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娇气的女孩
23316800000003

第3章 温室的花朵怕风雨(2)

妈妈这才明白原来张萍是太敏感了,这让妈妈看到张萍的脆弱,她才意识到平时对张萍的保护有些过头,才让女儿受不了一点挫折,妈妈决定改变平时对张萍保护、附和她的态度。妈妈对张萍说:“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在纠正你的错误,勇敢的张萍是不会为这个错误而哭的,她只想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张萍听完妈妈的话,感觉有些诧异,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而是回到屋里琢磨妈妈的话。不过,自从那天起,张萍变得更加积极,而且很少哭了。

有些女孩习惯用脆弱来面对这个世界,所以父母总是给她们过多的保护,其实,女孩并没有那么脆弱,只是父母不习惯放手让她们去坚强。家长多给女孩一些鼓励,相信她们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女孩就会慢慢地变得坚强起来。

女孩的敏感让她们过于关注外界的变化,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别人一个表情都可以让她们联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她们一旦在心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很多女孩就是因为缺乏自信,才在面临困难、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就放弃,父母应该多鼓励女孩直面困难,让女孩试着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

警惕:溺爱易培养出无情的孩子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却未必真的会爱孩子。因为有一种爱是毁灭性的爱,这就是溺爱。溺爱可以说是一个温柔的“陷阱”,有些父母对女儿过分保护,怕女儿受苦受累,把女儿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却不知这正是为女孩的成长挖下了一个深深的“陷阱”。女孩往往会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变得自私、冷漠、刁蛮无礼,当女孩掉进这个“陷阱”时,父母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00很多父母都经常和朋友们诉说孩子的自私和无情,诉说的结尾往往是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无情正是自己溺爱所导致的。

一位妈妈对朋友说:“平常我对女儿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她对我却十分冷淡。我过生日的时候,朋友给我打电话,刚好我有事不在家,是我女儿接的电话,朋友对她说:‘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女儿则冷冷地回答:‘我妈过生日与我何干,又不是我过生日……’听朋友转述这些话时,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女儿过生日,我给她买这买那,她忘记我的生日也就算了,怎么还用那种无所谓的语气伤我的心呢……”

其实,并不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孩子无情的根源正是父母极度的关爱和过分溺爱,父母的万事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让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一个女孩的妈妈是位下岗工人,她的父亲是个货车司机。夫妻俩虽然穷,但却从不穷着孩子。女孩的妈妈知道女孩喜欢吃螃蟹,于是每周都会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螃蟹,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她自己都舍不得动一筷子。有一次,眼看着女儿已经吃完饭了,桌上还剩下半只螃蟹,这位妈妈忍不住想尝一下螃蟹的味道。“你在干吗!”她十几岁的女儿说道,“那是我的,我让你吃了吗!”妈妈的手尴尬地顿在半空中。

还有一次,女儿回家找爸爸要零花钱,爸爸给了她一些钱,说:“咱家没什么富余的钱,我们只能做到让你吃饱穿好,零用钱你就省着点花。”女儿一点也不领情地说:“没钱你干吗要生我呢!”父亲感觉非常尴尬,他接着对女儿说:“你也不用着急花钱呀,我们就你一个女儿,我和你妈这点钱以后都是你的,你是在花自己的钱!”谁知女儿听后,居然又说了一句让父亲震惊的话,她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大声对父亲说:“那我现在告诉你,你花钱的时候要省着点,你们是在花我的钱!”

邓颖超曾说过:“妈妈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却未必懂得真正的爱。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爱护别人和遭受适当挫折、困难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懂得享受,不知道奉献;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根本没有体会别人感受的想法,于是父母“爱”的种子就结出了“遗憾”的果实。

一位妈妈为了女儿,为了丈夫,甘愿放弃自己很好的工作,整日在家中相夫教子。多少年来,她都是风雨无阻地骑车送女儿上学;她还用照顾父女俩以外的时间打零工赚钱,供丈夫自学,结果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了,不但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女儿。女儿跟着父亲,生活自然不错,她还转入了贵族学校。

妈妈想女儿,就特地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女儿,女儿却嫌妈妈穿的不是名牌,给她丢脸了,女儿告诉同学这是她家的“穷亲戚”。后来,女儿居然向妈妈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妈妈做自己的“地下妈妈”,不然就不认她这个妈妈。妈妈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这么多,却培养出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女儿冷酷的回报?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温柔的陷阱,这个陷阱正是父母亲手为孩子挖掘的,掉到陷阱里的孩子被剥夺了独自成长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最基本的爱的能力。那些从来不让孩子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着孩子走下去了,如果抱不动了,只会换来孩子的白眼。

爱多了,就是伤害。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忽略了,这样做的结果不但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和痛苦,也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以至于让其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很可能有“问题父母”,因此,父母们要反思自己溺爱的行为。

父母爱的泛滥,造就任性的女孩

孩子作为家里的“中心”,父母对着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当然是宠爱加倍,而女孩作为“贴心小棉袄”,父母给予她的关爱可能更多一些。女孩本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只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渐渐有了不同的色彩。

父母爱女儿爱得没有原则,会给女儿一个错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我要什么,他们都会答应,不管怎样,我的要求都是可以被满足的。时间长了,女孩就会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满足,一旦达不到,就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发生。

齐琳在睡觉前对妈妈说,她要吃个小鸭子形状的棒棒糖才肯睡,妈妈告诉她家中已经没有了,明天去买。这下齐琳开始不依不饶了,非要吃到棒棒糖才睡觉,妈妈一直告诉她家里真的没有了,并答应她天亮了超市一开门就去给她买,可是齐琳说什么也不答应,她哭得肝肠寸断。

最后,一家人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找24小时营业的超市,齐琳的妈妈甚至给自己的亲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家有没有棒棒糖,值得庆幸的是,一个朋友家中还真有这种棒棒糖,于是,齐琳的妈妈赶紧骑车去朋友家拿了。

所有的父母天性里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关爱和责任感,为孩子付出,不辞辛劳,不图回报。在“爱”面前,太多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他们的指挥,却未曾想到,这种看似爱孩子的行为,因为有着“无条件、无原则”的前提,慢慢地变成了吞噬孩子的陷阱。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一家人都宠着护着,一些父母更是无条件地服从孩子的指挥,想方设法满足宝贝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顾。这种无条件无原则的爱,会造就孩子任性的性格。

孩子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因为父母没有条件、没有原则的爱代替了理智教育所产生的恶果。盲目的爱蒙蔽了父母的双眼,他们把孩子的缺点看成优点,把他们的胡闹当成聪明,父母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父母爱的泛滥,蒙蔽了孩子的心灵。

溺爱虽然看似自我牺牲,其实是懒惰的爱。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孩子的父母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变得好像不可指责。其实,真爱女儿,不必以她的要求为核心,在女儿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她不同方式的爱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被溺爱包围的女孩背后隐藏着几个常见的恶果:

容易伤害他人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女孩会发现,一旦离开了父母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她们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是她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开始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依赖性强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女孩不能接受独立,一定要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她们先是依赖父母,长大后开始依赖配偶或子女,这样的女孩是不会幸福的,因为她们只知道提出要求,让别人关注自己,却对别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自私、任性

溺爱让女孩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她们严重缺乏同情心。她们习惯了愿望马上被满足,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马上就要”成了她们的习惯。

心理健康被破坏

溺爱对女孩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女孩形成固执骄傲、乖张的性格,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女孩的独立意识,压抑了女孩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过度保护女孩,时间长了,女孩感觉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她的意识中,父母会为她做好一切,于是,她的依赖心理就滋长起来了,她们便不再主动去做事情,也不再想去探索世界。

通常骄傲、势利的女孩都成长在溺爱的环境中,她们从小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顺从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不懂得体谅他人,这都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爱衍生出的问题。父母用无条件、无原则的爱为女儿铺好要走的路,使女儿逐渐丧失了自己开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们往往会垂头丧气,无法承受一点小小的挫折。

上面故事中提到的齐琳的父母真的很爱女儿,所以他们才会半夜不辞辛苦地四处忙碌,只为了寻找一根让女儿不再哭闹的棒棒糖。没有原则和条件的爱,只会爱得越多,给孩子的伤害越大。如果爸爸妈妈再任由齐琳这样下去,最终也会不可避免地培养出一个只会伤他们心的孩子。所以,当女孩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做错事情的时候,要诱导她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要随意迁就女儿。

保护过头,让女孩事事依赖

对于让孩子自己做事的问题,许多父母都会说:“让他们做事只会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也有的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做事?”所以现在许多三四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不知道要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父母的包办代替,不仅会培养出没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同时也会让孩子看不清自己,因为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做,也体会不到成功和失败的滋味,他们的人生只有要求和被满足,这样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因为忙于事业,李先生一直到40岁才要孩子,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儿当然备受全家人的宠爱。

李先生的妻子说:“每次出门,我们都怕她磕着碰着,一家人轮流抱着她走路;每次吃饭的时候,怕她难消化,虽然她都两岁多了,可我们还是会把饭菜打成泥糊,再喂她吃……”李先生的理论也是:就这么一个女儿,不宠她宠谁?

然而,夫妻二人不可能都不上班,女儿要上托儿所,问题就来了,因为女儿只能吃流食,而托儿所的其他孩子有的都会自己吃饭了。这让宠爱女儿的李先生夫妇很为难。

独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的本能。如果家长处处包办,可能会泯灭孩子的独立性,甚至影响其生理功能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将来可能很难适应社会。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的确需要靠妈妈来获得氧气和营养;可是孩子一出生,在生理上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自己呼吸、自己吃饭。李先生一家人就是对女儿保护过头了,女儿才没有同龄孩子应该有的能力。

孩子本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们不怕黑,不怕水,不怕摔跤,不怕病痛,如果没有父母在,有些孩子即使摔跤以后也是不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玩。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什么都怕,什么都不会做了呢?其实,这往往是父母的娇惯造成的,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依赖的烙印了。所以女孩过于依赖父母,多数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分不开。

其实,父母的溺爱只会扼杀女孩的创造力,过度的保护会让女孩的能力丧失,进而只能依赖父母。开始的时候,女孩最原始的愿望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她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会用表情和声音传达出她的兴趣,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产生成功欲望的一种动力,而父母过多的干预、过分的保护,慢慢地扼杀了女孩认识世界的积极性,让女孩懒于去实践、去追求,因为一切只要跟父母撒撒娇就可以轻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