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23316400000019

第19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不应该因为生活而忙碌不堪,更不应该因为生活而担心忧惧。身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君子更多的担心应该是自己的学识不够深厚、修养不够高,而不是去为了生计而整日担心忧虑。君子每日里思考的事情应该是学问和修养的提高,思考怎样用自己的生平所学去成就自己的千秋大业,做出对人类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成功才是人生真正的成功。而不应该为了生活的方式或者状态去奔波。

自古学大成者,想要走仕途之路的人都不会去忧虑衣食住行,更多的是学有所成,发达后滚滚而来的就是“财源广进”。

晋代的车胤,自幼家境贫寒,没有钱去买油点灯供自己夜晚读书。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只能默背白天的课文。

一个夏夜的晚上,他依旧如往常一样在屋外背书,就在他抬头吟背的时候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于是他突发奇想,没有油点灯,那么多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然后开始抓萤火虫。就这样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萤火虫的光亮足够他看书用的亮度。这样他就不用愁没有灯光看书了。这个办法很管用。

车胤正是凭借着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学有所成,入朝为官。取得仕途之路,人生从此不再贫困潦倒。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他没有在夜里背书,而是每天很早起来。冬天天亮得晚黑得也早,所以他只能早早睡觉。这样让他觉得光阴虚度了。又是一年冬天,一天,雪下得很大,白茫茫一片,看不清楚是白天还是黑夜。半夜时分孙康从睡梦中惊醒,但他看到屋外白亮的光,他以为是天亮了,迅速地起床后才发现那亮光原来是雪映射出来的。

已经起床的孙康倦意顿消,心生一念:“我不是正好可以借着这难得的微光看书吗?”于是他找来书本,来到院子里站定。借着雪映出的光如饥似渴地读书。孙康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他的知识突飞猛进,最后得以入朝为官,告别了困苦的日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这就是成语“囊萤映雪”的来历,后来的人多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而最终取得成功。这也是南怀瑾强调的要不忧愁贫穷,因为一旦学有所成,知识必将会报答辛苦的报酬。

南怀瑾说君子应该眼光放得很高,应该有那种“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宏图之志,而不应该把眼光和精神放在眼前的利益上。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生活而忧愁,这些都不应该是君子的行为,君子应该去想的更多的是天道、是国运、是怎样使人民生活得更好。南怀瑾认为只要是一个人,生活对他而言,只要努力就不会比别人过得差,君子的心思应该放在谋“道”上。

从大处看君子,从小处看小人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的思想是说对一个君子或者人才而言,不能用细小的事情去考验他或者在小事情上与他一般计较,因为不管是君子还是人才虽然经常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上表现得不好或者糊涂,但是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才能、胸怀和品德却足以担当社会的责任,可以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但是对那些普通的平凡人而言,他们虽然看起来气量狭小或者能力不足,不能够担当重任,但是,他们却也不是没有任何可取的优秀之处,他们反而会在一些小事情上经受得住考验。

南怀瑾说仔细研究这两句话,并把它用于人生,那么就会一生都用之不尽。南怀瑾还说世人对于伟大的成功人士,不能用小处的平面来衡量他,等到他有所成就才能看到他的伟大之处。相反,小人是看不到大成就的,而从小的地方却可以看出他的长处。

南怀瑾还说,君子之大,是因为有伟大的学问、深厚的修养、崇高的道德,所以看事情不注意小处而着眼于大处。小人就不同了,小人不能太得志,否则他就会受不了而得意忘形。小人在小的地方就满足了。

南怀瑾又说,把这种从大处看君子,从小处看小人的理论用在人生体会上,就会看到很多的聪明人,他们年纪轻轻的,只要一得志就完了。这个最有名的恐怕要数“江郎才尽”了。南怀瑾还说世间有许多的人,他们是有真的智慧,看大的方面,能够在大节的地方坚守住,就能够成就气候。

荷兰天才画家梵高,9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喜欢绘画的天性,中学毕业后到一家画店去帮助卖画。一天一个富婆来买画,然后不懂装懂地对梵高说:“你看,我挑的画都是很不错的吧?”梵高看了一眼妇人手里的画,只是一些庸俗的画,梵高很看不上眼,就顶了她一句说:“我即使闭上眼睛画也不会比你挑的差。”二人吵起来,店老板训斥梵高并让他走人了。

梵高卖画不成回家了,在叔叔的劝说下,他去阿姆斯特丹大学学神学,后来又到比利时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实习传教。矿区的生活非常困难,而且矿区的生活也是百无聊赖的。一次梵高在矿区闲逛,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是一个年迈的老矿工,只见他迈着沉重的步伐,穿过黑暗的身影,这个情形突然间打动了梵高。于是,梵高从口袋里掏出半截铅笔和一封家信,在家信的背面画下了眼前这个老矿工的身影,老矿工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而富有魔力。至此以后,梵高就深入矿工活动场所,开始了艺术之路。

从1885年到1888年,梵高以惊人的“质”和“量”向艺术的巅峰挺进。梵高在此期间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但是在此期间他的创作量竟高达46幅。这个成果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梵高的画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仅仅只卖出了一幅,而这幅画仅卖了4英镑。梵高死后,他的画却都成了名品,生前所画的画一幅不剩的全部卖出,画的价格累累上升。100年后,梵高的《向日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之后,梵高的《蝴蝶花》在美国的拍卖售价高达5350万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世人能听到的艺术品的最高价。

回想梵高的一生,他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他的油画却价值万贯。恐怕当时的世人根本不会想到梵高会因为自己的绘画而名扬千古。梵高就好比南怀瑾说的那种人,对于伟大的人物,不能以小处看他,等他有成就了才可以看出他的伟大。梵高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成名的时候不为人知,等到有所成的时候便是“一鸣惊人”。

“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简单的小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就如南怀瑾说的,人生往往都是那样,平时时候努力的时候就感觉很可怜,没有人理解。等到功成名就之时,个个都叫好。人,只要看透了人生,不管是学问还是事业,只要肯努力,等到成功之时必定会有人称赞和颂扬。

南怀瑾说不管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或者是为人处世方面,一定要懂得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小节。看人更应该如此,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而是应该用一颗宽大、仁慈的心去看待别人,这样能更好地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一个人要看的是品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君子终究是君子,小人也终究是小人。看到别人做的事情要从大处着眼,看看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人情世故等。这样就有能很好地区分小人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