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3313900000024

第24章 巧解民生礼仪·漫谈婚嫁习俗(5)

艾虎用于端午节之时,挂在房门上,尤其是新生儿的房门。民间有“蒜艾虎”,“麦秸艾虎”,其中“蒜艾虎”是由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再粘上一些毛发,画成一个虎形,用细线系好,然后在下边系一个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代表虎将五毒踩在脚下,或者用一个独头蒜用彩线系在下边;而“麦秸艾虎”是用新收割的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面垂有七缕彩绘。艾虎除了有装饰作用之外,还有辟邪的作用。

古人将虎视为神兽,有镇祟辟邪、保佑平安的作用。《风俗通》云:“虎者****,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在端午节之时,将艾虎挂于房门之上。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再粘上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宋代陈元规所著《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另有《燕京岁时记》中有:“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千百年来,端午节挂艾虎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借寿”是怎么回事

借寿是旧时流行于江苏民间的一种习俗。当地民俗认为,人寿命的长短是由上天来决定的,寿数也可像物体一样,可以借给别人。通常在亲人病危之时,子女或其他亲人为了延长其寿命,愿意将寿数借给亲长。于是,先由其他亲属载一斗米,在米内插上秤杆或剪刀等物,再用红色丝绵蒙上,捧着放到庙中。愿减寿之人先斋戒沐浴,然后再到庙里向神祈祷,泣告苍穹,愿减少自己的寿命,使病者延寿,以表孝心。

也有的是由亲朋里的亲密之人,自愿相约到一起,亲自到附近的郡庙,虔诚祈祷祭拜,愿各减一岁,求神延长病人的寿命,并使之痊愈,完成其未完成之事。据传,这种方式必须是人数定额为10人,而且这10人必须完全自愿,而非病人家属或其他人请托,否则此法不灵验。

古代各个年龄段分别有什么称谓

古人的年龄常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以下是不同称谓所表示的年龄段:

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三四岁到八九岁: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向下垂的短发。

八九岁到十三四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并在头顶处扎成一个结,其外形如两个羊角,故称之为“总角”。

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的少女:豆蔻。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以此来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豆蔻年华”。

15岁的男子:束发,即男子将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5岁的女子:及笄,即女子在这一年行笄礼。“笄”指结发而用笄贯之,代表女子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

20岁的男子:弱冠,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还未到壮年,故称为“弱冠”。

30岁的男子:而立,即立身、立志之意,也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的男子: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40岁的男子:知命,知天命之意。

60岁:花甲,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70岁:古稀,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80岁:朝杖,也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89岁:耄耋。

100岁:期颐,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男左女右”的讲究从何而来

“男左女右”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男女共同参与的活动,都遵循“男左女右”的习俗。

据传,这一习俗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海和世间万物。其中,盘古氏的左眼化为日神,右眼化为月神。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就是女娲,均为传说中的上古之神。

古代哲学观念认为,宇宙中的事物和人事都为阴阳两个对立面,如大小、长短、上下和左右等。于是,古人将大、长、上、左归为阳,将小、短、下、右规定为阴。在人的性格方面,男子刚强,女子温柔,故男子属阳于左,女子属阴于右。

另外,中医为病人诊治时,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

“男左女右”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十二生肖用于纪年,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多个国家和民族都使用这一记纪年法。

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据传,玉皇大帝要选出十二种动物来做代表,定于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到天宫来竞选,谁来得早谁就排在前面,来晚的就排不上。那时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猫爱睡觉,就让老鼠走的时候叫它。可是,老鼠一转眼就把这事给忘记了。老鼠找到老牛,说它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带着自己,结果老牛就答应了。那时龙没有犄角,就奉承鸡,说鸡已经很漂亮了,用不着犄角,让鸡把犄角借给它。鸡一听非常高兴,就把犄角借给了龙,但叫龙在竞选之后将犄角还给自己。龙满口答应了。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动物们都纷纷赶到天宫,只有猫还在家里睡觉。老鼠坐在牛头上,到玉帝面前时,“蹭”的一跳跳到了前面。玉帝说,老鼠最先到,让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随后也到了,就排第三,兔子排第四。实际上,龙来得很晚,但是它个子大,玉帝一眼就看见了它,就让它排第五,让龙的儿子排第六。龙正在寻思,因为这天它的儿子没来。后面的蛇说:“它是我干爸,我排第六!”这样蛇就排第六。后来,马和羊也来了,它们俩互相谦让着说:“马兄你先,羊兄你先。”玉帝看它们这样有礼貌,就把马和羊排到第七和第八。猴子本来排在三十多名,但它会跳,就拉着天上的云朵跳到了前面,排第九。之后,鸡、狗、猪被选上排在后面。竞赛结束了,猫醒来后发现老鼠没喊它,就到处追它。龙来到大海边,看到自己有了犄角之后,比以前漂亮许多,就不准备把犄角还给鸡了。它为了躲避鸡,就在人间消失了。于是,鸡就每天清晨醒来对着海边喊:“快还我!快还我!”母鸡也帮着公鸡喊:“快还他!快还他!”小鸡也喊:“还!还!”

据史料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十二生肖纪年法。据说十二生肖纪年法是中原地区干支纪年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动物纪年法相互融合而成。中原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符号,再加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符号,组合而成干支纪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用动物来纪年的。如《唐书》中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另有《宋史·吐蕃传》中也有:“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后人们将这两种纪年的方法融合起来,就形成了十二生肖纪年法。清代的《陔余丛考》中有:“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另有一说,十二生肖源自动物自身不同的特点。洪巽的《阳谷漫录》中记录,十二生肖中,地支居记述者为动物的指或蹄也为奇数,如鼠为五指居子位;地支居偶数者则取偶数以为名,如牛为四爪,与丑相配。另在叶世杰的《草木子》中解释十二生肖如:“术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无牙、牛无齿、虎无脾、兔无唇、龙无耳、蛇无足、马无胆、羊无瞳、猴无臀、鸡无肾、犬无胃、猪无筋、人则无不足。”

中国四大神兽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神兽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其中玄武是龟蛇合体,为一种龟形之神。

上古时期,人们把天分为四个部分,即东西南北四宫,用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来命名。每部分都是以七个主要星宿连线而成的形状命名,东方的七个星宿连成龙形,故曰青龙;西方的形状如虎,故曰白虎;南方的连为鸟形,故曰朱雀;北方的连为龟形,故曰玄武。五行之中,东方为青色,配龙;西方为白色,配虎;南方为朱色,配雀;北方为黑色,配武,黄色为中央正色。青龙、白虎掌握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大神兽镇守天宫,辟邪恶、调阴阳。其中,青龙和白虎因为形体神勇而被人们当做镇邪的神灵,经常出现在宫阙、地安门、城门、墓葬建筑以及一些器物上。山海经中描述:“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民间代表吉祥的动物都是什么

古代将龙、凤凰、麒麟和乌龟称为“四灵”,将其视为最吉祥的动物。《礼记·礼运篇》中解释:“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恶,龙能变化。”

其他吉祥的动物多来自其名称的谐音。如猫和蝴蝶象征长寿,因为与“耄耋”音似;喜鹊与梅花一起寓意“喜上眉梢”;金鱼和海棠寓意“金玉满堂”;莲花和鲤鱼被隐喻为“连年有余”;梅花鹿取“禄”音,蝙蝠取“福”音,二者共同象征吉祥;仙鹤寓意长寿;孔雀象征美丽;另外还有貔貅、象、燕子等。

民间将鹤视为仙禽,将鹿视为瑞兽。据《述异记》记载,鹿活到一千岁时,全身呈现灰苍色,再过五百年则变成白色,活到两千年时又变为黑色。而在古代人眼里,鹿不仅是长寿的象征,还是仁爱和慈悲的代表。

兔子是温顺善良的动物,人见人爱。又因兔子与“吐子”谐音,而寓意子孙后代,代代繁衍,家族人丁旺盛。北京人常在中秋时摆兔儿爷,祈求四季平安。玉兔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重要角色。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又名“烛夜”。因鸡与“吉”谐音,故有“鸡王镇宅”之说,即鸡会吃虫子,从而保护房子。另外,民间有“提鸡报喜”的习俗,以庆贺生育。

狮子更是因其神勇而被人们视为压邪镇凶保平安的吉祥动物。另外,因“狮”与“事”和“嗣”谐音,所以,出现了“事事如意”、“好事不断”、“子嗣昌盛”等多种狮形瑞图。

把一周叫做一星期的说法的由来

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商朝对农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将一年平均分成十二个月,分大月和小月,大月为三十天,小月为二十九天,每到闰年增加一个月。每个月分为四周,大月中有两周是七天,有两周是八天;小月中有三周是七天,剩下一周是八天。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这样的周期符合月亮的周期变化,因此,叫做“星期”。

古代儿童为什么流行穿虎头鞋

虎头鞋是中国民间一种手工制作的童鞋,其鞋头呈虎头模样,因此称为虎头鞋。北方一些地区还将其称为“猫头鞋”。虎头鞋做工复杂,其刺绣、拨花、打籽等使用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在虎头、虎嘴和虎鼻子、眼睛等部位用粗线条勾勒,其绣制的虎头威猛、可爱。民间认为虎头鞋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虎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人们在鞋前脸或鞋帮上绣虎头的图案,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关于虎头鞋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扬州内有一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船夫,名叫大羊。村里来了位老者,他对大羊大加赞赏,临走时送给大羊一幅画,画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绣虎头鞋。大羊将画挂在了船头。后画中的姑娘走了出来,与大羊结为夫妻,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后来还生下一个大胖儿子。贪婪的村长听说后,将大羊的画抢了过来,贴在自己的卧室。可是,任凭村长怎么说甜言蜜语,画中女子也不显身。大羊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娘,并执意去找娘,就乘船一直向西行去。后在一个地方,孩子看见母亲和许多仙女一起在池中洗澡。母亲看见儿子,对他说:“只有你穿着我做的虎头鞋进入村长的卧室,咱们才能真正的团聚。”孩子回来后,对村长说,他可以让画中的母亲显身。于是,村长就让孩子进入了他的卧室。孩子进入村长的卧室,看到墙上的画,说:“母亲,我们走。”说着,画中的女子便应声下地,搂着孩子往外走。这时凶狠的村长从外面进来,蛮横地让那画中的女子做他的妻子。这母子俩不答应,他就向前扑过来,不让他们走。这时,那双虎头鞋从孩子的脚上脱落下来,变成了一只猛虎扑到村长的身上。最后,老虎将村长咬死了。大羊一家终于团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也有地方的传说是姑姑给孩子做的虎头鞋,而且孩子要穿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夭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用这三双虎头鞋保佑,孩子可平安健康地成长。

中国人为什么还有一个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