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28

第28章 错误的操作(5)

三、解决办法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压力过大只能有两种可能,或是崩溃,或是逃避。

作为父母,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界上虽然有许多第一,但这样的人又何其少呢?而且第一往往只有一个,怎么可能就一定是你的孩子呢?

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有长处也有短处,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看待孩子。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舒心融洽的成长环境,制订合理的目标,让孩子心平气和、轻轻松松地享受父母给予的爱,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具体说,父母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不对孩子进行限制、压制和命令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并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要勉为其难

父母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不要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家长应进行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小时候对父母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3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学习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千万别过分要求孩子提前学习下一学期或是下一年级的课程,更不能相信社会上的“快速学习法”、“快速记忆法”、“天才训练营”等培训方法。因为知识的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快速学习”只能是一种梦想,而不是现实的。

另外,父母还应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为孩子制订合理的、可实现的目标,这样孩子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看到自己成长的脚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4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进行合理的培养

父母不要逼孩子上他不喜欢的兴趣班,更不要让孩子做不可能做到的事,而要从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出发,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些父母甚至同时为孩子报了书法、音乐、写作、英语等五六个班,但是孩子却只对其中一个感兴趣,那么其他培训班就对孩子没有吸引力了。

因此,作为家长,要切实摸清孩子的兴趣所在,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制订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父母为孩子制订的学习目标要切实可行,毕竟孩子的肩膀还无力承担父母过高的期望。

有一个教育专家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桃子,你踮踮脚尖或者跳一跳就能得到,那就去跳吧,这是努力,也叫做发奋用功;但是如果你跳起来还是够不到,就别枉费工夫了,因为你无论怎样努力,还是不行。超出能力了,就是勉为其难了。”

错误41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人喜欢被迫去做事或者被迫接受他人的意见,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每个人都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希望别人在提出要求之前征求一下自己的意见。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从不听孩子的意见,总是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听妈妈的,妈妈就走过很多弯路,妈妈不希望你重复妈妈的错误”,“妈妈当时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机会上大学,你要好好努力考个好大学,圆了妈妈的梦”。于是这些家长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一个女孩,长相漂亮、身材苗条,而且特别喜欢舞蹈,也很有天分,老师建议她参加舞蹈班。可她的父母坚决反对,“跳舞又不能当饭吃,还是学个实实在在的本领比较好,最实在的还是考大学。”他们没有经过孩子同意,就在校外给孩子报了英语班、数学班,还不辞辛劳每天接送。女孩对这些班不感兴趣,为逃避上课,经常撒谎,放学不回家,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什么也没学会,这令父母十分伤心,对孩子也感到十分的失望。

很多家长一辈子没有特别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父母无法完成的梦想。于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被迫变成十项全能选手,弹钢琴、学跳舞、踢足球、唱歌、滑冰、参加智力竞赛、出书、当班干部,凡是好的东西样样不缺,表面上孩子看起来像个超人,心里却对父母的强迫充满怨恨。

家长往往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实现。由于大多数家长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成功者,当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时,便出现一个问题,家长只能做到言传,而不能做到身教。在孩子看来,父母只是空头理论家,而不是真正的实干家。家长这种表里不一的窘态,根本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于是家长只能通过强迫的方式要求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孩子可能迫于父母的威严,不敢直说。

很多家长很自大,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还多”,将成人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很多东西都不懂,也不需要懂,家长没有耐心教孩子,只是强行安排。

也有些家长爱子心切,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安排孩子才会幸福。他们担心孩子走弯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自己所安排的捷径到达成功的彼岸。他们不知道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才能感知世界,才能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经验。

一、专家教育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忠心认为:“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但是对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把教育的内涵理解得太狭窄。一提教育就好像是学什么技能技巧,掌握什么本领。其实教育就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正因为家长不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他们才本末倒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学这学那。”

赵忠心还说:“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从根本来讲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质。我们整天讲素质教育,那什么叫素质?我个人理解,素质就是这个人具有发展的后劲,没有发展后劲就是素质低,有发展后劲,素质就高。他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之后,还能够进一步发挥发展自己的才能。素质低的,老师教了10分,他可能发挥8分;素质高的,老师教了8分,他可能发挥12分。我们不要过多地追求技能、技巧,这是对教育的狭窄理解。孩子发展一些特长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强迫,不要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另外,不宜同时发展多方面特长,这样会对孩子造成压力。”

当然,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愿望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述给孩子,而不是强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邹泓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很重,家长要利用假期与孩子共同活动交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有条件的可以外出旅游,也可以周末到郊区让孩子亲近自然,这不仅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热爱生命的情感,增长孩子的知识,也增加了亲子沟通。父母不仅是子女生活的照料者,也是引路人、情感的支撑者。密切的亲子沟通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尚不成熟,是需要帮助、肯定和鼓励的,密切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信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同时,良好的亲子沟通也有助于孩子走向社会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关系、婚姻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与无障碍沟通才能将家长的期待、愿望表述给孩子。”

两千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不渝的法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凡事都要学会多体谅一下孩子,多考虑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心理换位,用孩子的感情、心态、兴趣,去分析研究孩子的行为。不要把家长的意愿强加于他人,尽管家长的愿望可能是好的,但一个人的愿望本身是不够的,再好的愿望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

二、让孩子自由发展

欣欣的母亲很希望欣欣长大了当医生。从欣欣7岁起,妈妈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有计划地塑造女儿,让女儿学书法,培养她耐心细致的习惯;让女儿学绘画,通过素描熟悉人体解剖;让女儿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大学的主课。女儿的课余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一切都是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

欣欣也是一个很听话很努力的孩子,总是认真地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妈妈很高兴,但同时又不断地给女儿“加码”。而欣欣的父亲极力反对,父亲认为女儿拼命学习只是为了母亲“望女成才”的意愿,这样决不可能引起她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对她的要求再这样有增无减,她的“潜在反抗”迟早会爆发出来。

不久,有个朋友来访,看见欣欣在写毛笔字,就称赞起来。而妈妈却说:“唉,她学什么都特别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个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她在全班排第3名,太让我失望了。”

欣欣忍不住大声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名的分数是98分?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跳舞,你却不准我学舞蹈,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傻。”

在客人走后,妈妈向欣欣解释自己对女儿严格要求的目的。

欣欣说:“妈妈,我并不想当医生,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何况医生总是给病人打针吃药,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的理想是当老师。”

听了欣欣的话,母亲感慨万分。从此,这位母亲不再按自己的意愿强迫欣欣学这学那,而是让她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结果欣欣在放松一段时间后,学习更加努力刻苦了,用欣欣自己的话说:“现在是为自己学习,以前是为妈妈学习,不一样。”

现在许多家长也都如这位母亲一样,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让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管孩子的爱好在哪儿,不管孩子的承受能力是多少,强迫孩子画画、写字、弹琴,而且还硬性规定每天必须画几小时的画,写几小时的字或弹几小时的琴。孩子正处于对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年龄,你把他关在屋子里,他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

孩子的才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但同时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着手,而且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的,绝不能由父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决定,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三、解决办法

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现在许多家长也已经明白给孩子强加意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可是家长怎样做才能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呢?这点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明白的,所以,我们提供以下几点,以供家长们参考:

1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

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自己的愿望和兴趣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其实,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强行地施加给孩子。

2不可滥用家长的权威

作为家长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做他所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事。即使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要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用强迫、蛮干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

3家长自己的愿望自己去努力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人中豪杰,那么就从自己做起吧,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就放弃自己的努力。家长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积极努力,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出上进的表率,那么孩子自然会模仿家长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家长一起进步。

4信任孩子自己有良好的愿望

如果父母信任孩子自己有良好的愿望,就应该多给孩子鼓励、支持、爱护,帮助孩子发掘内在的灵性和才智,孩子虽然开始不一定鹤立鸡群,但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定可帮他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5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就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不要强制孩子做他们不想做、不愿做和做不了的事情。家长不要给孩子指定一个方向让他们走,而是应在旁边指点。因为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发展。

现在好多家长给孩子规定一条道路,强制或者包办孩子的发展,这样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有碍于孩子身心发展。所以,家长一定要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健康成长。

错误42不能做一个独立的家长有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家长不独立。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会产生独立的念头,想离开父母的保护,独立做些事情。然而在一些家庭里——尤其是做妈妈的,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需要独立的时候,她却会以孩子还不具备独立能力为借口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这个时候并不是孩子过于依恋父母,而是父母过于依恋孩子。换句话说,不是孩子不够独立,而是家长不能独立。

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尤其明显。由于孩子从小都是跟着父亲或者母亲长大,父亲或者母亲潜意识里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另一半。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会慢慢拉远。孩子成人之后,会希望独立生活。而单亲父亲或者单亲母亲却不希望孩子与自己拉远距离,于是单亲家长就会越来越贪恋孩子,甚至将孩子视作自己的伴侣。这是因为他们对伴侣的良好期望不能满足的时候,就将情感迁移至孩子身上。

而在有些家庭之中,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也会造成孩子的沉重负担。特别是许多母亲,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担心孩子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担心孩子游泳给水呛了等。世上不会有因为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母亲,但是现在真有不少因噎废食的父母,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不许摸电器、不让碰炉灶,已经上中学了也不许单独坐公交车等。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与设置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在家长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