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23317500000029

第29章 批评启发篇(1)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批评。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批评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批评了。现代教育主张,批评要尽量地做到客观,就事论事,而且,父母在批评的时候不能用消极的带有伤害性的语言和行为。如果父母能把批评放在一种激励的表达当中,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且更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

常常能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天天上班,我真的很累,烦死了。”“我每天都要照顾你的生活起居,都快成你的奴隶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看妈妈每天东奔西跑,忙着挣钱,这不都是为了你吗?”父母也是不自觉说出来的,可就是这些经常持在父母嘴边的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语言暴力。

教育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使成人疲于奔命,而工作以外,家庭也得由自己来照顾的。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于是“很累”、“好烦”、“郁闷”等词语就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而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影响很不好。专家们解释说,由于孩子还小,没有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只能从父母的日常话语中感受到那些最直接的信息。父母不停地发牢骚,给孩子的直接印象就是这个世界是充满烦闷、劳累的,这会让孩子对社会产生恐惧感,从而拒绝进入,形成自闭心理。当听到父母一方抱怨家庭其他成员的时候,孩子会认为家庭也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地方,他们感觉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是互相排斥和对立的,这样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还可能形成自私和冷漠的性格。

一位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邻居小勇的妈妈急匆匆地来我家里,说:“您是老师,请帮帮我的儿子吧!”我让她坐下慢慢说。原来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可小勇却依然玩心很重,天天放学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父母的苦口婆心他全然不理。这位母亲在暗地里不知流过几次泪了,可儿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

来找我的这天晚上,放学回家的小勇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玩起游戏来,妈妈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对他说:“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把你送人好了,像你这样不听话的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我真是不想见到你!”她话音刚落,小勇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你不想见就不用见了。”这下子可急坏了这位母亲。

听她说完我就问她,以前有像今天这样骂过孩子吗?这位母亲坦言说,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她经常会骂几句,但她肯定地说自己没有对孩子使用过暴力。听到这里,我明白了,这位母亲并没有意识到她使用的是语言暴力。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语言暴力好像并没有直接地伤害到孩子,但它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绝对不比体罚轻,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语言暴力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那么,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怎样避免语言暴力呢?

(1)养成微笑的好习惯。对着镜子学微笑,然后对周围的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微笑。这样锻炼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养成微笑的习惯。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不会动辄对孩子恶语相向。

(2)要学会把工作和家庭分开。下班回到家,在迈进家门的那一刻,一定要记住把所有在外面遇到的压力和不愉快都抛在门外,想一想孩子可爱、天真的脸,用家的温暖冲淡不快。

(3)要让孩子看到你态度好的一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有了矛盾,请注意一定不要让孩子看到你暴跳如雷的那一面;家事要先协商好,夫妻间就算要吵闹也要等到孩子不在场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多讲一讲家里每位成员对孩子的爱。比如奶奶给孩子买了新鞋,妈妈就要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对你多好,这双鞋多漂亮啊。”然后让孩子去感谢奶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懂得爱与感恩。

(4)父母要调整心态。孩子有失误的时候,不要抱怨他给你带来的麻烦。如果父母能多从感恩的角度出发,谢谢孩子给你带来的欢乐,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从而也能营造一个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不把坏情绪

转移到孩子身上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踢猫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恶劣情绪反应很容易波及他人,弗洛伊德对此现象还给出了一个专业的命名,叫“移情”。

“踢猫效应”是这样来的:

一位经理因为闯了红灯而遭到警察罚款和扣驾照的处罚,他心里很不痛快。当他到了办公室,销售经理告诉他说头一天那笔眼看到手的生意谈黄了。这位经理马上大怒,冲着销售经理大发雷霆,说他白拿了这么长时间的高薪了。销售经理被经理突如其来的怒火和指责弄得满心的不快,只好怏怏地回到了办公室。

就在这时候,秘书进来告诉他下午的会议安排。销售经理打断秘书的话,先问她昨天要打印好的几封信有没有完成。秘书顿了顿说:“还没有,可是……”“没有什么可是,你虽然在这里工作3年了,但并不意味着你没有被解雇的可能。”

秘书不满地回到了办公桌前,她心里想,3年来自己没日没夜地加班工作,现在倒成了奴隶一样,这次不就是没有办法在同一时间内做两件事而耽搁了一下吗,就拿解雇相威胁了,她越想越气恼。

下班以后,这位秘书回到家里,看到儿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脸脏兮兮的,裤子还弄破了一个洞,她不由地怒火中烧,冲着儿子怒吼:“都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叫你放学以后别到处乱疯,你就是不听,看看你的样子,你以为我容易吗?”儿子听了她的话,不痛快地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想的是,怎么搞的,妈妈也不听我解释一下。这时,他的小猫跑了过来,儿子不由得气性一起,一脚就踢了过去并对猫怒喝着:“滚开,你这死猫……”

其实,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父母白天工作又忙又累,而且不能把不满发泄到上司和领导身上,有时候就会让孩子当了自己坏情绪的承受者。父母以为这样的事情不算什么,但面对还不成熟的孩子,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这种坏情绪转移到孩子的身上,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最可靠的依赖,父母的情绪无时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当父母的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的时候,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感,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身边人们的信任。所以,父母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当别人的坏情绪转移到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办?是把怒气继续撒给别人,还是自我消化?在潜意识当中,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第一种方式。不过,现在人们已经都能注意到把压力和坏情绪用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发泄掉,而不会把这些不好的东西带回家,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心理专家说,父母如果没有适当抵挡坏情绪的免疫能力,很可能会成为“踢猫效应”中情绪污染的传递者,从而给自己的家庭成员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据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人都难抵情绪的污染。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不能轻易避免“踢猫效应”。不过,心理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尝试一下。首先是找朋友倾诉和探讨类似的问题要怎样处理,不管怎样处理,原则都以不伤害自己家庭成员的情绪为主;再者,父母要注意多做自我心理调节,对消极的事物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方面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选择做一些运动,有的人选择去唱歌等。总之,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同时,也可以适当地教孩子怎样去排遣不良情绪。还有就是要多与心态积极的人接触,这样可以让自己更乐观地去面对一些挫折和打击。当家庭成员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

引导孩子接受批评

如果一个孩子学会接受批评,那么批评跟表扬一样对他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成为鼓励他前进的动力。可是,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天天哄着孩子,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只要看到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会不断地表扬他,而当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却很少去批评他。不错,孩子跟大人一样,往往会喜欢听到表扬,而不愿意接受批评,尽管如此,孩子做错了还是需要家长的指正的。那么,父母就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去接受批评。

法国的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有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会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毫无益处的。而当这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们会无法面对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促成事业的成功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

德国著名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说过,对于儿子的善行,他会加以表扬。尽管如此,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们: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也不要表扬得过了头。原因是,如果父母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了;还有一方面,就是不能让孩子感到自满。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父母如果总是在炫耀孩子哪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而孩子的自满情绪一旦太高,想要纠正就难了。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呢?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或者当他成功地克服了困难时,父母一定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但是,这里就要注意不能表扬得过了头,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表扬与支持是来之不易的。比如威特先生对孩子就是这样的:小威特做了一件好事,威特先生只是说“啊,不错”等话;而当孩子做了更大的好事时,他会把表扬再深一层,说“好,做得好,上帝一定也会感到高兴”;当小威特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威特先生才会抱着他,并且去亲吻他的脸,但这不是很常有的。而且,威特还注意到在表扬之后,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听到一些“反面”的批评,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之处,并且语气一定要温和,分析的话也一定要中肯,做到以理服人。威特先生这种把批评蕴藏于表扬中的做法,能帮助孩子意识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常见的,从而可以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其次,父母在批评的时候,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自己本来就已处于悔恨之中,此时父母的批评要先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总把眼睛盯在缺点上的。批评孩子时,父母也要注意只谈眼前的事,不能去翻孩子的旧账,不能总是记着孩子那些不好的事情,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好像无法翻身一样。因为父母这样做,很容易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从内心里就不会接受这种批评了。

最后,在批评的时候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如果父母的批评不是很符合事实,或者孩子犯错是有原因的,父母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给他解释的权利,但目的绝对不是要他推卸应负的责任,而是要他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如果父母强硬地要求孩子去改正错误,而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会从心里不服气,他会假意地答应你,表面上看接受了你的批评,但在心里感到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这对他接受父母的批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我们要着重说明的是,父母在批评过后还要表达出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在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者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了错事为理由而改变行程。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如果能注意以上这些方面,那么,孩子就会容易接受了。当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父母的批评也会跟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孩子有“多动症”怎么办

父母应该对“多动症”这个说法都不陌生,多动症有两个突出表现:活动过多和注意力分散。有多动症的孩子从小就比较难带。这样的孩子从出生以后就显得很活泼,不太安宁,手脚乱动,甚至在吃奶的时候也不会安静,所以,小时候喂养也比较困难。也有的孩子总是哭,且难以入睡,睡着以后又容易醒,早晨醒的时间又特别早。还有的孩子则是睡得比较熟,难以唤醒,但醒来就要立即起床动来动去。再大一些的孩子,走路的时候也是慌慌张张的,很容易跌倒。

一般常见的多动症的表现有这样几种,比如孩子总是翻弄他可能得到的一些东西,或者不是拆坏玩具,就是打翻了碗和盆等,这样的孩子常常在父母一不留神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停留在某一事物上的时间也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声响等刺激所分散,而且这种注意力的分散也是不自觉的。这些孩子哪怕是在做游戏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所以常常会半途而废;他们往往会不经思考就行动,情绪比较冲动且没有耐心,可能会突然感到不顺心就大哭,又会在几分钟后像没事人一样又说又笑。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区别孩子是患了多动症还是仅仅好动一些?专家给出了几点区别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