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23315700000029

第29章 学会忍耐气定闲,体谅包容自无忧(4)

在远古时期,古公檀父和他的部落原本生活在邠地,但是这里时常受到其他部落的侵扰,尤其是民风彪悍的夷狄。夷狄人善战且贪婪,每次他们侵犯,檀父就用最好的兽皮、粮食来跟他们讲和,避免自己部族人员的伤亡;无论夷狄人提出想要什么物品,檀父都尽量满足,一直没有抵抗。

如此下去,夷狄不但没有停止干戈,反而得寸进尺,檀父的部落很难满足他们的狮子大口。于是,檀父就与部落里的长老们商量:“我们的部落过于弱小,如果与夷狄正面冲突一定会损伤惨重,但是如今靠着兽皮、马匹已经再也满足不了夷狄人的胃口了,恐怕他们觊觎的是我们的土地。土地的存在原本是为了养育我们,又怎么能因为它而遭人侵害呢?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放弃这片土地,另外迁徙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吧!”

于是,古公檀父就带着自己的部落离开了邠地,辗转到了岐山,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从此之后,檀父的部落不但没有因为外敌的侵害而遭到迫害,反而发展壮大了。孟子在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曾夸奖檀父的宽容是“智者成事之心”。

佛家有云:“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从古至今,中国人在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时,往往极为重视这个人的涵养和行事风格。要想知道这个人是否是可塑之才,是否具有领导千军万马的能力,都会从这方面考量。毕竟,那些善于忍耐与包容的人,更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往往能因此赢得前进的道路。

小心眼容易坏事,而宽容却能够成事。千万不要小看宽容的力量,没有容忍雅量的人绝不可能成就大事,反而会作出自毁前程的举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坏脾气当做是攻击人的武器,因为它往往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聪明的人都是懂得忍让和包容的,能够控制好情绪,在社会上才能游刃有余地生活。

宽容的人因为看不到仇恨和愤怒,所以也从来不把它们记挂在心上,仇恨和愤怒反而会离他们远去,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正所谓“量宽富厚,器小禄薄”!

让容忍归来

季老将人们是否应该使用“忍”字诀分成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遇到了攸关国家荣辱及存亡的大事件,对于这种情况,季老坚定地主张顽抗到底,诀不妥协。换句话说,在这种时候如果还恪守“忍”字诀,就是缺乏基本的民族意识,就是卖国投敌。在这方面,众多革命志士的选择已经为今人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已无需赘言。

还有一种属于日常生活的范畴,于此季老的观点也很明确,该忍的时候就要忍。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的那样:“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与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一笑泯恩仇”。

有时候容忍不仅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还能为自己的生存积蓄力量。忍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毕竟与社会、与众人相比,个体是极为渺小的存在,一时的忍耐能够换来更长久的逍遥自在,懂得暂时忍耐的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是少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他英勇不凡的超脱气质,平日里他尊敬长辈、兄友弟恭,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但由于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就又娶了一个新妇。努尔哈赤的这位继母为人刻薄蛮横,经常欺负他,家里最辛苦的活儿永远都是努尔哈赤在做,即使如此,继母依旧对他冷言冷语,努尔哈赤在家中受尽了继母的虐待。

努尔哈赤一直容忍着继母的所作所为,但继母还不罢休,竟然对努尔哈赤的父亲进谗言,将他赶出了家门。努尔哈赤离家时只有19岁,父亲却只给了他一点微薄的钱财,但努尔哈赤并没有怨恨父亲,与他大吵大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外以打猎采集为生。

努尔哈赤聪明开朗,很快就结识了不少汉人,并学会了汉语和汉字,在工作闲暇的时候,他还读了很多汉书。就这样,努尔哈赤在外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父亲得知努尔哈赤如此聪慧上进,开始后悔自己将他赶出家门的事情。于是他找到努尔哈赤准备再偷偷分给他一些财产,但努尔哈赤却婉言谢绝了。

如果没有努尔哈赤对继母的容忍,也许他早在幼年时就已被继母害死;如果没有努尔哈赤对父亲的忍耐,也许他连那极为微薄却救他性命的钱财都得不到。所以努尔哈赤是一个懂得忍一时之气,换取无限希望的智者。

容忍别人是一种美德,容忍自己则是阻塞了修身养性的捷径。北宋的范氏家族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家族,从范仲淹到范纯仁再到范正平,范家人的风骨在那个时代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领悟了“忍”字的两面性。范纯仁在教育孩子时曾说过:“即使身为愚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也是清醒的;即使是一个智者,在容忍自己的时候也是糊涂的。只有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苛求自己,用容忍自己的心去容忍别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之人。”由此可见,容忍也是要分对象的,对别人多一些容忍是德行,对自己容忍则是一种恶习。

除此之外,容忍也是分境界的。容忍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无气”,“无气”用普通话来说就是不生气。

从前有一个老妇人,她常因一些琐事生气。后来,她自己也感觉到这样是错误的,就打算找高人来开解自己。为此,她还特地到山上找了一位得道的禅师。

禅师听了老妇的话,没有作声,只是对着她微微一笑,就带着老妇到了后院的一个房间,等老妇进去后,他迅速地把门锁了起来,然后自己翩然离去。

禅师的行为让老妇傻了眼,等她缓过神来,禅师已经不见踪影了,她只好站在房间中对着外面破口大骂。过了一段时间,老妇见禅师并没有理会自己,就不断地讨饶,希望禅师听见后能够放了自己。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妇见哀求也无效就只好自己在房间中生闷气。

这时,禅师从暗处走了出来,他隔着房门对老妇说:“你现在还生气吗?”老妇听后,愤愤地说:“我怎么敢和禅师您生气呢,如今受了罪,我也只是气我自己不应该到这里来。”禅师听后,叹了一气说道:“连自己都不懂得原谅,怎么能够悟到心静的珍贵呢?”说完,禅师就离开了。

一会儿,禅师又来问老妇是否还在生气,老妇回答:“因为没办法,所以不气了。”禅师只好又开解老妇说:“表面来看,你不生气了,实际上你的气还压在心中,如果这样的气爆发出来会更危险。”老妇听了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坐在房间中思考禅师的话。

禅师不久后又来了,这次妇人对他说:“大师,我想明白了,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我生气,所以我不生气了。”禅师却说:“你还是没能摒除心中之气,因为你尚且知道值不值得的事情。”

这一次,妇人在房间里坐了很久,禅师也没有再出声。直到日斜西山之时,妇人才冲着门外问道:“大师,气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完,门外的锁“哐当”一下被打开了,禅师将手中的热茶泼在地上,妇人望着此情此景,终于了悟。

其实,别人让你受的气只是他的一种情感垃圾,你若全盘接受了,就是用他的秽物污染了自己。人生有太多值得人们去感受的美好,为了这样的污秽而污了自己的清宁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情。

人的一生都在享受社会的容忍,这种容忍常体现为自由,而这种自由与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人们在享受着这种自由的时候,却很少想过要时刻保持一种容忍别人的气度。如果人们不能做到容忍的最高境界——“无气”的状态,至少也要对此有一份清醒的认识,身怀一份感恩之心,学会为自己、为别人“忍气吞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