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娇气的女孩
23316800000009

第9章 让女孩吃苦,消除“富”面影响(3)

让女儿自己“挣”钱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教孩子学会吃苦,学会生存是个老话题。据说,中国南方某位身价过亿的民企老总为了让女儿学会吃苦、受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故意让女儿切断和家庭的所有联系,在外面打工谋生,让她体会自己挣钱的辛苦,在生活的砥砺中健康成长。 俗话说:“花盆难养万年松”。一个人在小时候经受困难磨砺,大多能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懂得幸福生活的可贵。从人的一生来看,一个人从小就学会吃苦,经历磨炼和摔打,对以后的人生大有裨益,古往今来,类似的例子很多。而且,古来素有家贫出孝子之说,让孩子吃些苦受些累,反而能坚定其奋发图强的信心,让其为父母分忧解愁,体贴孝顺父母。同时,从种种现实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吃苦在前,才会健康成长,才会经受人生的大风大浪,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最终有所作为。

让孩子吃苦,能让孩子自己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如果现在让孩子吃苦少,一切事情都由自己代劳,那么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很少,未来将有很大的苦在等着他,因为他们在应该学习生存本领的时候,父母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不让孩子学习。父母无法终生跟随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孩子做事情只会让孩子没有生存的能力。所以父母完全可以为孩子学会生存本领创造吃苦的条件,在孩子学到生存本领后,他们也将学会独立生活。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衣食无忧,往往不用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对于找父母要零用钱,在孩子的眼中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不少孩子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只懂得一味地挥霍从父母手中拿来的钱,这对孩子而言并不是件好事。

沃尔顿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曾经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的首位。沃尔玛连锁集团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不仅拥有聚集巨富的智慧,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具有独到之处,其中最奇妙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

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沃尔顿就让自己的4个孩子为自己“打工”。平时,沃尔顿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跪着擦商店的地板,帮忙修补仓库,装卸简单的货物等。沃尔顿会按照他们的劳动量,根据普通工人的工资标准付给他们报酬。这个报酬既是孩子的工资,也是他们的“零花钱”。显然,沃尔顿给孩子的“零花钱”已经超出了零花钱的概念,因为那是孩子的劳动所得。事实上,沃尔顿给孩子的“零花钱”就是工资,同时这个做法告诉了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要花钱,自己挣。

父母让孩子做事,孩子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更能增强孩子孝敬父母的情感。孩子本身也需要在生活中锻炼,只是他们真正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感到现实生活的珍贵,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拼搏才能得到,而不是坐在那里靠父母的双手送来的。父母应该为孩子实现理想创造条件。“帮助或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是我们带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能规范和引导他们如何过自己的生活。”

美国家庭教育不仅会告诉孩子“要花钱,自己挣”的观念,还能真正地让孩子去做。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从来都不缺乏口号,然而鲜见实践,很多父母都没有勇气让孩子真正地去做,尤其是面对娇柔的女孩,更是难上加难。

实际上,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并不艰难,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帮助家长锻炼孩子的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发现挣钱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能够给孩子相应的报酬,那么他们会更加乐意。

有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就能进入“工作”的角色。

8岁的杨璠家境很好,可父母给她的零用钱并不多。父母对她很严格,常常告诉她赚钱要靠自己付出劳动。尽管杨璠总是尽力地去干一些家务活,但是收获的零花钱始终很少。有一天,杨璠就对妈妈说:“我的零用钱实在太少了,怎么才能更多一些?”妈妈笑着说:“我们家里有一些废饮料瓶,你可以存起来卖啊。”杨璠不由得眼前一亮。从此以后,杨璠常常会利用空闲时间去收集废弃的饮料瓶,并学会了计算差价,有时她甚至会去邻居家上门收购。

很多父母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家里并不缺少这点钱,没必要让孩子干这种“没面子”的工作。其实,让孩子挣钱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让孩子掌握生存的法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父母应该培育孩子赚钱的想法,为孩子的一生播下“财富”的种子。

当然,女孩的这种思想是要靠父母引导才能得到树立的。有一个女孩特别喜欢花钱,随时随地都会向父母开口要钱。有一天,父亲有些不耐烦了,就对女儿说:“想要钱,自己挣。”女儿听了爸爸的话,委屈地说:“可是,我不会呀……”结果,女孩如愿地得到了钱。

女孩不愿靠自己的劳动得到钱,并不全是她的过错,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她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为了让女孩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女孩吃些苦的。

教育女孩,父母要摒除功利思想

袁莉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是某校高三的学生,现在因为压力太大,不能继续学习。袁莉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望女成凤心切,在袁莉小的时候,就对女儿的要求非常高,从小学到初中,夫妇二人都一直严格监督袁莉,并一直耳提面命地告诉袁莉:“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像我们一样这么辛苦地工作,买个房子还要贷款……”那时的袁莉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几乎一点儿自由都没有。后来,袁莉没有让父母失望,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重点高中。可是到高中以后,父母又给她定了新的“任务”——考上北大。袁莉几次和父母提出自己感觉压力太大,可是父母一点都不理解,还冷言相对。直到袁莉开始不吃不喝,不能学习,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孩子的爱中附加太多的功利成分,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这种有条件的爱使孩子对父母有了失望和恐惧的感情,男孩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会变得逆反,女孩则多会出现心理失衡。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落后一步就可能意味着失败,所以现在大部分父母都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尤其是现在的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假如失败就是100%的输掉,这更造就了许多父母的功利心,于是他们愿意给孩子最优越的生活,但前提是逼着孩子去读书或做不喜欢的事情。父母也会传达给孩子这样的思想,只有好好学习,他们长大后才会不再贫穷。除此之外,父母还常常以周围的负面教材“教育”孩子。

不少父母都把“穷”当成是一种耻辱,在“钱”面前,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父母一样,有着深深的自卑,他们的精神已经非常贫穷,可他们又把这种意识灌输给了自己的女儿,对女儿耳提面命: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过上富贵的生活,不然就只能像他们夫妻这样过寒酸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女孩可能会因自卑而放弃学习,也可能会深受父母的感染,也觉得贫穷非常可耻。假如女孩真的把这种错误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头脑之中,那么,将来的她们会以挣钱为最终目的,从而失去许多本该有的乐趣。而且,在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女孩也很可能会一直羡慕有钱人,觉得贫穷的自己没有什么长处,这样她很可能慢慢变得堕落。没有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自己的贫穷感到恐惧和耻辱,并把这种自卑感传达给孩子,这种心境和这样的教育环境,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女孩呢?

有这样一篇报道:不少打工者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不经意地传达给孩子内心的自卑感。一位外来打工的父亲说:“女儿以前和我交流没问题,可是上了中学,反而不愿和我说话了,而且整个人变得沉默起来了……”“我女儿学了一年日语,至今连成句的话都不会说,真是太笨了,我都感觉指望不上她了……”一位母亲这样说。

事实上,许多孩子的问题可能在父母身上。经专家分析,引起这两个女孩改变的原因其实在于父母。第一位父亲的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即使说话含糊不清,他也常常夸女儿,但孩子一上小学,他的态度就变了,变得横加指责,因为他想让女儿学习好,想让女儿在以后找份白领的工作,不想让女儿像自己一样没文化、没前途。然而父亲的严厉却让孩子以为爸爸不再爱自己了,她学会“自我怀疑”,在这种自我暗示下,孩子的沟通能力大大下降了。

第二位母亲的错误也是雷同的,让女儿学小语种为的是将来的高薪,这本身也许没错,但是这位母亲经常会不经意地传递一种自卑感:“假如你不好好学习,就会像妈妈一样要给别人打工。别的同学和你不一样,他们是本地人,背景比我们好,所以你要努力超过他们。”事实上,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暗示:我们家不如别人家,我不如别人。连父母都不能肯定自己,孩子又怎么会自信呢?这时,母亲把过高的期待加在女儿身上,除了增加她的压力外,起不到其他作用。

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在女儿面前炫耀自己的“官位”、“钱财”。当然,家长更不能为了不让她在同学面前丢脸,就对她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家长应该教育女儿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引导她学会满足和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千万不要对女儿说:“爸爸妈妈就指着你长大后努力挣钱了。”家长这样说或许是为了激励她:只要努力上进,未来生活就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这种话在不知不觉中也向她灌输了“富有等于快乐,赚钱才最重要”的错误价值观念。

要打造出高贵的淑女,父母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父母的虚荣直接影响到女儿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父母的价值取向对女孩的影响非常大,假如父母贪图虚荣,从小教育女儿要嫁入豪门,那么女孩爱财就理所当然了。如今的父母不应该只是女孩经济需求的供应者,而应是女儿一个模仿的标杆。父母除了要教导女儿如何建立观念与想法之外,更要运用经验教导女儿在金钱观上破除传统唯利是图的目的,这样才能教育出一个有礼有节的淑女,而非拜金或自卑的女孩。

女孩的好气质不是用钱堆出来的

北京某报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在学生放暑假的时候,一些培训机构都打出各种广告,其中甚至有高尔夫培训机构招收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培训费用一般都要几千元,面对这样的高额收费培训,父母们居然趋之若鹜。之所以如此热衷让孩子学打高尔夫,父母们的观点倒是十分一致: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让他们懂规矩礼仪。

“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让他们懂规矩礼仪”。这话说明了父母们的一番苦心。可是,让孩子懂规矩礼仪,非得让他们参加一些昂贵的培训吗?难道好的礼仪和气质是用钱堆出来的?

1988年,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从哪个试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呢?”这位学者回答道:“应该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在那儿您学到了什么呢?”“东西要放整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朋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基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礼仪,这些规矩礼仪影响了他的一生,同时也对他获得诺贝尔奖有一定的帮助。这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一定是贵族出身,或经历过高尔夫球的培训,即使有出身贵族者,他们也未因此而津津乐道。也许,父母们的话是为了告诉孩子:我们离贵族生活已经不远了。父母试图通过高尔夫球等项目来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与其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贵族气质,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这种做法同时把孩子的价值引偏了,“贵族式”的生活给孩子的并不一定是气质,反而可能是毒害他们心灵的毒药。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描述了一段畸形而“伟大”的父爱,让我们不得不引以为戒。故事的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寒微,年轻的时候以贩卖面粉为业,后来因为成为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非常疼爱自己的两个女儿,他把女儿当做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他把女儿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陪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也成了伯爵夫人。然而女儿们却挥金如土,像吸血鬼一样榨取父亲的钱财,当高老头一贫如洗的时候,这两个女儿便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他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最后,这两个女儿连父亲的葬礼也没有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