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3313800000020

第20章 节日与民俗(3)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两千六百多年前恒河边上一个叫做“迦毗罗”的小王国。这个王国的国王智勇双全、仁慈宽厚,王后“摩耶”温柔美丽、善良贤淑。可是,已经年过四十却仍旧没有子嗣,他们经常因为这个问题而烦恼。在一年的春天,阳光明媚,王后在花园里晒太阳。突然,有一只白象出现在天空中,这只白象长着六根长牙,四周围绕着五彩的祥云。这只白象慢慢落下,然后刹那间就从王后的右肋钻进去了。王后非常惊奇,不久之后就怀孕了。王后十月怀胎,很快就到了分娩的日子,她由宫娥们陪伴到娘家生产。在回娘家的路上,鲜花竞艳,鸟儿们的叫声清脆悦耳,恰似一曲天籁之音。当她们走到“蓝毗尼园”时,王后因突然腹中疼痛,被宫娥们扶到一棵无忧果树下休息。晴朗的天空格外明亮,王后手扶着树枝躺在了架起的床上。这时,忽然从王后的右肋生出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面庞饱满,出生后就下地行走。婴儿向四面八方各走七步,且在走到第七步的地方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空中出现了天女散花,天使伴奏乐曲,并且有九龙喷水为他“洗浴”。这个新出生的婴儿就是后来创办佛教的释迦牟尼。他出生的这一天恰好就是四月初八,因此后人将这天奉为浴佛节。

在浴佛节当天,各地的僧尼都要用甘草、茶等煮成香水,将铜佛放进香水中,进行浴佛。另外,民间还会在浴佛节这天举行斋会、结缘、放生、求子和祭奠药王等活动。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天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称最多,有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艾节、端五、夏节、龙日等。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名和大同小异的节俗,并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流传着不同的故事。

屈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举任贤能,主张连齐抗秦,却遭到了楚怀王的疏远、权贵大臣们的排斥。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宫廷,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了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灭亡,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但他始终不肯舍弃自己的国家,在悲痛和绝望中,抱石投汨罗江自尽,这天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百姓们闻讯到汨罗江打捞屈原的尸体,但始终未能捞到。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虾们吃掉,百姓将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汨罗江中,供虾蟹食用。其中一位药师还拿来了雄黄酒,并将其倒进江中。据说这是为了药晕蛟龙水怪,使它们不能伤害屈原的尸体。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在江边祭祀屈原,将饭团、雄黄酒等扔进江中。据《初学记》记载,汉朝时,有一个长沙人梦见屈原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蛟龙偷吃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将这些食物包住,用五色线捆好,它就不敢吃了,蛟龙最怕艾叶五色线了。”所以,后人就改用艾叶包糯米,做成粽子来祭奠屈原,同时举行龙舟比赛,以驱赶江中的鱼虾,使它们不能吃屈原的尸体。

与此不同,江浙地区流传的端午节传说,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父兄皆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了吴国,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子胥劝夫差彻底占领越国,夫差却不听取他的建议。吴国宰相收受越国的贿赂,并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奸臣宰相的谗言,以宝剑赐死了伍子胥。子胥本是忠良之臣,却遭此陷害,他在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的东门之上,让我看着越国的军队攻入城内灭吴国。”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着,在五月初五这天扔进江中。因此民间也有传说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忠良之臣伍子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关于民间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她刚刚十四岁时,她的父亲溺死在江中,然而多日都未见尸体浮上来。曹娥昼夜沿着江边哭号,十七天之后,仍不见其父亲的尸身。这天恰逢五月初五,她毅然投进江中寻父。五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着她父亲的尸体浮出了水面。四周的村民被曹娥的孝心深深感动,曹娥的故事也就传诵开来。当地的县官为颂扬曹娥的美德,命人为曹娥立碑,作诔(lěi)辞。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还在江边建起了曹娥庙,将曹娥生前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将她殉父之处命名为曹娥江,并以她殉父的日子——五月初五,作为纪念她的节日。

不过以上说法都只是民间以讹传讹的传说,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端午节是秦汉以前百越族所创立的用于祭祖的节日。专家推断百越族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部族。他们自比为龙的子孙,有特有的民族器具和穿戴服饰。他们将端午节定为祭祀祖先的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百越族的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小部分演变成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沿袭了祭祀祖先的习俗,端午节也就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百越族端午节的历史在屈原之前,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他所作的诗词深入人心,所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最广。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还有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纪念诗人秋瑾说等。

端午节的节日习俗众多,有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等。这些习俗被人们继承发展,渐渐成了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

粽子

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习俗。春秋时期的粽子分为“角黍”和“筒粽”。“角黍”是人们用茭白包黍米制成的牛角状粽子,“筒粽”则是用竹筒装米烤熟的粽子。东汉时期,人们包粽子前会用含碱的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包成的粽子就是流传至今的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的原料中又添加了中药益智仁,因此粽子也被叫做“益智粽”,粽子就是在这时被正式列为端午节食品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粽子又添加了板栗、赤豆、红枣等多种食物。直至唐朝,又出现了菱形、锥形的“白莹如玉”的粽子。现今人们常吃的“蜜饯棕”则产生在宋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吃粽子逐渐变成了一种时尚。至元朝和明朝时期,粽子已经转为用芦苇叶包裹,粽子的品种也更丰富了。

如今端午节粽子也是人们颇为喜爱的食物,粽子的品种也是花样百出。现今的粽子从馅料上有南北方的区别,南方多用鲜肉、火腿、豆沙、蛋黄等做馅,北方多包枣粽或豆馅的粽子。我国吃粽子的习俗盛行已久,甚至还被流传至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赛龙舟

“龙舟竞渡”的游戏起源于战国时期,为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后来,人们用赛龙舟纪念屈原,并赋予了赛龙舟许多不同的寓意。江浙一带,人们还用赛龙舟纪念近代的民主革命家秋瑾。秋瑾于1907年6月5日在绍兴古轩亭英勇就义。后人敬仰她的诗作,就选择在有“诗人节”之称的端午节纪念她。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特色习俗,在现代还逐渐发展成为体育比赛的项目。我国每年都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并添加了“龙头祭”等新的元素。赛龙舟也从内陆发展至港台,后又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地。

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

据说,端午节古时也叫“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上山采药,挂菖蒲、艾草,饮用雄黄酒,驱虫杀菌。菖蒲的叶子狭长,叶片散发的芳香可杀虫、灭菌、提神、醒脑。艾草又称作艾蒿、家艾,它散发的奇特香味可驱虫,且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菖蒲、艾条挂在门楣上,用菖蒲、艾叶再加其他花草做成人形和虎形的艾人、艾虎,或做成花环佩戴于头上,不仅增添了美丽,还可驱逐蚊虫。

佩香囊

古时,在端午节的时候,民间会给家里的小孩佩戴香囊,据说是为了规避邪气,驱除温病。实际上,人们用丝布包起雄黄、香药和朱砂,以五种颜色的线弦扣成索,做成多种不同形状的香囊,不仅有预防疾病的作用,作为服饰的点缀也十分可爱。

挂钟馗像

旧时,民间还有在端午节挂钟馗像驱邪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源自唐明皇的一个梦。据说,唐明皇患病卧床休息时梦见了两个鬼,这两个鬼一个大一个小。小鬼身穿红色的无裆裤,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唐明皇的云笛,在大殿里转圈跑。大鬼穿蓝袍戴帽,追赶着要抓住小鬼。大鬼抓住小鬼后,挖掉小鬼的眼睛,一口吃掉了。唐明皇问大鬼姓名,大鬼说他本是终南山的进士,叫钟馗,因相貌丑陋在科举考试中没有被录用,并且自杀身亡。他发誓要为皇上除掉世间的妖魔鬼怪。唐明皇醒来后,果然大病痊愈。他命人照着他的描述画出捉鬼的钟馗像,并诏令天下,命全国百姓在端午节之时挂钟馗捉鬼的画像,来驱鬼辟邪。

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姑姑节。俗话说“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初六这天,民间各家都会将已经嫁出去的老少姑娘们请回家,好好招待一番,再给送回去。

姑姑节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宰相名叫孤雁,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成为宰相后勤政爱民,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六月初六是孤雁的生日,每到这天就会有很多人给他祝寿送礼。久而久之,孤雁逐渐变得自满,人们从此不再敬重他,并对他的做法很不满意。碍于他位高权重,大家虽然很愤怒却不敢指出他的缺点。

后来,孤雁的女儿嫁给了大臣赵衰的儿子。借着这层亲家关系,赵衰对孤雁直言相劝,不想却被他当众责骂,致使年老体弱的赵衰不久就气死了。赵衰的儿子恨岳父无情无义,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到了第二年,孤雁奉命到外地放粮,说会在六月初六赶回来过生日。他的女婿知道这些后,便计划着在寿宴上杀掉孤雁,为他的父亲报仇。孤雁的女婿见到妻子问:“百姓们恨不恨岳父这样的人?”孤雁的女儿对父亲所做的事也很不满,随口就答:“我们是他的亲人都恨他,还用说其他人吗?”听此,孤雁的女婿就把他的计划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听后,说:“我已是你赵家的人,管不了娘家了,随你吧。”可是,自从这次与丈夫谈话后,孤雁的女儿整天提心吊胆,心里慌乱极了。她恨父亲对公公太不讲情义,反过来再想到父亲的好,作为亲生女儿不能对父亲如此无情。到六月初五这天,她还是赶紧跑回家,将丈夫的计划告诉了母亲。母亲大吃一惊,她连夜给孤雁送信,告知女婿的计划。孤雁的女婿发现妻子跑了,知道事情肯定败露了,就待在家里等着岳父来处置。

六月初六的早晨,孤雁亲自来到了赵府,见到女婿和往常一样,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二人一起回到了相府。孤雁在寿宴上说:“老夫到外地放粮,了解到百姓的生活很苦,知道了近年来我做了很多错事。如今女婿设计陷害我,虽然是无情之举,却是为百姓除害,为他的父亲报仇,是明智之举,我绝不怪罪他。我女儿救父亲于危难之中,彰显孝顺大德,理应受我一拜。并希望女婿看在老夫的面上,不计前嫌,和好如初。”之后,孤雁一改此前的不当作风,勤理朝政,为国为民。他和女婿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从此,每到六月初六,孤雁就把女儿、女婿请回家中,好好团聚一番。

这件事在民间流传开来,百姓们都效仿孤雁在六月初六这天请女儿、女婿回家团聚。传至今日,六月初六就成了人们俗称的“姑姑节”。

三、秋季节日民俗

七夕节

七夕节是我国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相传七夕的夜晚,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源于汉代。相传,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后又被哥嫂轰出家门,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勤劳、厚道,为人忠实善良。一日,老牛给他出主意说:“每天傍晚东边的河里都会有仙女洗澡,你去拿那件粉色的纱衣,就会有个仙女留下来做你的妻子。”牛郎来到河边,果真看到几个女子在河里洗澡,他就拿了那件粉红色的纱衣。几位仙女洗完澡后,都飞上了天,只有最小的仙女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没有回到天宫。牛郎把纱衣还给她,并求她留下来做自己的妻子。这位仙女就是王母娘娘最小的女儿——织女。织女答应了牛郎,留下来做了他的妻子。他们牛郎与织女男耕女织,过得很幸福,并生下了一双儿女。

不料,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亲自下到凡间,强行把织女带回了天宫。只会耕田种田的牛郎虽然着急,却丝毫没有主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带走。此后,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切记要刮下它的牛皮,然后披着牛皮就可以上天追织女。后来,牛郎按老牛说的方法披着牛皮,用担挑着一对儿女追上了天,快要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一只金簪一挥,就划出了一道银河。牛郎和织女只得隔河相望,整日以泪洗面。喜鹊被他们忠贞的爱情所感动,就集合到一起,在银河上搭成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王母娘娘也无可奈何,只能默许了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的鹊桥相会。后来,人们将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