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向巴菲特学投资
23315000000025

第25章 树立属于自己的投资观念与原则掌握正确的市场规律(1)

如果只评论单次的交易获利,可能有许多人都会超过巴菲特,可如果从长期来看,巴菲特则无疑称得上股市第一人。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股神”,与他对股票市场价值规律的掌握是绝对分不开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在来势凶猛的股灾中损失惨重甚至赔上了性命,这与他们没有掌握好市场的价值规律有很大关系。巴菲特之所以比任何人都高明,不是因为在牛市中比别人赚得更多,而是因为他看透了市场的运行规律,能够成功地避开股灾,甚至在熊市中大赚一笔。

巴菲特认为,没有掌握市场的价值规律就盲目操作的投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盲目的行为正是风险的由来。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都坚持按照价值规律和自己的投资标准采取行动。其实从本质上说,他的投资标准也是根据市场的价值规律制定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按照价值规律行事,所以巴菲特的投资从来都是低风险的。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宁愿一次次地与风险相搏,也不愿意去研究一下市场的价值规律,或者说即便是他们掌握了,也不会严格按照规律去做,因为市场总会令他们陷入迷茫之中。

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股市像上帝一样,会帮助自助的人,但和上帝不同的是,它绝对不会宽恕那些不懂得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自从事股票投资以来,巴菲特经历过几次股灾,而这几次股灾不但没有对他造成打击,反而使他成就了一番事业,彰显了他对股票市场内在价值规律精准把握的能力。巴菲特往往是在股市猛涨、投资者陷入疯狂的时候,悄然退出市场;在股市萧条,投资者一片慌乱的时候,又悄悄地进入市场。而每次的进与退都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股灾中,巴菲特的进出策略就令后来的投资者们钦佩不已。1968年,美国经济一片繁荣,世界各国投资者对美国的发展都充满了信心。这一切使美国的股市持续上扬,不断创出新高,这更加促进了投资者的疯狂。面对一片大好的投资局面,巴菲特却显得异常冷静,他认为这样下去,股市早晚会有崩溃的一天。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价值规律的精确认识让他决定退出股市,等待时机。于是在1968年5月,他向合伙人宣布解散公司,清算资产。

就在巴菲特退出股市之后不久,1969年6月,股票市场发生逆转,华尔街各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着一个地迅速下跌,渐渐演变成了股灾。从1970年到1974年间,股市一片萧条,美国经济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市场上死气沉沉,华尔街的投资者们也陷入慌乱不安之中。而就在这时,巴菲特又悄悄回到了人人厌弃的股市。1973年,他开始蚕食在他眼里拥有一座座“收费桥梁”的报刊业,《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都成了他的“盘中美餐”。10年后,巴菲特投资于《华盛顿邮报》的1062万美元已经上涨到了2亿美元,而且还在不断升值。1980年,巴菲特又斥资12亿美元,以1096美元/每股的价位,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仅到1985年,可口可乐的每股单价就已经上涨到了515美元,短短5年时间,他的投资就翻了5倍,而且上涨的空间仍然巨大。这不能不令投资者们钦佩。

许多投资者都想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可往往不得要领。当有人问起巴菲特有什么样的投资绝招时,答案出人意料地简单:正确掌握市场的价值规律。而所谓的市场价值规律也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短期经常无效,但长期趋于有效。巴菲特总是着眼于长期投资,所以他不会被短期股价的大幅上扬所欺骗,买入那些价格远远高于价值的股票;也不会被短期内萧条的景象所困扰,而是在此时大量买进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等待价格向价值回归。

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

巴菲特一向不支持投资者在市场中被股市的波动牵着走。他认为聪明的做法不是整天在股市中抢买抢卖,而是对企业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的影响,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巴菲特曾对他的投资原则进行总结说:“投资人总想买进太多的股票,却不愿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每天抢进抢出不是聪明的方法。……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动,正是我一贯的投资风格。”

巴菲特一直把股票的内在价值而不是热门程度作为投资选择的基础。他曾告诫投资者说:“要想成功,你就必须逆向使用华尔街投资的两大死敌:惶恐与贪婪。你不得不在别人惶恐时进发,在别人贪婪时收手。”他认为,市场的波动是造成投资者惶恐与贪婪的罪魁祸首。市场是一个具有无穷力量的魔鬼,愚蠢的投资者都会被它利用,随着它的意志行事。而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就必须摆脱愚昧的思维,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巴菲特曾在写给他的股东的信中说:“市场先生是一个喜怒无常、患有躁狂症的家伙,我们必须留心,市场先生不是来侍候你的,不是来指导你的,如果你被它的情绪所影响,那将是灾难性的。”市场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将那些被它左右的投资者抛进“灾难世界”中去。

要想避免灾难性的后果,就必须时刻保持与市场的距离,以使得自己能够清醒地看待市场。巴菲特早就知道,股票真正的价值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不是市场行情的上下波动。他曾指出:“从长期来看,普通股股价与企业的基本经济价值表现出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企业的经济价值一天天增加,企业股票的价格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蹒跚不前,股价也会对此做出反应。”但巴菲特同时也知道,在股市中,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往往具有比理性更为强大的力量。一旦市场这个“魔鬼”控制了投资者,它就会利用这些人的贪婪和恐惧心理将股票的价格不断地推向更高或压向更低,此时,投资者们狂乱的心理情绪将对股市的波动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其远远偏离价值规律。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投资者陷入巴菲特曾说过的“灾难世界”中去。所以,要想避免灾难,就必须时刻谨记与“市场先生”保持距离,不要让自己被市场所迷惑。

我从未指望在股市中赚钱,我会设想股市在隔天关闭而在5年后开市。巴菲特不仅仅知道如何避免被市场的魔力所控制,同时也知道只要有足够的理性,就可以反过来利用市场的魔力,使其更好地为自己的投资服务。巴菲特曾指出:“当人们贪婪或惊恐时,常常会以愚蠢的价格购买或出售股票。”而这个时候,正是清醒的投资者利用市场情绪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最好时机。巴菲特知道,从长期来讲,价值规律是价格最有效的决定因素,而短期内,是市场情绪决定着价格的高低。所以,当他想要买进一只股票的时候,他往往会利用市场“情绪”的不稳定所造成的股票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机会,大量购进。比如他在买进美国捷运公司的股票时,就是利用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被市场情绪所左右,纷纷抛出手中股票,造成其股价从每股60美元骤然跌到每股35美元的有利时机,一举购入的。

在巴菲特看来,凡是进入股市的人都避免不了被股市的波动所左右,大多数人都逃脱不了被股市利用。所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市场保持距离,甚至是远离市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市场的影响。对于巴菲特来讲,股市关闭一两天和关闭一两年没有任何区别,他只会偶尔关注一下股票市场,目的是看看市场上是否有价格远远低于价值、适合投资的股票。如果有的话,他就抓住机会大量购进;如果没有,便再次离开市场,去关注那些自己投资的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会给他带来多少利润。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清楚地向投资者传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只有关注投资目标的内在价值才是最好的投资方法,才能避免被市场利用进而遭受灾难性的后果。而那些整天身处市场中的投资者永远都只能是市场的奴隶,被市场利用,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人。

市场不是永远有效的

巴菲特和许多取得成功的投资大师一样,不相信市场是永远有效的。他认为,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根据有效性理论准确预测市场。他重视现在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却从来不对众多不确定因素做出任何预测。他承认,不知道变化会在何时发生,所以他将自己选股的惟一标准定为优质,只选择那些价值优异、价格低廉的股票。他从不关注股市在短期内的涨跌,也不关心经济形势的变化。他不相信任何所谓专家的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他在决定买入股票时只注意两点:买什么样的股票以及买入的价格。

经济学家宣扬的有效市场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市场价格对信息的反映上。这些信息总体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信息,即股票过去的价格、公司特性、成交量等;二是公开信息,如盈利宣告、股票分割、红利宣告等;三是内部信息,指的是非公开的信息,如私人信息、内部信息等。无论是弱势有效市场理论、半强势有效市场理论还是强势有效市场理论都是说股票价格已经将信息的影响反映出来,价格体现了其真正的价值。

但巴菲特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从短期股票市场来看,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经常是无效的,市场往往被投资者们的情绪变化所左右,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反映出信息的价值。这时候股市的走势是无法准确预测的,根据经济理论的指导在市场上抢买抢卖,企图依照市场有效理论来获得收益是不现实的。事实也证明短期内股票市场的波动往往变化莫测,根本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加以推测,即便是弱势有效市场理论在这里也被证明是不成立的。所以,巴菲特坚持认为短期内的市场波动经常会让股票的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所以他就会在这个时候买入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以获取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