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23316300000020

第20章 禅是成长的阶梯(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佛说:“要做的事,一定要认真专心地做,不要一面做这事,一面又去做别的事;不要做这事未完,又去做另一件事;亦不要今天做,明天不做。决定要做就认真地做,一直做到成功。”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司马,一生喜欢好剑。他有一位专门为他造剑的工匠,尽管八十多岁了,但打造出来的剑依然锋利无比,光芒照人。“您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但剑却仍旧造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窍门啊?”大司马称赞老工匠的高超技艺。老工匠听了主人的夸奖,心里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诉大司马说:“我从20岁起就喜欢造剑,喜欢了一辈子,也造了一辈子剑。除了剑,我对其他东西都没不感兴趣,从不去细看剑以外的任何东西,就这样一晃过去了六十余年。”大司马听了老工匠的话后,更是对他钦佩有佳。虽然他没有造剑的具体窍门,却说出了一个成功的道理:老工匠专注于造剑技艺,几十年如一日,专一的追求让他掌握了造剑工艺,进而达到一种高深的境界。有了这样的精神,造出来的剑自然是既锋利又光亮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精湛的技艺,丰硕的成果,事业的成功,都是靠专心致志、终生追求取得的。

很久以前,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技术与众不同:钓鱼线是一根蚕丝绳,鱼钩是用细针弯曲而成,而鱼竿则是当地出产的一种细竹,饵是用剖成两半的小米粒做成的。带着这样的工具,詹何不大一会儿便可从湍急的河水中钓到一大车的鱼!而他的钓具却丝毫无损:钓鱼线没有断,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鱼竿也没有弯!

国王听说了他的高超钓技之后,十分好奇,便将他召进宫,问他有关垂钓的诀窍。詹何答道:“从前楚国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子,他只是用拉力很小的弱弓,顺着风势射出去,就能一箭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鹂鸟。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持竿钓鱼时,总是全神贯注,其他什么都不想,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鱼钩时,手上的力度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鱼儿便以为我鱼钩上的钓饵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就这样,鱼儿便轻而易举地上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才能发挥人最大的潜力。

春秋时期,有位叫梓庆的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这种乐器在当时被人们称为镰。他做的镰,凡是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被称为“鬼斧神工”。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他问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镰的?”梓庆回答说:“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我只是在做镰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三天,就不会去想庆功、封官、俸禄;斋戒到第五天,就不会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到了第七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我心中早已不存在觐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镰,既不奢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我才进入山林中,仔细地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地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镰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镶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这或许就是我的镰被人们誉为‘鬼斧神工’的缘故吧!”

是的,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专一、忘我,摒除名利的杂念及羁绊,在精神专注、做而不求的情况下,才能完善每项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或把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封疆官吏,出任长梧的地方官,当时的封建官吏被百姓尊称为封人。

一日,封人碰到孔子的学生子牢,并与之闲谈,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是探讨治理地方的事,就是探讨管理长梧的方法。封人和子牢谈得很投机。他讲到自己的治理经验时说,处理政务绝不能鲁莽从事,管理百姓更不可简单粗暴。随后又从治理之道谈到种田之道。封人说自己曾种过庄稼。那时的他,耕地马马虎虎,从不用心,结出的果实少得可怜,锄草粗心大意,锄断了苗根和枝叶,就这样一年干下来,到了收获季节自然是所收无几。听了封人的讲叙后,子牢很关心地问他之后的状况。封人吃一堑长一智,总结了自己种田的教训,第二年便改变了粗枝大叶的态度。他告诉子牢,从那时开始,他深耕细作,认真除草,细心护理庄稼,终于获得好收成,一整年都丰衣足食。在种田的失败与成功中,封人悟出了一条道理:做任何事都贵在认真。现在他出任地方官,仍坚守着这条做人的准则。从此以后,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庄稼是这样,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是这样。只有认真负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证和前提。

我们可以怀抱远大的理想、目标,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步一步地做,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首先就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处处挖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只会让你一无所获。认真、专注地朝着同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有所成就。

贵在有恒

人格坚定的人,即使大风大浪来临,仍然是挺然不动摇,不会因受物质环境影响而改动,不会因社会时代不同而变动。持之以恒是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往往能笑到最后。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生活中处处有哲理,只要你细细品味。

一天,弟子们问禅师:“师父,怎么样才能成功呢?”禅师没有回答弟子的问题,而是对他们说:“今天咱们只学做一件最简单的事。你们每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禅师自己示范了一遍给大家:“从今天开始,你们每天前后各甩三百次。大家能做到吗?”弟子们疑惑地问:“师父,做这个是什么意思啊?”禅师说:“只要你们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自然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弟子们想:“成功有这么简单吗?仅仅每天做这么容易的事?”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我让你们做的那个动作,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应声回答说:“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两个月前,我教大家的那个动作,到现在有多少人坚持着?”结果却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等到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到现在还有谁在坚持着?”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师父,我做了!”禅师看到这个情况后,对他们说:“我曾经说过,只要做完这件事,你们就能掌握成功的窍门了。世间最容易的事往往也是最难完成的事,最难的事往往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就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却没有几个。”

后来,一直坚持做甩手运动的那个弟子成为禅师的衣钵传人,成为众弟子中唯一成功的一个!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爬不上的高峰,也没有越不过的坎。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较量过程,能否笑到最后,不在于过程中一时的快慢。如果你能够在自己成长的路上静下心来,遇到困难不动摇、不气馁、不灰心,矢志不移地前进,那么必将会获取最后的胜利。一个文质彬彬,充满才气,富有冒险精神,戴着一副黑框眼睛,对朋友真诚、友善的小男孩伴着他那些传奇的经历,征服了全球亿万观众。他就是哈利·波特,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创作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