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23316300000030

第30章 禅是苦海的帆船(2)

除掉心上的铁枷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心里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所以,要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心中保守的东西。

寺门前有一片荒地,什么都不长,年年都这样荒着。没有谁把这块荒地当一回事,没有人会想到它有什么用,更不相信它有朝一日会成为一片风景。

寺院里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心明大师却从没有把荒地当成荒地,剃度之后,在别的僧众诵读经书时,他却摸着锄头垦荒,辛苦地播下一粒粒花的种子。

日复一日,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那片荒地忙碌,那些耳聪目明的僧侣都以为他有病。然而,就是在别人的讥笑声中,心明大师撒播的花种慢慢地发了芽、长了茎、绿了叶。忽然有一天,一夜春风送暖,花蕾全部绽开,和尚们争相跑出寺门,在美丽的花朵面前,全都目瞪口呆了。

在这个世上,许多看上去长不出希望的荒地,只要人们用心开垦,播种就会有收获。世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要沉浸在世俗的眼光中,让那种狭隘的思维限制了自己的正确方向。

世间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生存的,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种不变的模式中。要知道,有时限制我们的并不是那些外在的事物,而是自己的思维。

从以往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生活模式,这是一套无形的规则,由于我们已习惯接受它的制约,所以这套规则常不被人们察觉。可是一旦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就会感觉很不舒服,甚至很痛苦。因此,我们要摆脱这种虚无的枷锁,让心灵解脱,便可获得更多的快乐。

在美国,一位心理教授在上咨询课时听到一位妇女说:“每个人都知道,牙膏应该从尾部向前面开口处挤,所以每当看见我丈夫挤牙膏从中间压挤时,我就会发狂!”她提到挤牙膏的现象引起教授的注意,为此,教授在全班做了一次调查,看看牙膏该怎样挤。似乎每个人都认为牙膏应由尾端挤向开口处,然而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只有约一半的同学认为应由尾端先挤,而另外一半的同学竟认为,挤牙膏应从中间开始挤压!

教授把这种一成不变原有的行为方式称为“模式”。“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塞满了一堆惯性的动作和行为模式。”她解释道,“假如我们无法跳脱以前固有的思考及行为模式,那么在与别人相处,他人又希望我们可以入乡随俗,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时,我们便会被激怒,甚至会变得跟周遭的人、事、物都格格不入。”

当教授跟班上的同学讲解“模式”的概念时,同学们都开始承认了自己曾经有一些荒唐刻板的思考模式:其中就有一位妇女竟然为了卫生纸纸卷的方向“错误”而郁闷苦恼了半天,她习惯认为卫生纸卷的方向是由墙边向外转才合适,也只有这样才会感到满意。另外一位男士则说,每天早上他都会将车停在办公楼下的某一“特定”停车位,假如哪一天别人无意中停了那个车位,他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今天估计要倒霉了。”还有一位同学更可笑,他说只要他的慢跑长袜被折叠的方式“错误”,自己就会冒出无名火。

教授告诉同学们:“真正的解脱之道,就是找出你以往的模式,然后破除它。挑些不同的路走,给自己换个新造型,将房子里的家具换换位置……做一些改变。”

因此,教授最后建议那位寻找特定停车位的男士给自己一星期新的改变,每天都故意不停那个“幸运停车位”,看看到底会不会发生倒霉的事。当第二个星期他再次来上课时,脸上充满了笑意,说:“我照着您的建议去做了!不但没有发生倒霉的事,甚至过了好几天的幸运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往被固有的想法固定了,就像被锁死了一样,如今我已解脱,现在是高兴停哪就停哪!”

而一位叫凯琳的学员对于吃麦片粥的碗有个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会拿起同一个蓝色的碗,吃着同样的早餐——麦片、一杯牛奶和一根香蕉,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项,最后就发展成了一种模式。有一天,凯琳同样走到橱柜前想取出“自己的”蓝色碗时,却发现它不见了,这简直太可怕了!“我四处搜寻,结果发现别人正拿着那只碗取用早餐。”凯琳说,“当时我立刻就有些恼怒了,并想着:‘他真大胆,竟敢用我的碗来吃早餐!’我成了那只蓝碗的奴隶(假使不是因为我感觉受到侵犯,也许到现在我仍不自知)。但很幸运的是,我突然想起教授曾上过的这一课,念头一转,我告诉自己:‘既然这样!就当是一个让我从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机会吧……我可以同样轻松的心情去使用另一个碗。’最后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我完全能像使用从前那个蓝色碗一般享受早餐。从此之后,我从蓝色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

其实,我们全都拥有自由的心灵,而且不会被任何事物绑住,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条鱼,可以在印度洋中游,也可以在大西洋中游,除非我们自认为就喜欢某一个“小鱼缸”。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世间不需要太多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太多的坎坷曲折,让平静的日子在生命里漫漫流逝,让平淡的生活在指尖划过,珍惜每一个日出和日落。其实,你时刻都在幸福之中。

夏天,一个清凉的夜晚,小和尚问师父:“我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慧心常驻不灭?”师父微微一笑,反问道:“你认为如何做可以呢?”小和尚瞪大了眼睛,满眼疑问地摇了摇头。师父站起来对他说:“好吧,你随我来。”于是,小和尚便随师父到了寺院的园子里。师父站在那一动不动,盯着一株待开的昙花,小和尚也跟着默默地注视着。过了一会儿,只听那昙花没用几分钟便将自己的美丽一展无遗。而此时其他的花却几乎看不到绽放美丽的样子。到了第二天清晨,昙花那惊艳的美渐渐地消逝,而其他的花却在太阳的抚慰下,依然默默地展示着自己的美。最后小和尚一下子明白了师父的用意,明白了安守平淡的可贵,而美丽的绽放需要付出太多的代价。

人们之间的爱情亦是如此。有一种爱情像烟花一般迅速燃烧,刹那间放射出的绚丽多彩的光芒,这也能将两颗心迅速融化;而有一种爱情像春天的小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对方的心灵。前者激烈却短暂,后者平淡却长久。其实,生活的常态是平淡中透着幸福,爱情归于平淡后的生活虽然朴实但很温馨、很长久。

平淡承载着真挚

爱得越深,情越质朴。不必波澜壮阔、不必地动山摇。只需每天那一个亲切的眼神和一个表达爱意的微笑。

有一对朝九晚五上班的中年夫妇,每天早上,先生都扛着自行车先下楼,妻子在后面拿着两个包,一手挎个自己的女式包,一手拿着丈夫的公文包。走出楼梯口以后,先生放好了自行车,接过妻子手中的两个包,然后把它们放在车筐里,再仔细地调试一下车铃、刹车,最后再回头让妻子在车后座坐稳了,自己才跨上车用力一蹬,车子载着他们平稳地向前驶去。先生每天都不会忘记回过头关照一下妻子,只见她幸福地坐在车后座上,双手优雅地搂着丈夫的腰,脸上洋溢着快乐与满足。先生的每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都透着对妻子的关爱,而妻子满脸的幸福便是给丈夫最好的报答。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就这么平静地生活着。岁月在他们脸上毫不留情地留下了皱纹,然而他们的心却仿佛还像当年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一样。骑着自行车的男人对妻子的爱虽然谈不上奢侈,但却是最真切、最朴实、最贴心的,它细微而持久,有如三月春雨沥沥地轻洒在妻子的心田,她的心田在春雨的滋润下怎么能老去?

这种不必刻意追求轰轰烈烈的感觉却代表着地老天荒的爱情,生活的点滴之中,就有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默契。细水长流的爱情,像春风拂过,轻轻柔柔,一派和煦,总是那样的让人沉醉入迷。爱不在于瞬间的悸动,而在于共同的感动与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