一倍的营养素的同时,会产生很多的废物。为排除这些废弃物,内脏器官被迫加紧工作,更增加了营养素的消耗,从而给身体增加更多的负担。

心胸开阔,能够活得更洒脱。而长期抑郁的患者,胃中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大减;长期怨愤的失眠者,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胃中消化液分泌过多,超过生理的实际需求,多余的胃液长时间侵蚀胃黏膜,严重的会引起炎症或溃疡,进而加剧了体内营养素的缺乏。

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提出了“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和“大德必得其寿”的养生观点,意思是只有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才可获得高寿。欲望是人所固有的,不可改变,不可逆转,但是不可贪得无厌,纵情任性。《荀子·正名》谓:“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要“从所可”,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有所欲更要有所节制。

心理学家分析,心态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争强好胜、喜怒无常的人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病发率也高;性格文静、心胸宽阔的人,发病率就相对比较低。医学家临床实践也发现,缺乏耐心、情绪急躁、经常以紧张心态工作和生活的人易发冠心病。《内经》上说:“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修身养性即对凡世间的所有人和物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一天。

故事二:向老子学习的故事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弟子颜回、子路等几人前往洛阳。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老子。

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说:“我久仰先生威名,这次特带愚徒几人拜见。请问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师徒正想洗耳恭听,却不料老子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已然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于是,他们茫然地摇了摇头,无人能领悟老子的用意何在。正当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说:“你们再看,我这舌头长得怎么样?”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恍然大悟,会心地说道:“先生的渊博学识今天得以眼见,果然名不虚传!”

老子这时微笑着说:“想必先生已经知道我修道几成了吧?”孔子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呀!”

至此,师徒几人便辞别了老子,动身返回鲁国。弟子子路却满脸疑惑,不得释然。而孔子如获至宝,洋洋自得。颜回上前问其原因,子路也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向老子求学的,没想到他却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仅仅让我们看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没有礼貌了啊!”

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颜回忽然大悟,遂回答道:“我们并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很大的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的牙齿,旨在说:牙齿虽硬,但也会因为碰磨久了而残缺不全;让我们看他的舌头,旨在说:舌头虽软,却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仍保持完整而毫无损伤。”子路听后才恍然大悟。颜回继续说:“这恰如流水尽管柔软,但面对坚硬的山石,它却能穿山越岭,最终把坚硬的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缥缈虚无,但它发起怒气来,却能将大树连根拔起……。”

身体的外在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地变老,就像老子残缺的牙齿,但是精神世界就像人的舌头,是永远不会老化的。所以养生并不在外在的形体,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心态,这些会使我们永远保持年轻。

修身养性,精神永存

黄帝即位15年,因为举国上下都拥戴自己而洋洋自得,就一心一意地调养身体,沉浸于优美的音乐、迷人的女色之中,他用上等的食物满足口鼻的虚荣和欲望,结果却搞得自己面目憔悴,整日里昏昏沉沉,五情迷乱。又过了15年,自己因为忧心于社会的****而惶惶不可终日,他竭尽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地管理国家,结果还是搞得面色焦黄,昏头昏脑。黄帝喟然长叹说:“我的罪过太深重了。保养自己的祸害是这样,治理天下的祸害也还是这样。”于是就抛开一切富贵荣华和忧愁,隐退于简居之中,独自反省,清心寡欲,三个月没有处理政事。

一日,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神游在一个完全没有官吏的国家,即华胥氏国,这里的人民没有嗜好欲望、不知生死为何物,他们只听从于自然。他们潜入深水中不会溺死,踏入火中感觉不到烧伤,刀砍鞭打都没有伤痛,用指甲搔挠也不痛不痒,站在天空中就像踩在平地上,睡在虚空里好似躺在床上一样。云雾不能阻挡他们的视线,雷霆不能搅乱他们的听觉,美恶不能蛊惑他们的思想,山谷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一切都有规律地运行。

黄帝从梦中醒来,无比得意,召集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告诉他们说:“我独自居住了3个月,反省自己,潜心思考保养身体和治理国家的道理,却没有想出个头绪来,但是做的一个梦让我明白了,最高深的道就是根据常情求得。”此后,黄帝又开始治理国家。28年之后,天下大治,几乎赶得上梦中的华胥氏国。黄帝从憔悴到反省,再到恍然大悟、天下大治的过程,正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中的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最高深的道莫过于循常情所得,黄帝所言其实就是如此。每个人的形体没有长生不老,但有种东西却是不老的,那就是我们的精神。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最明显的就是形体的变化,但是心态和精神世界,没有年龄、语言的障碍,会长久地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