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3319800000034

第34章 主角的亮相——列强登上历史舞台(8)

1603年,德川家康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随后在江户设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统天下。当时幕府将军把持着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是当时最大的封建领主。除此这外,还掌握着全国的商业城市和矿山,垄断着对外贸易,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德川幕府在政治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上是自称“大君”的统治者,大权独揽,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里。其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夺土地、扩建自己的军队。除此之外,幕府将军又按照“士、农、工、商”四民的次序,把农民等划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级身份制度的严格限制,农民生活十分悲惨。还有三十多万被称作“非人”和“秽多”的贱民,被排斥在士、农、工、商阶层之外,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幕府一方面拼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推崇程朱理学为国学,禁锢人民的思想,压制他们的反抗情绪;另一方面,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妄图把整个日本严密地封闭起来。

德川幕府原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18世纪后期的日本,商品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业资本家,他们为了摆脱封建统治,争得一些政治上的地位,逐渐对幕府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广大的人民群众亦不堪忍受苦难的生活,反抗的情绪也日趋高涨,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此起彼伏。这些反抗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正当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之时,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纷至沓来,大举入侵日本。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柏利率领舰队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幕府屈服于列强的炮火,连续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使得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的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内外交困的日本,********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长州藩倒幕派高杉晋作率领农民“骑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部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倒幕联盟,成为全国倒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面,购置大量西方的先进武器,在军事上武装自己,希冀与幕府军队抗衡。

不久,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年幼的睦仁(明治)天皇即位。这时,宫廷形势开始有利于倒幕派。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用年幼的天皇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明治天皇虽然年幼,却颇有见地,对幕府长期把持朝政十分不满,当即答应与倒幕派联手,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就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等人手里。

一接到密诏,大久保利通等人便紧急召集倒幕派的重要人物,于1867年10月上旬的一天,倒幕派主要领导在京都天皇宫中的一间书房里商讨具体的对策。

而此时,德川庆喜已听到些许风声,觉得形势可能会对己不利,于是便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辞职,以免与改革派正面冲突。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了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了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国家大权全部收归天皇所有。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宣布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庆喜只能连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他集齐所有兵力后,杀气腾腾地冲向天皇所在地——京都。他们打着“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号,兵分两路,夹击京都。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和木户孝允寿等人以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武装力量,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优见两地迎击幕府军,明治天皇亲自督战,装备精良的政府军早已占据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静等幕府军的到来。

夜半时分,两军相遇,双方展开了大厮杀。幕府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刚一接触,便四散溃逃。而政府军却斗志昂扬,以一当十,越战越勇。

此期间改革派提出的“减免租税”、“四民平等”等口号,早已把农民和商人争取到了自己这边。因此,由三井等富商资助的各种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由市民送至前线,甚至有许多市民自己找出土枪、土炮直接参战。眼看幕府军气数已尽,德川庆喜仓皇撤退,逃到江户。政府军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迅即包围江户。德川庆喜看到自己已无实力,再战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决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至此,统治日本长达两百年之久的幕府垮台了。

1868年4月6日,明治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6月颁布了《政体书》,明确提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从1868年至1873年,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维新运动。由于当时日本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没有激化到很严重的程度,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软弱,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国家的领导权渐渐落入中下级武士手中,他们虽然资产阶级化了,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因素,因而日本后来逐步发展成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

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见证了德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俾斯麦的“铁和血”是德国统一的纲领和信条,其“铁血政策”不仅对德国,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一个在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国家,境内诸侯林立,长期混战不已。到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其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在分裂的诸邦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是最强大的两个君主国。但奥地利的国势并不是不断强大,而是日趋衰落;而普鲁士统治者为排挤奥地利的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实力不断壮大。1849年和1859年,普鲁士分别发动两次革命,企图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德国的统一,但都因奥地利的阻挠而失败。

1861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继承王位,他任命有着铁血手腕的俾斯麦为内阁首相兼外交大臣。这一时期,普鲁士军事力量正处于上升时期,这就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深信普鲁士能够统一德意志。他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所以他认定,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他反复对普鲁士人说:“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和议会的决议……要凭铁和血。”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性格强暴蛮横、凶悍粗野,他的外交风格和个性也与众不同。他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善于利用敌人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善于玩弄外交手腕,这在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争中有明显的体现。

1863年前后,德意志与丹麦发生了领土纠纷,原因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主权问题。与此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矛盾仍在继续,俾斯麦决定借机先攻打丹麦,然后再收拾奥地利。为了攻打丹麦,俾斯麦仔细分析了大局,并做出放弃对奥地利的战争态度,转而采取同奥地利结盟的政策。同年4月18日,在居赔尔战役中,丹麦惨败。根据协议,普鲁士把从丹麦收回的荷尔斯泰因转给了奥地利,自己则收回了石勒苏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