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23317300000022

第22章 帮助男孩学会独立(3)

“我心里很难过,”小浩难受地低下头,说,“后来我找了校长,把名额给别人,校长让我再好好想想。”

父亲静静地看着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拍了拍儿子的肩,说:“你觉得对,就去做。”

一个月之后,小浩转学了,去了另一个城市的中学就读。在那里,没有人知道小浩的来历和背景,而他还是那么优秀。

他给父亲写信:“……爸爸,从小到大,您一直都尊重我的选择,我很高兴。您在市政府上班,来家里送礼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您总是拒之门外。您知道吗,我是那么钦佩您。这些年,我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我的背景,现在,我要让他们知道,没有老鹰的小鹰也会飞翔……”

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一些事,可以使他变得更加成熟、懂事,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事事包办只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坏习惯;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就能体验到尝试的喜悦和独立的快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几乎从不对孩子说“你来决定这件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很难管教的男孩。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让男孩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会变坏”。于是,他们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结果却剥夺了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真的让孩子“变坏”了。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事实上,男孩最容易被这些话所打动:

“你来决定这件事。”

“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就去做。”

“这件事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

“这是你的选择。”

……

请你认真地倾听男孩的心声吧,他需要长大,需要独立,只有那样,他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孩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享受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当家长告诉男孩“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在这种充满乐趣的独立行为中,男孩就慢慢懂得独立的价值。

让孩子独自经历风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磨炼,才能真正成熟,一个人如果没有独自经历风雨的磨炼,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可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常常忽略了这方面。由于对孩子过分的保护,使他失去了自立的机会。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都是不利的。

在生物界,有一种昆虫叫天蛾。这种天蛾的茧非常奇特,一头是细管,一头是个球形囊,颇像试验室里的细颈瓶。

有一个孩子对天蛾很感兴趣,有一次,他观察天蛾出茧,发现天蛾正努力地从球形囊里爬过那条细管。可是,那只天蛾挣扎了一个早晨,也没有爬出细管。

孩子觉得它实在太累了,便动了恻隐之心,他决定助天蛾一臂之力。于是,他便用小剪刀将细管壁的茧丝剪薄了一些。

有了孩子的帮忙,天蛾很顺利地爬出了茧外。孩子对自己的杰作非常得意。

然而,他没有开心多久。因为他发现,这只天蛾似乎和其他天蛾不太一样——身体显得异常臃肿,两支羸弱的翅膀抽搐着——它始终都无法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只见它挣扎了一会儿,便死去了。

看到这个情景,孩子很难过。他把自己的伤心告诉了一位生物教师,生物教师听了孩子的讲述,感叹道:“孩子,你那样做不是帮它,而是害它啊。”

原来,天蛾在茧中的挣扎,使体内的一些能量流到翅膀的脉络中去了,因此翅膀才变得坚强有力,从而奠基了它得以生存的基础。

此时,孩子才醒悟过来,正是自己愚蠢的“怜悯”,害死了那只原本可以翩翩飞舞的天蛾。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由地想起生活中的一些家长,他们也怀着同那个孩子一样的“怜悯”之心,他们让孩子很轻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孩子轻易地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帮助孩子躲避了“挣扎”,结果却使得孩子失去了健壮的体魄和坚忍不拔的性格,让孩子成了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

也许很多父母没有想到,其实,所有降临到孩子头上的挫折、困难、委屈、痛苦,就如同阻挡天蛾爬出茧外的羁绊。孩子若能够经历这些羁绊,他就能变得硬朗起来,享受自由飞舞的快乐。

有个体质瘦弱的孩子,受到了一个坏小子的欺负。他带着一脸的伤痕去见爸爸。爸爸是个体格健壮并且精通武术的硬汉。当爸爸看到儿子的样子后心如刀绞,当即拍案而起,便想为儿子讨回公道。可是,当这位爸爸走到门口的时候,却停住了脚步。他回头看了看紧跟其后的儿子,半天没有说话。

忽然,他抓住了孩子的肩头,问:“你能忍耐吗?”

“不知道。”孩子摇摇头。

“忍耐,他还会再欺负你;不忍耐,你又打不过他。可是,孩子,今后你还会遇到这样的事,那时爸爸老了,你又怎么办呢?”

孩子低下了头,好一会儿,他抬起头,说:“爸爸,我会自己应付的!”

“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试一试呢?如果你实在需要爸爸的时候再告诉我。”

当天晚上,孩子彻夜未眠。第二天,当那个坏小子带着一伙人正玩到兴头上的时候,那个孩子大步地走到他的面前。坏小子很诧异,说:“你想怎么样?”

孩子双目紧盯着那个坏小子的眼睛,用一种异常平静的口气说:“我要问你个问题。”

“什么问题?”

孩子一字一句地问:“你能为自己的尊严付出生命吗?”

坏小子听了这句话,惊呆了。

孩子冷静地说:“我知道你不能。但是,我能!要是你再碰我的话,我发誓绝不会放过你,你必须付出代价。”

坏小子眼睛一下子红了,他一步步地逼向那个孩子,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然而,孩子一步也没有退。

放学了,孩子出现在家门口,他对爸爸说:“那个坏小子说要和我做朋友,我同意了。”

有些艰难,要孩子自己去经历;有些问题,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即使结果是最次的,也比家长去解决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学到东西,学会独立。

培养孩子,就要让他独自去经历风雨。若是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不但没有任何收获,还会产生依赖感。记住,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的左右,孩子的人生始终需要他自己去经历。

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

孩子一出生,便对世界上的一切充满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跃跃欲试;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怀有恐惧感,往往望而却步,不敢尝试。当孩子敢于尝试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时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能锻炼他的独立性。

小明远6岁的时候,很调皮。有一天,他跟着爸爸妈妈到郊外旅游,看见厚厚的白雪,突然就一下子扑到雪地上,父母想要拉住他已经来不及了。

“好冷啊!冻死我了。”小明远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

妈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趴在地上?”

“看着雪白白的、厚厚的,就好像白棉被一样,所以就想上去躺躺。”小明远一脸天真地说道。

妈妈顿时笑了:“你这小傻瓜,现在吃亏了吧。”

“不,”小明远指着在雪地上印出的自己的轮廓,得意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是我的影子伙伴。”

妈妈一看儿子一脸认真的模样,便笑着说:“嗯,小精灵,真有你的。”

男孩天性好动,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渴望探索,喜欢冒险。然而,许多父母却不希望孩子“乱来”,更不愿意让他冒险,因为他们怕孩子发生危险,弄脏衣服,破坏东西。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把衣服弄脏了,只要给他换一件就是了,何必阻止他去尝试、探索呢?当小明远尝试到雪地的冰冷时,他就知道不能躺在雪地上,而他能够在雪地上印出一个影子伙伴,这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每个男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一些问题,他总想自己去找答案。事实上,有些问题,即便你告诉孩子答案,他也未必理解。而当他自己动手去尝试之后,他才会懂得其中的奥妙。

尝试,不仅能让孩子了解事物,还能锻炼其自主能力。对于孩子,父母应该引导和鼓励他去尝试,只要能够保证孩子的安全,让男孩冒冒险,尝试一下未尝不可。

暑假期间,商场里的自行车大减价,爸爸便给儿子孜明买了一辆。自行车刚搬回家,孜明开心得不得了,急着要去学骑车。然而,爸爸怕他年龄太小,掌握不好自行车,就表示天气太热,不让他学。

孜明听了爸爸的话,表面上答应了,但等到父母午休的时候,他便偷偷地推出自行车,在烈日下开始练习。

他也怕摔倒太痛,就选择了在修剪后的草坪上练习骑车。就这样,在不停的练习下,孜明终于能够有模有样地骑车前进了。

正当孜明高兴之时,忽然迎面撞向一棵小树,他想要拐弯,可是又没学会,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幸好行驶速度很缓慢,聪明的孜明顺势把自行车一扔,自己跳下了车。尽管差点摔倒,但他却没有害怕,反而说:“刺激,再来一次!”

又练了一会儿,由于实在太热了,孜明只好上楼了。刚刚进门,就看到父母坐在客厅里,孜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时,爸爸笑着对他说:“怎么样,有两下子啊,没摔着吧?刚才我们瞧你的自行车特技表演,你差点把我们吓出病来。好了,快去洗澡吧!”

孜明听了爸爸的话,有些惊讶,说:“爸爸,你不怪我吗?”

“怪你?为什么要怪你?爸爸小时候也这样,别人越不想让我做的事情,我越想去做,还不喜欢别人的帮助。你现在就是小时候的我,如果我强迫你,不让你学自行车,恐怕你今天就会吃不香、睡不着吧。”爸爸笑着说。

正如孜明的爸爸所说的那样,男孩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只要他们心中有了想法,就总想去实现。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家长不应该阻止。对此,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你的控制范围内,大胆让男孩去尝试。

给点时间,让他自己来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父母有这样的行为:当男孩起床后,叠自己的被子,由于动作很慢,家长看到了,便抢过来帮他叠;当男孩刚开始学说话,由于说得比较慢,妈妈等不及,便成为孩子的代言人。于是,男孩慢慢地就不会叠被子,不愿意说话了。就因为孩子行动比较慢,父母就剥夺他锻炼的机会,这是十分不明智的。孩子要独立,要成长,要锻炼能力,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做事。

有个人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无意中看见朋友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

于是,他便主动过去,想帮孩子一下,却被朋友阻止了。他很疑惑,朋友解释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

果然,那个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了。

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慢慢来,即使他做得很慢,或者要犯很多错误。假如不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轻易地帮孩子去解决问题,不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帮助孩子独立,不是嘴巴上的一句空话,而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实践才行。如果你想要孩子尽快独立起来,那就给点时间,让他自己来。

有个男孩上四年级了。一次,老师给了他一个任务,出一份数学小报。回到家,他就找到了妈妈,说:“妈妈,老师布置了作业,我不会,怎么办?”

“什么作业你还不会?”

“老师让我出一份数学小报。”

妈妈学过美术,听说出小报,便说:“这个容易,我帮你做。”

“太好了。”男孩开心地说。

妈妈让男孩坐在旁边,然后边做小报,边给孩子讲做小报的知识:报头要醒目,字和画的搭配要合理、美观,设计要新颖别致……

不一会儿,一张小报就做好了,效果非常好。

第二天,男孩放学回家,非常开心,他告诉妈妈:“我的小报被当做示范贴到了展示栏上。”

妈妈听了没有太在意,只是跟孩子一起高兴。

可是,又有一次,老师又布置了同样的作业——出一张数学小报。这次,男孩又把白纸往妈妈面前一放:“妈妈,你再帮我办一张。”

妈妈心里咯噔一下,她看着孩子的眼睛,里面分明写满了依赖。她决定这次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于是,她对孩子说:“上一次,妈妈给你讲的小报知识还记得吗?”

小男孩点了点头,说:“记得。”

“那就行了,自己去办吧!”

小男孩摇了摇头,央求道:“我不会做,你又不是不知道。妈妈你就帮帮我吧。”

妈妈坚决地说:“方法你都知道了,自己试试吧,没有谁是生来就会的。”

男孩没有办法,只好撅着嘴自己尝试。一段时间过后,草稿出来了,弄了好一阵子,他突然泄气地说:“都说了不会,你看,这样还怎么当示范?”

这时,妈妈看着他,严肃地说:“上次示范的是妈妈的作品,不是你的。老师让你办小报,不只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而是希望你能学会自己做。想展示自己的东西,就要自己不断努力去做好。”

男孩听了,默然不语,然后继续做小报。妈妈看了看男孩的作品,对他说:“妈妈给你提提建议,你看,把报头装饰得醒目一点,字的大小再搭配一下,就很成功了。内容呢,可以写写你最近学习数学的收获等。”

听了妈妈的建议,男孩点点头。经过几次改动之后,男孩完成了真正属于他的第一份数学小报。虽然这份小报没有被展示,但妈妈还是特别表扬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