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3319800000011

第11章 神秘的国度——古希腊和古罗马(4)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继续挥师南下,沿地中海东岸继续前进,攻占叙利亚,没有打一场仗就轻轻松松地进入了埃及,当时还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埃及太阳神)之子”,亚历山大还自封为法老。联军还在尼罗河口兴建了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亲自勘察设计,建设此城,并把此城作为继续东征的后方物资军事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班师西亚,从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步步推进,准备与波斯军主力进行一场决战。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亚历山大的军队与波斯军主力对阵。这场战争,亚历山大率领不足五万的骑兵,将配备战车战象,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彻底击溃,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狼狈逃窜,后来被他的手下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从此灭亡。不久,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便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就此崛起。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大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进军中亚,经安息(帕提亚)、德兰古亚那、阿里亚,然后向北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在那里,大军遇到了当地人们的激烈反抗,亚历山大在激战中也曾几度负伤。为了巩固战果,亚历山大在多处兴建城垣要塞用来加强对广大征服地区居民的统治,这些要塞几乎全是以亚历山大的名字命名,并在每处都留驻守军。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率军挺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并迅速占领了印度西北的广大地区。此时亚历山大还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中心地带,随后便向恒河流域开进。当时由于印度国民的顽强抵抗,加上疟疾的传染、毒蛇的咬伤等,而且这么多年的远途苦战,兵士都早已疲惫不堪。当时几乎所有兵士都拒绝继续前进,提出要求回家。亚历山大再三权衡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同年七月将大部队撤离印度。返回时兵分两路,一路由将领涅阿霍斯的率领取海道由伊朗海湾入波斯湾;另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地上经卡曼尼亚沙漠而归。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会师。由于长时间的跋山涉水,亚历山大的陆军损伤极大,亚历山大将近十年的远征也终于结束了。

亚历山大征服了大量的土地,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土辽阔,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及伊朗高原至中亚,南临埃及,首都设在巴比伦。为了笼络人心加固统治,亚历山大推行了一套具有东方特色的统治政策,不仅保存一部分波斯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的亚洲人加入马其顿军队。战争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谋求与不同民族的和解,亚历山大还推行了“欧亚联姻”的政策,他亲自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紧跟着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有时一天参加婚礼的就达一万多对。

亚历山大是一个欲无止境的男人,他的征服野心并没有因为帝国大业的如此成就而有所消退,他又开始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甚至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并征服罗马、迦太基以及地中海西岸地区。但是英雄命短,时不我待,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6月死于恶性疟疾,由于亚历山大的死亡过于突然,未明确他的接班人,最终导致了激烈的王权斗争。曾经的将领、大臣们纷纷自立为王,原本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从此分裂为若干个希腊化的国家。亚历山大建立起的庞大帝国只站立了短短的13年。

亚历山大创造了一个人类传说,亚历山大的东征,无形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去世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不断传播发展。历史学者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并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段时间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东方的城市也开始出现优美的希腊风格建筑和雕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丰富了西方的文化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之路。而且亚历山大当时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后来也都慢慢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的著名海港和旅游胜地。

奥运寻根——热爱运动的古希腊

现在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世界人类竞技体育的一场盛会。回顾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古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民间传说,为古奥运会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传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工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承诺,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克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也是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克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婚礼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奥运会的起源,实际上与古希腊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至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两百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的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年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主宰着天地万物的天神宙斯就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古希腊人为了表达对宙斯的至高崇敬,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举行盛大的祭祀,而且每次还要进行短跑竞赛活动。从公元前776年起,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大会,也就是古代奥运会。古奥运会先后设立了24个比赛项目,规定除对神不敬和犯叛国罪的人以外,每个有气力、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鼓励参加比赛。当时的竞技规则和现在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听起来十分有趣,例如跳远时,运动员双手还要各持一只石制的哑铃,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手持哑铃有利于双臂摆动,借此增加腿部蹬地力量。更有趣的是比赛时还有音乐伴奏,身穿长衫的演奏者吹长笛,站在跳远沙坑旁的高处,伴随运动员的跑跳节奏,吹奏的节奏也有变化,核查成绩更是简单,没有卷尺之类的工具,由裁判用脚掌度量。在古奥运会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比赛则是马车赛跑项目。比赛时,骏马奔腾,车轮滚滚,尘土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声、马的嘶鸣声,方圆几十里外都能感受到那热烈的氛围。参加马车比赛项目的往往都是一些贵族,因为这项比赛需要自己有马,又要接受专门训练。

古奥运会的奖励在比赛结束后进行,仪式也非常隆重。以前都是一头羊,从第七届起增加了庄严的授冠仪式(橄榄枝条编制的花冠),由主办者将花冠戴在优胜选手的头上。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是雅典女神雅典娜赐给人间的神圣之物,它象征着吉祥与幸福。花冠的编制要求非常严格,枝条都取自宙斯庙旁的橄榄林,割枝条的人必须是父母健在的童男,而且必须要用金刀,编好后插上棕榈叶,再装饰上一些彩色毛织品。此外,获得冠军者,可在运动场上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墙壁上;如果能三次夺冠,就会有雕塑家找上门来为他塑像,使其立于宙斯庙之侧。除此之外,优胜者还能获得金钱物质方面的奖励。

古老的运动会树立了优良的运动作风,优胜者得到最高的荣誉,受到普遍的尊敬。夺冠更是城邦及家庭的极大荣耀。第77届古奥运会得胜者埃克萨涅特回到家乡时。300名青年骑着雪白的骏马出城相迎。相传有位老者,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同时得冠军归来,最后竟兴奋地死在了儿子的怀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代希腊社会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哪怕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也会照常举办。竞赛期间更是全希腊的盛大节日,能看到奥运会是每个希腊人一生中的幸福大事。

希腊的各城邦也因奥运会加强了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此外,运动会还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特别是雕刻工艺的发展。希腊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当时的雕刻家迈伦塑雕刻的,这尊雕塑线条流畅、肌肉健壮,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个运动青年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紧张状态,更是被后人誉为永恒的艺术珍品。

据统计,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侵入希腊,并逐渐吞并了希腊,此时的古奥运会虽然仍如期举行,但气势却远不如前。公元前146年,希腊又遭罗马帝国侵占,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斥责奥运会乃是大逆不道;到了公元394年,颁布一道法令,禁止举办古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中断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公元1896年,奥运会又在雅典重新恢复了。此后仍然是每4年一次,分别在世界不同的国家举行。如今,奥运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竞争拼搏,奥运会传递着人类大家庭的和平、友谊,更是人类和平友谊的盛会。2008年,中国完成了百年奥运梦想,在北京举办了第29届现代奥运会。

世界思想的领跑者——希腊先哲

古希腊哲学不仅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方哲学的本原,乃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在小亚细亚希腊产生了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和阿纳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他们根据对自然的观察,最后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质(主要是指水或空气),而并非神的创造。米利都学派的思想主要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们力求利用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现象,摆脱迷信,开创了一种与神和宗教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想无疑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继米利都学派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思想中还包含着闪光的辩证认识。他的著名格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等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色雷斯阿布德拉城人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70年)提出了以原子论为基本内容的唯物论哲学,他的理论充满了科学实质。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既是内部无空隙、不可再分的物质,它是构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单位。原子论把唯物主义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摆脱了过去唯物主义把世界万物本原归为空气、水的感性色彩。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虚空是个更具创造力的概念,他并不认为原子充满宇宙,而认为在原子与原子之间、原子集团和原子集团之间都存在着很多空间,因为空间只有处于虚空状态,事物才可能存在其中,虚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条件。德谟克利特甚至还提出:虚空中的原子运动以旋涡形式进行,在旋涡中原子机械位移、排列组合,并因此而产生世界万物。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第一次给一切现象基础的物质提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物理学上的本体概念,原子理论的严密性和确切性远远超过前人,因此他的哲学被看做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

与唯物派相对的则是唯心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就是希腊最早的唯心论派别。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出生于萨摩斯岛,后来移居到了意大利。毕达哥拉斯本人非常精通数学,他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之本,并提出“由数而有形,由形而有物”。毕达哥拉斯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做法并没有成立,但把抽象思维以及质和量关系推到了一定的高度。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统一,并把它作为其哲学的最终追求。这种和谐论代表了人们在社会斗争中的一种态度——调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和孔子的“中庸”非常相似,他的思想对古希腊以及后来的古罗马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