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
23315800000031

第31章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快乐才是硬道理(1)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有时就像一条锁链,你挣脱开了,便会轻松顺畅;一旦你计较太多,那么这条锁链就会越来越重,你心中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多。人要学会自己寻找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心态好了,快乐自然会与你随行。

人生不是没有阳光,而是缺乏感受阳光的心

一个商人赚了许多钱,但后来因计划不周,导致生意失败、负债累累,于是他变得很落魄,整天闷闷不乐。终有一天,他越来越想不开,决定要跳河自杀。

夜深的时候他到了河边,却看见一位少女正在那里哭哭啼啼,商人见此,走上前问道:“姑娘,三更半夜你来这里要做什么?”少女回答说:“我因涉世不深,轻信于人,结果被人玩弄后抛弃。我现在没有脸再见人,不想再活在这世上!”

商人一听,问姑娘说:“咦!这多奇怪,那你在以前没有这些经历时是怎么活的啊?”少女一听,翻然醒悟,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商人说完反思自己,心想:“在我没有这么多钱以前,我是怎么活的?我在富有以前不也是一文不名吗?”

这时,姑娘反问商人:“那三更半夜的,你来这里做什么?”

商人自嘲地笑了笑,说:“没什么,只是出来散散步……”

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当了官,以为官就是自己;有了名,以为名就是自己;赚了钱,以为钱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时常问问:没有这些身外之物以前,我是谁?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我又是谁?如此,起码我们能生活得快乐一些。

什么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房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怎样?幸福从来不会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和钱财的多少而失去它耀眼的光芒。我们跨越山川大漠、摸爬滚打,追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得枯萎了。

“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毒,一冷一热,花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梅干菜”的样子。

“现在可以浇水了。”老和尚指示。

师父的命令,不敢违逆,小和尚一边心不在焉地浇着水,一边惋惜地说:“一定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要是早点浇,何至于此。”

孰料,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头的花,居然直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天哪!”小和尚惊奇地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道,“不是撑着不死,是一直好好地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问。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说,“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岁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地活着?”

“自然是好好地活着了。”小和尚说。

老和尚说:“没有任何人不会受到挫折,就算是在一时的挫折面前低着头,那也不代表他就被挫折打败了。就像我现在因为老了,所以只好天天驼着背、低着头,但是我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因为我内心的腰杆还是挺直的,所以我还是开心地活着。”

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地活着。

人生的痛苦多于快乐,唯有坚持向前看的人才能获得快乐。挫折是难免的,在挫折面前低一低头,也是很正常的,而我们之所以能最终战胜挫折,重新站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灵深处没有向挫折低头。

让快乐随行,需有平和的心态

有位画师在路上遇见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两人亲切地互相问候。

那位朋友看着画师的脸,非常讶异地说:“恕我直言,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跟以前大不一样?一脸凶恶暴戾之气,你要多保重啊!”

画师听后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待回到家后,他揽镜自照,一看果然如朋友所说,令他甚感震惊!他开始反省,为什么我的相貌会变得这么凶恶呢?他抬眼看到自己近来的作品,心里顿时明白了。原来他受人之托,画了许多驱鬼用的夜叉和罗刹的画和面具。为了画出夜叉、罗刹青面獠牙的凶恶模样,他不断地想象各种难看的面貌,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在想,无形中自己的相貌也因之变得凶恶且丑陋起来,真是相由心生,实在太可怕了。画师想到这里,下了决心:“我不再画那些丑陋的东西了,我应该开始学习画佛像。”

当画师开始画佛像的时候,就日夜研究佛陀、菩萨那慈悲、亲切的面容,他愈画心里愈是欢喜。

过了一段时间,画师又在路上遇见那位朋友,朋友禁不住问他:“咦!你现在的相貌是如此慈悲、祥和,怎么与上次见面时的差别这么明显呢?”

画师微笑地说:“只因为我现在天天都在想着佛的慈悲啊!”

佛家有句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相是一副皮囊,也是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种境界,也是操控情绪的源泉。要想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当我们心中常常欢喜、慈悲地待人时,无形中我们的相貌也会随之祥和;如果我们常常生气、抱怨生活,那么相貌也会呈现一副凶相。这样又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快乐是一种良好的态度,平和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出外行脚布道,弟子一路上满腹牢骚,嘴里嘀咕个不停,不是嫌路途遥远,就是嫌背的行李太重,而且不断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

镜虚禅师却说:“路途那么遥远,总是休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脚下并不停留,依然精神饱满地向前走着。弟子无奈地跟在后面,心里却很不情愿。

有一日,师徒俩经过一座险恶的山岭,这里时常有野兽出没。忽然,在前面走的师父大叫一声:“不好,有老虎。”说完便径自向前飞奔而去。走在后面背着行李的徒弟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也顾不得再发牢骚,风一般地跟随师父往前拼命地奔逃。

跑过一个山头后,镜虚禅师在一条寂静的山路边停了下来,回头看见徒弟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就关心地问徒弟:“刚才背了那么多行李,跑了这么远的山路,一定累坏了吧?”

“咦!”徒弟摸着头纳闷道,“师父!很奇怪,刚才逃命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李很重!”

生活中,使我们感觉无力向前的常常不是肩上的责任和背负的压力,而是心灵的疲惫和责任心的缺失。如果整天想着自己的责任是多么沉重,压力是多么大,总想摆脱它们,那么只能是令自己越来越累,甚至最后能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但如果能正视自己的压力与责任,转变自己的注意力,心无旁骛,一心向前,你就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心态下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放下沉重的包袱,停止抱怨,放平心态,就能让快乐与你随行。

常释怀,才能真的快乐

小镇上有一个书生,他原有一个青梅竹马、美丽娴静的未婚妻,并且两人约定3年后结为夫妻。很快3年时光匆匆而过,书生等到与爱人相约结婚的日子,没想到她却成了别人的新娘。万念俱灰的书生从此一病不起,家里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眼看他就要魂归黄泉。正巧,有一位远游的高僧路过他的家,知晓了他的情况,便决定点化一下此人。

于是,高僧来到奄奄一息的书生的病床前,从怀里掏出一面镜子叫书生仔细看,书生看到镜子里竟然有一片茫茫大海,一位遭人杀害的女子正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此时海风潇潇,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有一位路人正巧走过,但他只看了那名女子一眼,惋惜着摇摇头,离开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名路人经过,他好心地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盖在女子的尸体上,然后也离开了。等到第三个路人经过时,他费劲挖了一个土坑,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掩埋了。

书生正在疑惑时,突然看见镜子里出现了自己的未婚妻,此刻正在红烛帐内坐着,她的丈夫正慢慢地掀起她的红盖头。书生终于忍不住了,没好气地问道:“大师,你这是何意?”

高僧解释说:“你还记得刚才镜中那具海边女尸吗?她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而你就是第二个经过的路人,前世你曾经给了她一件衣服,所以她今世与你相恋,只不过是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是前世最后把她掩埋的那个人,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书生恍然大悟,猛然从床上坐起,自此病体痊愈。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人真正的生命,不在这个肉体上。”肉体的生命和灵魂的生命虽然相连,但却有着本质不同,就如故事中的书生,因为他的灵魂受到现实的创伤,所以他的肉体病态恹恹,但当他打开心中的结,释放了心中沉重的心情,他的身体突然就康复了,心胸也豁然开朗了。假如他深陷在执著和不曾忘却的深深悲痛中,整日“钻牛角尖”,那么他的肉体会日渐衰弱,精神也会愈加委靡不振,到最后只能是肉体和灵魂一起毁灭。

人们要学着常释怀,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你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心结是解不开的,只要你懂得放手与舍弃,就会发现放下心中沉重的负担,整个人就会轻松、敞亮起来。北宋朱敦儒曾写道:“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所以,当你被烦恼俗世郁结了心胸,不妨学一学古人的“洗尽凡心,相忘尘世”,给自己一片“云卷云舒”的清净天空。

只想着别人忘了自己,自然不会快乐

南阳慧忠禅师身边有个跟随了他三十多年的侍者,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慧忠禅师想对他加以点化,以感谢他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一天,慧忠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正在煮茶的侍者听到禅师的招呼,以为慧忠禅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跑过来问道:“禅师!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禅师说:“也没有什么事。”

侍者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又回去煮茶。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喊:“侍者!”

侍者又跑过来问是什么事。

慧忠禅师还是说:“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禅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禅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走过来问道:“禅师,您这是在叫谁呀?”

禅师双目盯着他,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迷惑地问道:“禅师,您是在抬举我吗?我哪里是佛祖?我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慧忠禅师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我并不是在抬举你,只不过你太让我失望了!”

侍者感到不安,以为自己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说:“禅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的目光暗了下去,说:“虽然你并未辜负我,但你却辜负了你自己!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哪里有什么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与人为善,关心他人并没有错,但不应该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果只是作为别人的附庸而存在,生命又有什么意义?犹如朋友相交:努力并肩站立,相互支撑,共迎风雨,同沐霞晖;勿学藤蔓,只能依附于树木、墙壁,攀缘而上,一旦树倒、壁塌,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不必为无谓的争执伤了自己

小和尚来到山下的河边挑水,一个人忽然走上前来,问:“小和尚,我问你个问题,可以吗?”

“当然可以。”

那人问:“你知道一年有几季?”

小和尚以为他会问什么高深的问题,就脱口而出:“四季!”

“不对!三季!”

“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个月。你说三季,那三季叫什么?”小和尚有点儿不悦地说。

“三季叫早季、中季、晚季,一季有四个月。”那人非常武断地说。

“四季!”

“三季!”

小和尚和那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后来,那个人提议说:“这样吧,咱们问你的师父,他要是说一年四季,算我输,我给你磕三个头;他要是说一年三季,算你输,你给我磕三个头。怎么样?”

“行。走吧。”小和尚自信地说。

他们来到觉慧师父的面前,说明来意。觉慧师父看了看那个人,微笑着说:“是你对了,一年只有三季。”

小和尚听得目瞪口呆,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师父。

觉慧师父对小和尚说:“快给他磕三个头吧。”事先有约,小和尚不得不给他磕了三个头。那个人得意地下山了,小和尚不解地问师父:“师父,一年明明是四季,你怎么说三季?”

觉慧师父说:“他问这么简单的事,就说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你看他那个样子,我如果说四季,他会那么得意地下山吗?”

小和尚回到房里,越想越气,不想在这儿待下去,于是收拾行李下山了。

觉慧师父知道后不以为然地说:“让他去吧,让他去吧,过几天,他想通了就会回来。善哉,善哉……”

几天后,小和尚在闹市中看到两个人大打出手。其中一个就是在前几天问他一年有几季的那个人,两人都打得头破血流,伤得不轻。小和尚问旁边的人,他们为何打架?旁人说他们因为一年有几季的问题争吵不休,后来就打了起来。

小和尚默默地离开,决定还是回去继续修行,心想,还是师父高明,不然,自己也会和人家打起来。跟这种人较量,你就是打赢了,也是输啊!

做无谓的争斗,即使是赢了也算输。真正的智者,不会为无谓的争斗伤了自己,懂得这一点才能真正快乐。

找到所喜,才真的找到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