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3313900000058

第58章 语言文学拾遗·轶闻趣话寻根(2)

变文是唐朝的通俗文学之一,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的手写本之后,这种古代文学形式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变文是受到佛教僧侣的影响,在多种古代文体形式发展成熟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相关学者认为,“变文”与演义相类似,是将古典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再演说一遍。

变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讲唱佛经故事,一类是讲唱世俗故事。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主要内容是宣扬佛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同时也会加入一些儒家道德观念。此类变文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故事展开之前引入一段经文,然后再边说边唱;而另一种形式是直接讲唱佛经故事。变文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体制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变文以七言诗为主,同时存在三言、五言、六言等句式。

变文对唐传奇的创作以及唐代文人的其他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唐朝初年的《游仙窟》的风格与变文相似,其通篇是散文叙事,用韵语对话,与变文散韵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相一致,其语言通俗易懂,描写形象生动,与变文颇为相似。此外,唐朝中期的传奇《柳毅传》、《莺莺传》和《长恨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变文的影响。变文的叙事表现手法与唐、宋、元时期的白话小说相通,比如宋、元以后的话本、拟话本等。

“青词”从何而来

唐人《翰林志》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青词就是道教举行法事时,献给天神的祈祷词。青词也叫做“绿章”。随着道教逐渐盛行,写青词的人也逐渐增多,而青词的作者大多是文人,遂形成一种文体。如明朝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就将“青词”专门列为一类。明朝时,道教非常流行。嘉靖皇帝就是道教的爱好者,而他所宠信的大臣都写得一手好青词。

“话本”是什么

话本简称为“话文”或“话”,是宋朝说书人所依据的底本。话本起源于唐朝的“说话”,并随着说话的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时的“说话”类似于现在的说书,就是讲故事。北宋时期,许多城市都有“瓦舍”,“瓦舍”中的“勾栏”就是“说话”的场所。话本在宋朝开始有刻本流传。

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都称为话本,“小说家”用的话本多为短篇故事,俗称为“小说”,例如《新编小说快嘴李翠莲记》。而长篇的讲史话本俗称为“平话”,也作“评话”,比如《新编五代史评话》。此外,皮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也叫做话本。后来,也有人将明清时期,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文小说叫做话本。也有学者只将小说家的底本称为话本。明朝时,文人将其称为评话或词话。话本,就是说话人讲故事用的底本,最初只是一种叙述故事大意的话本,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编印成书后通俗易懂。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其题材包括神怪、公案和爱情等多个方面。

古代话本在创作之后多次加工润饰,以白话为主,也添加古典诗词,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主角多为市民阶级喜闻乐见的手工业者、市井商人和妇女等。在古代,话本经过多人加工,故作者多为无名氏。话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对我国的通俗文学、戏剧和曲艺产生了较大影响。明清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如《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等。

元曲、元杂剧各指的是什么

元朝杂剧和散曲统称为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元曲使用长短句,格律使用较自由,形式类似于词。元曲口语化程度更强,可直率地表达情感。在元曲的各个类别中,剧曲,即元代杂剧的成就最高。故人们常将“元曲”用作元代杂剧的同义词。元代杂剧是用北曲歌唱,同时结合唱、念、科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现完整的故事。《元曲选》实际上是元代杂剧集。人们将“剧”称为“曲”,足见其对曲的重视程度。“元曲”用的都是北方的曲调,因此,也称为“北曲”。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故事连贯、叙事完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主要的形式。章回小说源自宋元讲史话本,可追溯到唐代的佛教寺院的俗讲。说话人将各朝代的历史故事,分回标目,为吸引读者,常在情节高潮处停住,并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故事概括,制定出回目。章回小说在长篇话本的基础上产生,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加工而成的著名小说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两篇名著都有历史的依据,根据其虚构成分的多少而分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其标志着民间话本向案头小说转变。明朝中后期形成了历史传奇类、神魔志怪类和世俗风情类三大系统。变化最大的是事情类小说,虽然形式上仍是章回,但内容上已经与原来的“说话”相去甚远。《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从古典故事的情节模式,向近代人物小说转变。

“八股文”的特点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共分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也叫做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等。

八股文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点是,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的原话。

第二点是,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标准,不允许自由发挥。

第三点是,文章的结构体裁固定,即每篇都是八个部分组成,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开头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展开为破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说明是承题。而且,起讲议论时,开头的首二字为“意谓”、“以为”、“若曰”、“尝思”、“且夫”等。起讲之后入手之处称为入手。正式议论的部分包括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其中中股是全篇文章的重心。

第四点是,八股文的字数和书写款式都有固定的要求。清顺治时期规定一篇八股文的字数为五百五十字,康熙时增加到六百五十字,乾隆时是六百五十字。

此外,八股文还要求点句、勾股、避讳,其中勾股就是表明段落。试题要低二格,诗文全部顶格。如果考生的八股文不符合要求,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八股文过于注重形式,而在内容上却很匮乏。

八股文起源于北宋时期,在明清时期成熟,在科举制度废止后被废除。

何谓“试帖诗”

试帖诗是在“帖经”和“试帖”的影响下形成的,起源于唐朝。试帖诗分为五言六韵和八韵排律,最初题目范围和用韵都较为宽泛,后在乾隆年间用于科举考试,严格要求要依题写作,多以歌功颂德、赞扬当朝统治为内容。试帖诗的题目之前都用“赋得”二字,故又名为赋得体。取古人五言或七言诗句,指明以其诗句中的某个字为韵,叫做“得某字”,使用该字的韵部,而且这个字还必须同时出现在诗的第二句或第四句的韵脚上。出题者还应指明要求是“五(七)言六韵”、“五(七)言八韵”等。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工整,限制多而且各不相同。作者只能依格式,填写诗句,作出来的诗不仅形式呆板,内容也空洞、乏味。

何谓“口号诗”

古时的“号”与“吟”是同义词,是随口吟诵的意思。因此,“口号诗”就是随口吟诵的诗歌。因为,口号诗大多是随口吟诵而成,不免过于草率,而不注重文辞的含蓄和语言的锤炼。严格来说,“口号诗”并不能算是一种诗体。“口号诗”一般只要求表达一时的情感。李白的《口号诗》曰:“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口号诗诗句意思平白,语言通俗易懂,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抒发一时的感情。

弹词流行于何时

弹词流行于明清时期,在乾隆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弹词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用琵琶、三弦琴等伴奏。据说,弹词源自变文或词话。这种曲艺形式主要分为说白和唱词两个部分。其中,说白多为散文体,而唱词主要以七言韵文为主,同时也穿插有三言语句。从语音上,弹词分为国音和土音,国音指的是普通话。方言弹词中最多的是吴语。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通俗易懂,语言浅显,篇幅较长。

弹词演唱通常只需要两三个人,再加一两件乐器,有时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因此,弹词是适合人们消遣的活动,适合家庭日常娱乐,深受人们喜爱。

古代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余、予、吾、我”和“朕、卬、侬”等,这些代词通常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分,与现代汉语中的“我”和“我们”颇为相似。

其中,“余”和“予”常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互相通用,表示单数。比如《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意思是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而“吾”和“我”也常用于主语、定语和宾语,在古籍中通用,可表示复数,但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其中的“我”就是指我们;而《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我,单数。

在先秦以前,“朕”是一般的自称,而从秦始皇以后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称。比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朕”指的就是我。《史记·秦始皇本纪》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卬”较为鲜见,多出现在《诗经》中。比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这里“卬”的意思为我。

而“侬”是吴地的方言,在魏晋南北朝时作为第一人称的代词。

古代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古代第二人称的代名词为“汝、尔、而、乃、若、你”,最常见的是“汝、尔、若”。上古时期将“汝”写作“女”,用于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其中“女”通“汝”,是你的意思。

古语中常将“尔”用作定语,后来也写作“你”。如《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若”可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史记·淮阴侯列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而”和“乃”在古代多用作定语,意思是你的、你们的。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代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

古代第三人称包括“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词,“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称代词。

在古语中,“之”多用作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其”常用作第三人称的定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指他的。而“厥”与“其”是异体字,用法相同。

“彼”的指示性很强,常用作主语和宾语,常带有“那一方、对方”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彼”指他们的,或者是对方的。

“伊”最初是指示代词,后来用作人称代词。如《世说新语》:“汝兄自不如伊”。

“渠”是“他”的意思,为江南地区方言。

“鄙人”指的是谁

先秦时期,“鄙”的意思是荒郊野村、不开化的地方,也指代居住在荒郊野外的人。后来,古人用“鄙人”自称,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在与他人谈话时也经常加入“鄙”字,表示谦虚,如“鄙人”是称呼自己,“鄙意”指自己的意见,“鄙见”指的是自己的见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此语是说自己是见识短浅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厚到了这样的地步。

“鄙人”除了对自己的称呼外,也用于对别人的称呼。《荀子·非相》载:“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这里的“鄙人”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此外,《庄子·应帝王》中“汝鄙人,何问之不豫也”,其“鄙人”带有贬义。

“老先生”指的是谁

在现代,“老先生”一词含义颇多,不仅是一种尊称,有时还有戏谑和讽刺的意味。在古代,“老先生”最早出现于《史记·贾谊传》,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

在明朝时期,“老先生”指的是翰林院的学士和官员,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学问很高,在常人眼中,他们都是老学究,故称为“老先生”。清朝时,老先生也指相国和两司抚台的官员,他们的年龄多很大,而且多半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走向仕途,同样有很高的学问。

“难兄难弟”有什么典故

“难兄难弟”的“难”字同为去声读音时,可理解为共同历经患难的人。但是,如果其中的“难”字读阳平二声,其意义就略有不同了。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陈寔的人,为人忠厚,还有很高的德行,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也有很高的德行。他的儿子一个叫元方,一个叫季方。一日,元方的儿子长文与季方的儿子孝先争论谁的儿子德行更高。这两个孩子都说自己的父亲好,争执不下,最后决定他们的爷爷陈寔评判。陈寔听后,笑着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陈寔的意思是元方德行高尚,别人难为其兄,而季方也出类拔萃,别人难为其弟,两个人不相上下,都很不错。这里所说的就是“难兄难弟”的最初意思。现代多用其反义,用“难兄难弟”指两个人都很坏。

“孔子”、“老子”的“子”是尊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