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活学妙用心理学
23313400000012

第12章 马太效应(1)

人们开始的自身因素的差异,会导致最终差异一步步放大,这就是“马太效应”。

这个世界上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正如《圣经》中说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什么是马太效应

有位富翁要出门远行,他临走前,按照3个仆人的才能,分别给了他们一些钱。第一个仆人得到了50元,第二个得到了20元,第三个得到了10元。富翁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一年后自己回来再看他们如何处理这笔钱。之后富翁就出门了。

第一个仆人拿到这笔钱后,便开始做各种投资;第二个仆人则用这笔钱买了一些原料,制造商品出售;而第三个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就将他的钱埋在树下。

一年很快过去了,富翁招来3个仆人,询问他们的情况。第一位和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财富都增加了一倍,于是富翁十分欣慰,他说:“你们是既善良又忠心的仆人,赚来的钱和本金都归你们了。现在我把更多的事情让你们管理,让你们和我一起享受管理的快乐。”

当他问第三个仆人时,却发现这个仆人一无所获。富人很奇怪,便问他怎么了。这个仆人向主人解释说:“我害怕金钱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放到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地奉还。”富人听后大怒道:“你这懒惰的仆人,算了,现在我把这些钱收回来,送给已经有1元的仆人,而你则另谋出路吧!”

在这个故事中,3个仆人同样得到了财富,但最终的结果却相差悬殊。这个结果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富翁回来之前,这3个仆人各自去安排这些钱,这时的差距是仆人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其次是富翁回来后,决定对这3个仆人进行奖惩,此时的差距则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建立在第一阶段的结果之上的,而第一个结果的产生又取决于自身的因素,所以一开始的自身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最终差异一步步放大,这种连锁反应被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1973年由罗伯特·莫顿正式提出的,他是美国的科学史研究者,他曾经说过:“人们对已有一定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没有名气的科学家,则不认可他们的成绩。”莫顿的这句话其实也概括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也就是《圣经》中说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类似于“马太效应”的事件,秦朝统一六国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在战国后期,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的六国都不断地割地赔款,致使秦国越来越强,其他六国越来越弱。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公元前228年,秦国又灭掉了赵国;公元前225年,魏国也被秦国灭掉;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掉了燕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终于完成了统一。最终秦国拥有了江山,而弱国则什么都没有了。

“马太效应”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人才占有上就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人才危机,然而通过观察你就会发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越大;与之相反,如果某地人才稀缺,那么人才则很难进入此地。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就越有名,而越有名的人其研究成果也就越多,直到产生一种学术权威。

除此之外,“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可以说,不管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国家或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马太效应”。

以美国和阿根廷举例来说。当阿根廷处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投资的减少让它的经济复苏能力减缓,同时因为经济不振,又引发了一系列弊端,比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增长等。于是人们都涌进银行,大量提取存款。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阿根廷政府无奈之下开始严格限制人们从银行中提款,并借了大量外债。但是政府的这种举动却让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了,整个国家都在金融危机中越陷越深。于是对这个举动感到不满的人们说,“假如阿根廷是一家企业的话,那么它已经到了可以宣布破产的时候了。”

美国也有很多债务,也有金融危机,它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是债务国,到现在为止,它所欠的国债已达到数万亿美元,比起阿根廷的“巨额外债”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美国虽然也有企业倒闭,但是这好像对美国的元气损伤不大。如果类似的事件发生在一个与阿根廷类似的国家,其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虽然如此,美国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国家。究其原因,就因为美国是“大国”,投资者们相信美国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可以解决种种问题。而阿根廷在人们的心中则是一个“小国”,人们不愿意把赌注压在它身上。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的意思与“马太效应”类似,其意是:自然界是均衡且统一的,比如昼夜交替和寒来暑往,始终呈现一种平衡状态。可是人的生存却不是如此,往往是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少数人掌握了多数人创造的财富。据华盛顿预算和政策研究所同时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富有者与贫穷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了,这一差距远远超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很明显,有雄厚资金做后盾的公司可以尽情地使用各种营销方案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公司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哪怕是投资和回报率都一样,一个本钱比其他人多的人,其收益也一定会比其他人多。在股市中,投资者血本无归的风险更大一些,而那些大庄家则可以兴风作浪。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马太效应”。

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也可以很好地解释“马太效应”。人们往往会借助频繁的社交结识更多的朋友,但朋友很少的人则一直在自己的圈子中活动。很多名声在外的人,就因为他们抛头露面的机会多了,所以他们往往变得更有名望,而那些一直在小圈子里的人,却很难引起他人的关注。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成功的原理,是影响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它能够不断鞭策无名者去奋斗、去追求、去超越已有的成果,进而被人所关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迅速做大。还有就是,当你的目标领域有过于强大的对手时,就要另辟蹊径,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弱势之后再发展。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财富是需要打理的,不打理的钱财是不会增值的。打理自己的钱财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财富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仔细注意一下,其实我们的生活理财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在理财上,往往也呈现出一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善于理财的人总是能享有更多的荣誉、金钱、地位,而不善理财的人却生活得举步维艰。

有个很保守的人在百货公司前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个保守的人冲他打了声招呼,于是两个人就聊了起来。保守的人看着这位朋友正抽着雪茄,问:“嗨,你看上去过得不错,雪茄的味道很香,我想,它一定不便宜吧?”

“哦,2美元一支。”

“这么贵,那你一天抽多少支呢?”保守的人问道。

“大概10支左右吧。”

保守的年轻人惊讶地问:“天哪,你这样抽了多久?”

“抽了30年了。”

保守的年轻人摇了摇头,说:“朋友,请恕我直言,假如这30年你不抽烟的话,你抽雪茄的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大厦了。”

这位朋友笑了笑,没有反驳,而是轻声说道:“多年不见,我都忘了你是否抽烟了。”

保守的人摇头答道:“不,我才不抽呢,抽烟是一种浪费。”

朋友问道:“那么,你现在有一幢百货大厦了吗?”

保守的人听后,有些惭愧地说:“我哪里有那么多钱。”

朋友呵呵一笑,说:“可是我有了,眼前这幢百货大楼就是我的。”

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理财,不会改变理财思路,所以他们原地踏步或是越来越穷。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20岁之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的;20~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之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管钱比赚钱更重要。“马太效应”是说,一旦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就会有一种积累的优势,之后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或成功。这与李嘉诚的理论有相同的地方,努力赚钱便是打定基础,之后的管钱则是建立在努力赚钱的基础上的。

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太多“马太效应”的例子,在理财方面尤为突出。你可能会发现,两个同时起步的朋友,因为某个原因先有了一点小成就,之后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越来越大,往往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也可以说,富有的人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小A和小B从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应聘到同一个电脑公司做程序开发员,他们二人的学历相同,收入也一样,可是两个人的理财观念却大不相同。小A的理财观念比较灵活,在股市很火的时候,小A利用自己懂电脑的优势,买了一个股票分析软件,每天K线、D线研究,而且把积攒的3万元钱投入到股市中。经过一年时间,小A的股票就升到了6万元。之后,小A又见股指涨幅过大,各项技术数据也显示着股票风险将要来临,于是,他果断地平仓了。这让他在股市低迷之前赚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