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喂养必读:新手妈妈常犯的300个错误
23317800000014

第14章 辅食添加错误(3)

牛奶和鸡蛋就属于不能同时食用的食物。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它是半乳糖和葡萄糖的二聚体,其中半乳糖正是牛奶的营养价值之所在。而鸡蛋含有很多蛋白质,它们进入体内会分解为氨基酸,而氨基酸的吸收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此时血液中可以利用的葡萄糖却比较少,半乳糖就立刻会被氧化供能。这样,鸡蛋里面的某种蛋白质会和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半乳糖发生反应,二者的营养价值都会下降,甚至对宝宝会造成危害,所以二者是不宜同食的。

有些新妈妈会用豆浆来冲鸡蛋,认为二者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同时吃对身体有益处。但是从科学饮食的角度看,二者是不宜同食的,因为生豆浆中含有一种抑制物——胰蛋白酶,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阻碍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而鸡蛋里的蛋清含有黏性蛋白,可以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相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分解,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有些家长认为蛋黄和蛋清婴儿都可以食用,其实,婴儿不宜吃蛋清。因为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肠壁很薄且通透性很高,而蛋清中的蛋白主要是白蛋白,这种物质分子小,可以直接透过肠壁进入婴儿的血液中;又因这种异体蛋白为抗原性,可使婴儿体内产生抗体,如果以后再接触这种异体蛋白时,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过敏反应,如湿疹、荨麻疹、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所以,家长最好给婴儿喂蛋黄,禁食蛋清。

鱼松作为一种调味品,营养丰富,口味又好,宝宝也很喜欢吃,所以很多父母便认为可以给宝宝多食用。其实不然,鱼松中尽管富含蛋白质、钙、磷等营养成分,偶尔食用对人体有益,但如果经常食用则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表明,鱼松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可以从饮用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氟化物,如果宝宝每天再吃10~20克鱼松的话,就会从鱼松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这样宝宝每天摄入氟化物的量可能会达到20毫克左右。然而,人体每天摄入的氟的安全值只能是3~4。5毫克,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氟化物就会在体内蓄积,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氟中毒,严重影响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发育。另外,多吃鱼松还会导致宝宝摄入钠盐过多,影响肾脏的发育。

因此,妈妈可以把鱼松作为一种调味品给宝宝吃一些,但不要把它作为一种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宝宝食用,尤其是饮用水中含氟量较高的地区和受工业氟污染的地区的父母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很多父母认为,鱼肉含丰富的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也很容易消化吸收,于是就大量给宝宝食用,甚至让宝宝多吃鱼肉少吃饭。

由于受工业发展而导致水污染,鱼肉中多少都带有重金属及水银,就算是深海里的鱼也不能幸免。如果过多地吃鱼,将会使宝宝体内积聚过多的重金属及水银,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所以,妈妈要给宝宝制订健康的饮食计划,以保证宝宝所需营养的均衡。

有些宝宝过了周岁还不会走路,于是妈妈便根据传统经验,用蒸萝卜泥加上鱼汤为宝宝补充钙质。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小的宝宝,如只有四五个月大的宝宝是不宜食用鱼汤的,且宝宝吃的鱼汤不是熬得越稠越好,过早食用稠的鱼汤可能会导致宝宝拉肚子,因为四五个月大宝宝的胃肠道的消化酶尚未分泌或分泌的量很少,种类也很有限,因而吸收不了鱼汤里的营养。

建议妈妈先给宝宝添加一些米汤、菜汤,逐渐加量,循序渐进,等到宝宝八九个月身体中的消化酶开始大量分泌之后再开始给他喝鱼汤,且鱼汤要清淡,量也要少些。

鱼汤制法:先将鱼在锅里用油煎一下然后加水煮,快熟的时候放点盐。注意煮鱼的水应是热水,这样煮出来的汤味道鲜美,宝宝会喜欢喝。如果鱼汤腥的话,加点姜末就能去除鱼腥味。

有的宝宝特别喜欢吃鱼片,所以妈妈就经常为宝宝买一些鱼片让他们随意吃。因为妈妈认为鱼片的营养价值丰富,还含有极高的钙质,多食用鱼片一定会对宝宝的幼齿有好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常吃鱼片的宝宝的牙齿就会显得无光泽,颜色也有些发黄,即使为宝宝清洗牙齿也不能使宝宝的牙齿恢复到最佳状态。

鱼片虽然富含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是鱼片中的氟含量却偏高,而且大大地超过人体的生理需求量。所以一旦婴幼儿摄入鱼片过量,就很可能导致氟摄入过量,时间一久将会严重地影响婴幼儿的牙齿发育,致使婴幼儿的牙齿粗糙偏黄,牙面出现斑点、条纹,甚至会出现氟斑牙。

如果婴儿每天从食物中摄入氟的含量超过4~6毫克,就很可能导致氟过量,所以,切忌长久且大量地给宝宝吃鱼片。添加鱼片的最佳时间应该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者偶尔作为零食给他们吃一点,鱼片的数量一定要适当加以控制。

因工业污染给海洋环境带来危害,有些父母就不让宝宝食用深海鱼类,其实适当食用深海鱼肉对宝宝不无益处。

深海鱼类受到的污染相对比较少,且富含脂肪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效,其中深海三文鱼体内的欧咪伽-脂肪酸含量是带鱼的3倍、鲤鱼的5倍、草鱼的20倍。经研究发现,经常食用深海鱼肉的人都比较快乐,因为海鱼中的欧咪伽-脂肪酸有利于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另外,深海鱼类所含蛋白质丰富,适当食用深海鱼有健脑的功效,可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

一般的沿海地区由于海产品比较丰富,鱼肉制品也因此比较多,例如鱼干和肉干,有些家长也很喜欢给宝宝吃这些东西,认为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多吃有利于宝宝长身体。其实偶尔少量给宝宝食用鱼干、鱼肉是可以的,但如果经常大量给吃鱼干或经过加工的海产品,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鱼干类食品大多含有致癌物质。如鱼干、鱿鱼丝等在加工的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和亚硝酸盐相结合会产生强致癌物质。

其次,多吃鱼干类的食品可导致宝宝体内废物的增加,对宝宝健康不利。因为鱼干和肉干中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只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有好处。因为如果人体内的蛋白质太多,超过了人体吸收利用的能力,多余的蛋白质就会在体内形成氨、尿素等一系列废物,它们只能增加肝脏的负担。而且人体消化吸收不完的过量蛋白质由于长期在体内堆积,会促使宝宝肠道腐败菌的生长,从而在肠道中形成粪臭素,甚至是致癌物质。

另外,夏天如果经常给宝宝吃这些含蛋白质和盐分较多的食品,会增加体内的产热量,造成宝宝口渴,严重的会使宝宝脱水。所以在夏季,妈妈应该让宝宝少吃这些东西,即使适量地吃过之后也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同时要注意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以保证营养的均衡。

鱼骨细而多,稍不留神便会卡住喉咙。鱼骨头鲠住宝宝的喉咙时,家长采用的一般处理方法是让宝宝吞咽一口饭,在吞咽过程中往往可把刺入咽部的鱼骨头一起带下去,但有时反而会将鱼刺折断,断截则留在咽部黏膜内引起发炎,故此法不可取。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让医生用镊子取出。有时医生检查宝宝咽部后没有发现鱼骨头,主要是因为鱼骨刺入的部位较深,医生不易发现;或咽下鱼骨头时伴有轻度出血,从而造成咽部暂时的不适感或异物感。

宝宝在9个月大时需要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肝泥、大虾末等合理的辅食,这些食物有益于宝宝的健康发育,但是在给宝宝添加肉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添加的顺序要由少到多,一次最好只添加一种,在宝宝完全适应后再变换花样或加量,以免造成宝宝胃部不适、消化功能紊乱。

自己制作的肉泥因剁得比较粗糙,不利于宝宝消化吸收,建议家长最好到市场上去买那种宝宝专用的瓶装肉泥、肝泥,这种肉末是经过特殊加工的,较细碎,容易被宝宝消化吸收。

在宝宝有了咀嚼能力后,可以慢慢从瓶装肉末过渡到家庭手工剁制的肉末,这样也有利于宝宝牙齿的发育。

有些妈妈认为,婴儿的血管很稚嫩,容易被“油水”伤着,为了防止宝宝将来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妈妈就决定不让宝宝进食任何脂类食物,认为这样也可以防止宝宝过度肥胖。然而,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其实,宝宝的辅食中应添加一些脂类食物,因为脂类是宝宝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主要三大营养素之一。宝宝若是缺乏脂类营养,就会影响脑部和组织器官的发育,甚至使宝宝患皮肤湿疹、皮肤干燥脱屑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而且还会使宝宝的皮肤反复出现感染。

肉类的营养价值高,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中脂类的含量也位居所有食物的榜首。但是在宝宝最初食用肉类时,最好家长将其弄成泥状,并且煮得熟一些以利于宝宝消化和吸收。

众所周知,肉类的营养价值对于宝宝的健康发育来说极为重要,其中瘦肉里大多含有的是蛋白质,而肥肉主要是以脂肪组织为主。肥肉的肉质越是肥美,就说明它所含的脂肪越多,食用后可供给人体的热量就会随之增多。有些家长因为肥肉肉质鲜美,利于宝宝咀嚼和吞咽,所以经常给宝宝吃肥肉。虽然肥肉能提供一部分宝宝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脂肪,提供宝宝身体发育所需要的热量,但是家长不宜给宝宝吃过多的肥肉,因为长期过量食用肥肉反而会对宝宝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宝宝摄入脂肪过多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剩,从而使血液里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上升,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实验研究表明,从宝宝的幼儿期开始,胆固醇就已经开始在血管壁上沉积。所以家长一定要控制宝宝摄入脂肪的量,特别是肥肉,最好不要给宝宝多吃。

宝宝吃肥肉太多,随着大量脂肪进入体内,会使体内热能过剩,导致过多的热量以甘油三脂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导致宝宝患肥胖症。所以家长一定要平衡好宝宝的饮食,科学把握宝宝对肥肉的摄入量。

肥肉中的动物脂肪含量高达90%,其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加上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善,消化率低,会导致肥肉在胃里停留的时间过长,宝宝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会影响宝宝的正常进食量。

高脂肪的饮食还会影响宝宝对钙质的吸收,所以不能让宝宝多吃肥肉。

有的妈妈认为宝宝吃零食是一个坏习惯,而且零食还会抢占宝宝胃部的空间,影响宝宝的身体摄取其他营养物质,因此从来不让宝宝吃零食。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宝宝天性好动,除了睡觉之外整天都会手脚不停地活动着,所以会消耗大量热能。为了保证宝宝对能量的需求,在正餐之外还应为宝宝适当添加一些零食,以便满足宝宝新陈代谢的需求。研究表明,宝宝恰当地食用零食会使摄入的营养更均衡,同时也是宝宝摄取多种营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以吃零食并不是一个坏习惯,关键是要把握好尺度。首先,零食要适当地吃,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而不是在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吃;其次,要灵活地把握零食量,不宜多吃,否则就会影响正餐的摄取量;另外,要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不损害宝宝牙齿的小食品,如新鲜的水果、坚果、牛奶以及一些纯果汁、奶制品等,切忌给宝宝添加太甜、太油腻、带有刺激性的食物。

吃零食是所有宝宝的爱好,但是零食吃多了势必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危害。

以下3条原则是家长们给宝宝吃零食时应该遵循的:

(1) 宝宝的零食要以新鲜、天然的食品为主,同时不能影响他的正常饮食。选择零食要尽量以宝宝的营养需求为主要标准,多摄取新鲜的牛奶、果汁或者蛋类食品,同时吃零食的时间要距离宝宝正常的饮食时间长一点,大约2个小时。在宝宝睡觉前不要给宝宝吃零食,早晨醒来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喝一小杯牛奶。

(2) 不要随意给宝宝多吃。宝宝没有吃饱的意识,每次碰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一定会多吃,所以妈妈要控制宝宝的零食量,并且尽量不要让宝宝多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否则容易引起宝宝患肥胖症,并容易对宝宝的心、脑、肺等器官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影响宝宝的记忆力。

(3) 在给宝宝吃零食的时候,要注意零食的安全性。不要让豆类或者坚果类的小食品呛到宝宝,同时也不要让宝宝吃街边的食品,因为街边的食品不卫生,加上宝宝的肠胃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吃这些食品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腹泻等肠胃疾病。

果冻因色泽鲜艳、口感滑润、风味独特、品类繁多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说,果冻更易成为他们离不开的零食。但宝宝长时间大量食用果冻,对他们的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是有害的。

果冻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宝宝如果每天过多食用会出现饱腹感,导致宝宝的食欲下降,致使饮食无规律,时间一长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对宝宝的健康不利。

果冻的生产原料主要是卡拉胶、甘露胶、白糖以及钙、钠、钾盐等,虽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但不全面也不均衡。宝宝长时间大量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果冻产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添加了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婴幼儿长时间大量食用果冻会对身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