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23317400000030

第30章 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爱(2)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给孩子以充分的爱,但是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地迁就孩子,这爱就成了溺爱,而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缺少远大理想、缺少是非观念、缺少良好的习惯、缺少挫折教育等,而更严重的是让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直接影响孩子的将来。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否则只会害了孩子。

正确地爱孩子,爱才长久

作者:佚名

一对搞化学研究的夫妇只有一个儿子,自孩子出世起他们就一直喂他蒸馏水,结果不到6岁,孩子由于缺乏免疫能力而夭折了。

可悲啊!这对夫妇具有科学家的头脑,但他们却没有正确抚养孩子的普通常识;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极深极深,但正是他们,一手造成了孩子的悲剧。

可怜啊!那个不满6岁的有可能成为祖国栋梁的孩子还没来得及成长,便死在父母深深的爱中。

俗语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爱而不教,爱而无度,娇惯失当,结出的却往往是苦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有其合理的成分。

有人曾把这一代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话虽然有点儿过分,但也反映了几分真情。现在国家实行优生政策,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对孩子大有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要月亮不敢摘星星之意,他们对孩子的一切都进行包办,不让孩子学穿衣,不让孩子学自己洗衣服,不让孩子独立上学……总之,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办到的事,他们也要包办。真可谓“万千宠爱于一身”啊!

据一家报纸披露,当今青少年犯罪的种种原因中,有一种就是家庭的过分宠爱。由此可见,正确地爱孩子﹑教育孩子也是对社会的负责。愿天下多一些明白的家长!

总结许多材料,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凡是被家长宠爱的孩子,往往缺少应付困难、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一碰到挫折,便立刻败下阵来,从此自卑沉沦者不乏其列,不是还有一位在外地上学,因不能适应环境而休学在家的学生吗?这诸多的类似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棵就要上架的瓜苗,人若把瓜秧移到架子旁,然后任其自然生长,它就会沿着架子茁壮地成长起来,但若担心它爬不上去,每天都要扶它一把,那么它不但爬不上去,甚至还有可能枯萎。我们的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席自由的天地,有意识地让孩子在生活中自我磨砺,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河南晚报》上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在澳大利亚某校园里,一对青年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在散步,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泥沟,几位中国留学生正欲上前扶起,青年夫妇却制止了他们:“让他自己来。”果然,小孩歪歪斜斜地爬了上来。这对青年夫妇是多么明智的父母啊!

请千万记住: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矛盾的家庭教育

作者:佚名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矛盾的家庭与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在今天应引起每个家庭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易把孩子培养成多重人格。孩子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的确,怎样面对这些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1。“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在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甚至破口谩骂……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这种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孩子确实感到为难,他们无所适从。他们往往学家长的样子,一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上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1=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2。“穷教”与“富教”的矛盾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首先富裕了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是独生子女的剧增,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现今的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家里水果、点心、高级饮料、高档食品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以满足子女的生活需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生活节俭,不要光顾着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甚至每天可以不重样,什么服装新潮,就给买什么,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又常常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家贫出孝子,纨袴出富家”的千年古训,成了许多人街头巷尾闲谈的至理名言,而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则往往又是另一番表现。

很难想象,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何等的生活质量观。我们并不是吝啬鬼,也并不反对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须适可而止。在生活上对子女要求的满足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现在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俭朴’和‘珍惜’的含义。”

从小的范围看,我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宽体胖的“胖墩儿”,却无法让他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从大的范围讲,这样培养出来的社会极端利己主义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乐”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种情境。

3。“溺爱”与“叛逆”的矛盾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长期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许多问题,诸如厌学、逃学、吸烟以及团伙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乃至近期屡屡发生的骇人听闻的青少年自杀、杀人等事件,均与家庭中的不良亲子关系有关。少年时期,国外有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不仅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对亲子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测试家庭亲子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父母人数分别达70%和80%,过分溺爱的父母人数分别达到40%和60%。

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极端,对父母操起了罪恶的屠刀。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更是孩子健康人格成长的土壤。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在亲子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中,父亲的作用更大。据研究表明,父亲在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传统家庭分工格局、观念和错误的管教方式以及现代社会的角色分工,导致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这对子女的成长极其不利,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4。“放纵”与“专横”的矛盾

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许多人是非模糊,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径产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

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

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在今天许多家长的头脑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还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很多人都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霆。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孩子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就更不得了了,一顿痛骂自然少不了,拳脚相加也会接踵而至。

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残留着“孩子是私有财产”的封建宗教法制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5。“重智”与“轻德”的矛盾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只看重成绩,却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或者不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

6。“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切实感到人才的重要。家长渴望孩子成才,却对成就什么样的才及怎样成才,缺少科学的把握。于是人们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主观的愿望,为子女制订了“宏伟”的发展计划,有的认为音乐时髦,就强迫孩子练习钢琴,参加五花八门的音乐培训班,有的认为美术市场看好,就为孩子购买画板和颜料;有的认为跳舞对孩子有用,就陪孩子练功,有人认为理科前途好,就逼着孩子去学理科……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事实却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了孩子的志趣,这种“发展”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许多孩子为了家长的决定,有的放弃了心爱的体育而埋头于书山题海,被迫“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很爱好文学,却被家长逼进了理科的海洋。他们都含泪告别了自己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过错。因此,国家总督学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孩子为了观察蚯蚓而挨家长一巴掌,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

矛盾的家教绝非仅仅上述几种,还有许多。问题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们许多人还未真正认识到这种矛盾家教的严重后果。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视。从小的方面讲,矛盾的家教会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从大的方面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严重的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它,认真地思考它,从而寻找出解决它的办法。当然,这绝对不是家庭教育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不过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还是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

对溺爱说“不”

作者:佚名

北京青年报2009年2月3日C4版刊登了一篇董刚写的文章《让溺爱在成长面前拐个弯》。

文中有这样一段:作者参加一个访谈节目,一位母亲说“儿子的衣服一直都是我来洗,这段时间儿子忽然动手洗自己的衣服,我问儿子怎么了,儿子说:‘亲爱的妈妈,你不希望看到你的儿子是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吧!’一句话就剥夺了我给儿子洗衣服的权利。”“那天儿子有些感冒,晚自习后还有很多作业,看着儿子一边咳嗽一边做作业,我很心痛,于是我对儿子说,作业不要做了,如果老师问起来,就说是妈妈同意的。但是儿子却没有表示出赞同,他说:‘妈妈,你不会同意我不用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吧!’说真的,我没想到儿子会拒绝我,从小到大,我们就是儿子的保护伞,可是保护伞也有被推开的那一天。”是啊,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主持人电话联系了这位母亲的儿子,儿子很意外,但是他平静地告诉主持人和妈妈,他能强烈地感到接受父母给他的溺爱也许并没有坏处,但是适当地拒绝,以一种既不让父母感到失落,自己也不至于加重负担的方式回绝,自己的感觉会更好,他希望自己始终能有这种轻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