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娇气的女孩
23316800000038

第38章 写给父母:错爱比不爱更可怕(4)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碰上更年期的妈妈,作家刘墉做了一个形象的描述:一个是准备登上人生舞台大显身手,一个是准备退到舞台后面休息,于是一上一下在小小的舞台入口狭路相逢产生了冲突。家长怎么能够知道孩子到了叛逆期?简单地说,就是你怎么看他都不顺眼,他也怎么看你都不顺眼,那就是时候到了。

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冲突,是孩子要求思想独立和家长不理解这种独立,也可以说是家庭人际关系得不到协调的冲突。无论青春期的孩子成长得多么快,他们毕竟是孩子,这时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家长作为成年人,理应更多地解决这种冲突。

如果孩子拒绝和家长交流,甚至表现出敌对情绪,说明在前面的时间里,家长一直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多半在各种生活和教育细节中对孩子有太多的强迫,引起了孩子内心强烈的逆反。

所以,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听话”时,家长要变得“听话”:好好倾听孩子,用心去理解孩子,真心地尊重孩子,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这样,孩子自然就不逆反了。不要试图找到改变孩子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家长要加强自我学习,加强自我反思,改变自己。

另外,在教育中有一个很有效的技巧,即当父母在一些事情上不知如何处理,踌躇不决时,请返回自己的当年,体会一下自己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心理和感受,然后父母多半就会知道应该如何做了。

把女孩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中国母亲写下了这样一段动情的文字:

以前总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这次美国之行的亲眼所见,让我不得不发出一些感慨。

美国人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是很正常的,而且年龄也比较接近,当然这是我所看到的,至于那些丁克家庭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列。在我和朋友同游去海滩度假的旅途中,经常看到一对夫妻带着几个孩子,孩子们显得很独立,稍大一点的自己背着小行李袋,自己走路,自己吃东西,只有尚不会走路的婴儿才会在父母的怀抱中。

在旧金山的海滩上,我曾遇到一对夫妻带着三个孩子去玩,停车以后,两个大人拿了自己的东西就兀自坐下来晒太阳,孩子跟在后面,每个人都抱了一个箱子,里面大概是自己收拾的东西,因为人小,东西一次拿不了,他们来来回回地跑着,最小的一个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这种情形在中国大概是不可能见到的吧?

再看看我们这一行人,五个大人带着一个8岁的孩子,她跑的时候怕她摔倒,她闹的时候怕她情绪不好,她不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跟着着急,她想玩娱乐项目的时候大人替她排队,她脱下来的外套总不在自己手上……惭愧啊!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我感觉美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国的父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付出得多,要求得多,对个性方面压制得也多。

自己为人母之后,才发现身边有这么多操劳的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学特长,能为孩子做的几乎都想到、都做到,孩子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和国外的孩子竞争呢?

行程的后一半开始,女儿做事增加了很多独立的成分,大概她也觉得在那样的环境下受到众多人的照顾很没有面子。而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无论如何,对孩子,要勇敢地放手才行。

要想做到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就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对向来把孩子作为自己私有财产和附庸品的中国家长来说更为重要。家庭教育里,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不把孩子当回事,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如果一直把孩子当做娃娃养,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肯定是弱者。家长总希望自己人生的所有经验,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挫折,都能够作为间接经验让孩子学习和借鉴,但是家长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经受过任何痛苦、挫折,她的挫折承受力就强不起来。如果家长因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屏蔽所有的痛苦挫折,实际上会害了孩子。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最近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样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从小就被父母过度溺爱,但他实在受不了父母把他当“宝贝”的做法,对这种溺爱非常反感,后来发展到蛮横地拒绝父母的一切关爱。但父母并没有考虑儿子的真实想法,而是一如既往地提供给他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为摆脱父母的溺爱,小男孩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瞒着父母积攒零花钱,并决意在18岁后离家独立生活。

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养育了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应该受到尊重,也只有受到尊重后,他才可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一旦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要想做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父母要有耐心才行。当家长安慰孩子的哭闹之前,应该耐心地了解,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当家长决定训斥或满足孩子之前,应该耐心地想想这么做到底好不好,分析一下利弊。耐心是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最重要的条件。孙云晓教授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母亲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因为谈恋爱而心神不定的时候,非常替孩子着急,于是在儿子出门后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般。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中夹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的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追悔莫及,感慨自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应该不尊重孩子。

由此可见,只要父母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正地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去爱他们,就能更好地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家长也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可爱。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做,才算是把孩子当成了独立个体呢?

爱得适度,敢于放手

有个女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不让人放心,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处处看着她。她要是出去,回来必须汇报干了什么,我怕她出去瞎混。”这样的做法是极为不妥的,处处盯着孩子,甚至把孩子当做犯人一样监视起来,孩子会觉得受到了父母的歧视,孩子由此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会通过各种方式爆发出来。

而正确的做法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原则。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即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因此,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获得鼓励后,就会感到自信。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

尊重女孩的自主选择

其实,女孩虽然小,但是同样有自己的想法。到女孩满14周岁的时候,她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选择能力。所以,不要总是把女孩当成小孩来看待,不要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女孩,不去考虑女孩在独立做出决定时的想法和热情。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不管你怎么选择,我都支持你。”

引导女孩合理安排生活

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女孩在自主安排生活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女孩对衣服的质量、式样或钱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之前,不要让她一个人去买衣服;在她对学校的基本课程和职业的要求缺乏深刻认识之前,也不要完全随她的意愿选择要上的学校。在这些事情上可征求女孩的意见,允许她有发言权,但又不能完全听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她们的选择加以适当的限制。例如,带女孩出去买东西,家长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她看,然后要求她根据质量和价格做出最后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