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23318000000024

第24章 自卑之下无俊才(2)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多帮助孩子做分析,多开导孩子,切忌打击孩子。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心声:“我平时学习不错,可一到考试就紧张、不自信。”其实,这些孩子并不差,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帮助孩子做分析,且有效地开导他们,那么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自卑、胆怯。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先改变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身上肯定存有需要家长指正的缺点或不足,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以及语气指正。

孩子最讨厌家长使用辱骂、批评、否定的语气指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对其使用了不恰当的管教方式,孩子就会与家长对着干,或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相反,如果家长在孩子的不足中找出闪光点,就会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小豪是个非常贪玩的孩子,一玩起电脑游戏就废寝忘食,妈妈叫他吃饭,他就说不饿;让他睡觉,他说自己不困;但是,父母一让他看书学习,他就无精打采的,还总说自己“注意力差”。爸爸对他说:“儿子,你玩游戏能够废寝忘食,这说明你注意力非常好,关键是你对学习没有产生兴趣,如果你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你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不信你试试。”

听爸爸这么说,小豪决定试一试,结果小豪真的发现自己能集中精力学习了。

贪玩原本是很多孩子共有的一个缺点,但经过爸爸的劝说,反而让小豪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

孩子的个性在重建信心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教育孩子。比如,对那些开朗的孩子,家长说话做事可以粗放一些;对于那些敏感的孩子,家长说话做事则要细腻一些;此外,对那种敏感、心胸狭窄的孩子,家长在讲究方法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个性。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即使孩子努力了,也不能立即改变现实,如外貌欠佳、家境贫寒等。此时,家长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变好,但是,“上帝关上了这扇门,总会打开那扇窗户”。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从“补强法则”开始

“补强法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来的。他这样解释其中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那么,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同样,当孩子受到他人的认可时,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会不断地重复这种令人满意的行为举止,直到成功的摆脱自卑心理,成为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根据这种理论原则,孩子需要在心理上不断地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以便获取前进道路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让孩子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重新树立起自尊与自信,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肯定无疑显得更重要。下面就给家长提供几个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方法一:家长适当降低标准,鼓励孩子大胆去做

其实,有些孩子一开始并不自卑,或是自卑心理并不严重,之所以后来会变得自卑甚至越来越自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家长的要求过高,事事都要求孩子做得周全细致,稍有不如意便会对孩子进行严厉地批评、指责。长时间如此,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对自己做出否定:我的脑袋不聪明;这个事情我很可能会做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

解决之道:要让这类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首先要帮助他们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获得一定的满足和动力。家长千万不要奢求孩子面面俱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应该先鼓励孩子大胆去做,在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家长要细心地观察,哪怕是发现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家长都要当面给予表扬,从而慢慢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做该做的事情,并要努力把它完成好,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最高的肯定。

方法二:变更表扬的主语

家长在夸奖孩子时,往往会这样说:“你今天用彩笔画出了这么漂亮的画,我真为你感到自豪!”

其实这种表扬方式的力度并不大,且不能够充分有力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

解决之道: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变更表扬的主语,学会将“我”改成“你”,把家长对孩子的赞扬改变成孩子对自己的赞扬。例如:“你今天用画笔画了这么漂亮的画,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吧!”虽然这是一种简单的变化,但是能让孩子充分地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就会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敢于大胆地去实践自己心中的想法及理想。

方法三:鼓励孩子正确对待批评

作为家长,往往很清楚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存有极强的自卑感时,家长就要在他的身边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让他听到更多表扬的声音。但是,当孩子离开家长的身边,走进幼儿园或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小伙伴、同学就不一定会了解他的想法,更不可能总是鼓励他。

刘群是个开朗乐观的孩子,但两年前的他却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在人群前出现,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低着头看书,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对他的一次评价引起的。刘群有先天性口吃,所以他的表达不是很流畅,但并不影响日常交流。但是,在刘群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发现他讲故事不如其他同学流利,所以就说:“你需要加强口语锻炼,否则就与其他同学相差更远了。”从此之后,刘群就不愿意开口说话,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而且同学也经常笑话他说话慢。

孩子在离开父母以后,老师或伙伴们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会“实话实说”,甚至有些调皮的同学还会故意拿孩子的缺点批评他。这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惧怕这些批评,更不能选择逃避,因为逃避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解决之道:当孩子因为做错事情或因某些缺点而受到批评的时候,家长不妨直接告诉孩子,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就是去面对它,从中找出错误的所在,并及时改正。明智的家长会告诉孩子,错误和失败是前进的阶梯,因为改正错误之后,你才会取得新的进步,而且在以后的道路上,每当再遇上同样的困难时,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了。

让孩子正确看待批评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看清自己,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认识,之后更有助于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方法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其实往往是很偏激、不正确、不稳定的,很可能刚刚才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由于受到外界某件事情的刺激,顷刻间自信就又会瓦解。针对这种情况,孩子很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且持久的自我肯定。

解决之道: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一本精致的日记本取名为“功劳簿”,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这个特殊的本子上记下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即使孩子取得的成绩不是很好,进步也不是很多,但也要让孩子全部记录下来。告诉他,你付出的努力已经很多了,所以只有你有资格记下自己小小的“功劳”;还可以采用激励法,给孩子准备一些特别但实用的小礼物,如画册、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是做了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情时,他就有资格获得礼物;第三种办法就是教孩子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不断地对自己做出赞扬或是肯定,特别是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更要鼓励他对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害怕困难的孩子,来吧,让我再试一次。”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自我肯定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家长千万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使用自我肯定,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使用自我肯定是需要把握一个度的,也就是说在使用自我肯定的时候,要学会分清时间、场合以及具体的事件,针对具体情况的不同,需要使用不一样的处事原则、标准和尺度。

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即使有再好的良药,但如果服用的剂量过多、过猛的话,就会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要防止孩子过多地使用自我肯定。假如孩子没有分清其中的界限,那么,就很可能变成一个没有自知之明、不分是非、甚至唯我独尊的小霸王。这样的话,自我肯定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结果也会适得其反了。

不要忽视孩子的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而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

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妒忌、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拒绝交朋友、自暴自弃、回避竞争、焦虑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发挥。

田艳是一个上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卷曲。性格内向、腼腆的她,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很小,而且脸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之外,她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坐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只会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遇到节假日,父母想带她一起出去玩或是到朋友家做客,她都不去,她甚至连外婆家也很少去。

这个故事中所提到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可能都有所体现,究其原因往往是自卑的“产物”。但是,孩子的这种现象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即使有的父母看到了也会觉得这是孩子的性格使然,而不加以重视。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纠正,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过,自卑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能力很强,对孩子期望过高

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能力特别强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追求十全十美,而孩子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于是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指责,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变得自卑。

2。家庭不完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孩子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他就会感到很自卑。

3。父母的教育方式粗暴、专横

如果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进而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4。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

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如果父母遇事总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这种处世态度,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因此,父母的这种错误倾向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倾向,一旦发现,必须尽早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就要对孩子的要求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该用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

(2)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爱默生也认为:“在我们的心灵和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孩子感到信心不足时,家长应该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当很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识面窄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