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有出息女孩的101个细节
23318800000038

第38章 提高女孩的竞争力(2)

易先生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他从不强迫女儿去学习她不愿意学的东西,也不跟风地让女儿学习高难度的东西。他总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商量的口吻与女儿对话,渐渐地就和女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当女儿上高三后,易先生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一心想给女儿找最好的学校,希望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一直很尊重女儿的意愿。女儿请易先生为自己设计前途时,易先生只是说:“虽然我是博导,但是你自己要学会自己做出选择。”

女儿说:“您就给点儿指导,提点儿意见吧!”

易先生非常肯定地说:“好,我的意见还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兴趣原则,你要挑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不要盲目跟风,如果专业好,但不适合自己,将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优势原则,你挑选的专业最好是能体现出你最大的优势;创造原则,你挑选的专业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要能够体现出你的创造性,而不应是简单的、机械地重复劳动;利益原则,你所挑选的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是有较好的经济效应。‘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你就按照以上所说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再结合你自己可能考得的分数,找一个最切合的点就行了。”

过了几天,女儿经过了仔细分析和认真选择之后,将自己想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梦想告诉了爸爸,并跟易先生说:“劳烦您老人家没事的时候帮助我进行实地考察,我再做进一步的具体决定。”

易先生非常爽朗地答道:“遵命!”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自作主张地让女孩学这学那,如果父母的选择同女孩的意愿和能力相违背,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

对于教育,顺其自然加因势利导才是最好的。因此教育女孩,要遵循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否则就很可能事与愿违。

最好的未必最合适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的孙云晓,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他也曾经面临女儿的升学择校问题。

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女儿强烈表示不愿意去重点中学,女儿说那样是活受罪。

不久女儿就提出要报考非重点的月坛中学。而月坛中学是一所全北京招生的日语特色学校,可以提前招生和录取。

女儿的决定立即遭到了妻子的极力反对。妻子也是学日语出身,一直与日本人打交道,这让她感觉学日语门路太窄,如果女儿学日语,将来的发展空间可能要受到限制。妻子的主张是女儿要非重点不上,而且要学习英语。妻子的担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学习任何一种小语言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于是,女儿选择什么类型的中学,在那段时间内成了全家生活的重中之重。

孙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搜集有关材料,将这些信息告诉女儿,让女儿自己来选择,无论女儿做出什么选择,做家长的都充分尊重她的选择;第二,尽量发挥女儿的优势,先求生存而后求发展。女儿选择学日语,固然发展的空间可能会相对窄一些,但是可以同她母亲一起用日语对话,而月坛中学这方面的对外交流活动很多,相对来说,学日语要容易很多,进步快,机会也很多,女儿的生存能力也就会更强一些。

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女儿很轻松地考入了月坛中学,女儿免去了升中学前的大考之苦,也免去了更为沉重的升高中的考试压力。

事实上,女儿的选择解放了她自己。在这所别具特色的日语学校里学习,女儿不会有像在重点中学里那种学习起来特别吃力的感觉,很快女儿就找到了在这里学习的乐趣。在月坛中学的6年生活,对女儿来说是轻松而愉快的,她的成绩也一直很优秀。

在孙先生看来,更重要的是女儿免受了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折磨,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一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这些对女儿来说是最重要的。

好学校固然是好,但是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而家长能够做的就是尊重女儿的选择,不要给她制造太大的压力。而且孙先生始终认为,考试和学历固然很重要,但是比考试和学历更重要的是人格,而能够使女儿获得真正幸福的最终还是健康的人格。

在女孩面临择校之难时,最难的往往是家长。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给女孩选择学校呢?

(1)大众舆论不可全信,自己要实地调查。在调查中,仔细询问三类人:一是毕业生,当毕业生再回头看自己的母校时,就可能会从客观的角度去评判;二是在校生,身在学校,其意见参考性可能更强一些;三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将各个方面的人的意见综合对比,才能真正地去了解一个学校。

(2)不适合女孩的,一定要放弃。女孩的性情,做父母的最清楚,所以选择学校时一定要考虑到女孩的实际情况。

(3)陪女儿一起度过适应期。做出选择之后,让女孩适应学校是最关键的。

女孩更要会竞争

2001年4月,朱成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朱成在哈佛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还当选了哈佛大学研究生总院学生总会的主席,由此,朱成成了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学生总会主席。而获得这一切的荣誉光环只缘于朱成经常受到妈妈的教育:“孩子,你只追赶你的前一名。”

小时候的朱成身体非常瘦弱,每次上体育课跑步时,她都是落在最后的,这让好胜心极强的朱成感到十分难堪。

但妈妈成佩华女士常常这样安慰女儿:“没关系,你的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女儿你一定要记住,下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上前一名。”

小朱成拼命地点头,她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再次跑步时,她奋力地去追赶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就这样,朱成的体育成绩渐渐地有所上升,倒数第二、倒数第三……当这个学期还没结束时,再上体育课的时候,小朱成已经能够跑到队伍的中间位置了。

后来,妈妈就将“只追前一名”的理念渐渐地贯彻到朱成的学习之中。

第一次考试时,朱成只处于班级里的中等水平,她非常着急,妈妈却说:“没关系,在下次考试时,只要你追上在你前面的那一名就可以了,如果在每次考试中你都能够超过一个同学,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妈妈的安慰给了小朱成非常大的信心,她学习起来也就不会急躁了。

由于朱成父母的工作经常调动,她也经常跟着换不同的学校。刚开始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但过不了多久,她总是能超过其他同学,名列前茅。

“只追前一名”,这句看似稀松平常的话却促成了朱成日后的大成就。而且也正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却成了朱成一直坚持的做事理念。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女孩的竞争意识必不可少。但如果不恰当的竞争意识会挫伤女孩的自信心,产生心理阴影。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呢?

1.遇败不馁

女孩的学习和生活总会有不顺利的时候,此时,如果父母对女儿予以否定,只能给予她更大的压力和挫败感。因此,家长要鼓励女儿不气馁,再接再厉。

2.取得荣誉,给予鼓励

在学校,老师给予女孩成绩的小小鼓励,家长也应该给予重视,必要的时候,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以兴奋的心情来分享她们的胜利,而不要对女孩在学校获得的奖励不屑一顾,否则只会挫伤她们的上进心。

3.寻找对手,立志赶超

培养女孩正确的竞争意识,不要以争夺第一的概念给予女孩太大的压力,适当的压力或许会让女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第一”的压力或许只会让女孩从心底打退堂鼓。

4.游戏竞赛,随机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女孩的竞争意识要比临阵磨枪有效得多,家长不妨通过游戏培养女孩的竞争意识。

提升女儿的观察力

诚如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3岁决定一生。”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总结的在幼儿园中所学的知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他把观察能力列为他所学知识之一。可见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多么重要。

1988年1月,来自全世界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研讨会。

在这场研讨会期间,有人就问其中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今生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迅速地回答:“幼儿园。”

这让提问者震惊,提问者又问:“那请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哪些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耐心地回答:“主动将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其他的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要,所有的东西都要整齐地摆放好,在吃饭前要记得洗手,做错了任何事情都要立即表达自己的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些就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全部东西。”

从幼儿时就开始培养女孩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让女孩的学习进步更快,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1年的某天,一个10岁的小女孩随人群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一举囊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全部冠军的盛大庆典。

小女孩独自像其他大人一样,踏着长长的红地毯向楼上走去,不料被两个站岗的警卫拦住了去路,问她:“小朋友,你要去哪里?”

“我?”小女孩一愣,但她立刻明白过来,自信地扬起了挂在脖子上的相机,然后又指了指胸前别着的“红领巾记者证”。

女孩镇定的眼神把两个警卫弄得不知所措。

这个小女孩就是小记者王瑶。王瑶虽然年仅10岁,却已经挂上了“红领巾记者证”,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了解着这个世界,这一切都与她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

王瑶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全心、仔细地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并用心去感受。

10岁的王瑶拍的照片——“穿着新校服进校门”很幸运地在“全国好新闻照片”的评选中获得殊荣,而且在新闻记者作品评比中荣获大奖,这让王瑶一下子成了全国的新闻人物。

在这引人注目的成绩背后,王瑶为什么能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辉煌呢?其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之下,王瑶逐渐具备了追求和探索的精神以及独特的观察能力。她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用她的镜头去探索人生,这成为她特有的生活方式。

培养女孩的观察能力,父母应当参照以下两点建议:

(1)女孩的观察能力要从其幼儿时期就开始重视起来。父母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启蒙教育可以给女儿以良好的开端,家庭教育的熏陶会给女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要在女孩小的时候,从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其观察能力。

(2)培养独特的观察能力需要女孩能够吃苦耐劳。父母不应该把女孩当做温室的花朵一样照顾,不要怕女孩被淋着、晒到,要让女孩吃些苦。

培养会说话的孩子

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而幼儿时期,孩子接受新生活、新事物的能力和语言的发展能力都特别快,所以在女孩小时候培养其语言能力,对她日后的智力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先生夫妇就是在孩子咿呀学语时给她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给孩子创造多听、多看、多接触更多新鲜事物的机会。

在女儿1~4岁的时候,夫妇俩每天都要抽出固定的时间来给她讲故事听。刚开始,这样做没有什么明显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就有了明显的效果,女儿必须听他俩讲完故事才能乖乖地睡觉。天长日久,女儿就养成了爱听故事的习惯,这让女儿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知识,大大增长了孩子的见识。

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她的脑袋里已经装了不少童话故事。所以,在这个阶段,夫妇俩一有机会就让女儿给他们讲故事,比如领女儿在户外游玩或者在路边散步时,甚至在走路的时候,只要女儿愿意,他们就尽量诱导女儿讲故事给他们听,目的是让女儿能够把脑海里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语讲出来,这就渐渐地培养了女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夫妇俩就开始要求女儿自己动笔写东西。起初,他们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构思写文章,在这个起步的阶段,他们很少对女儿的作品进行校正,只是设法让女儿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写。想写的时候让她多写,不想写的时候也从不勉强她,这样,女儿的表达能力就更进了一层。

等到女儿上三年级的时候,夫妇俩对她的作文要求就提高了。比如,作文的结构要合理,语言够流畅,中心要突出,遣词造句的要求也渐渐地提了出来。而且,每次写完作文后,他们都要求女儿反复地读几遍,让她细细地品味,以提高自我修改能力。如果夫妇俩发现了什么大问题,就在关键的地方点出一两笔,而不会给女儿做大的修改,谨防女儿对大人的修改产生严重的依赖情绪。这样,女儿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渐渐地提升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的这项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得到充分发展和锻炼。

美国作家本杰明·斯波克在《育儿秘诀》一书中这样说道:“幼儿生活中的最大障碍是语言。帮孩子攻克了语言关,就是让孩子占领了‘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