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3319800000004

第4章 古河文明之旅——人类文明的曙光(3)

另外,如此庞大的金字塔,出口固然要设计得当,否则就会有塌方的危险。而胡夫金字塔的出入口位于塔身的北侧,离地面有13米高,是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说到这个“三角形”,可谓巧夺天工、绝妙之极,由于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有着巨大的压力,如果采用的是四边形出入口,那么,这个出入口会很容易被压塌,而三角形就不一样了,自身稳固的特性可以均匀地分散压力,免除了被压塌的后患。

胡夫死后,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继位,成为新一任法老。很快的,在离胡夫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一座金字塔建成了,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不同于胡夫金字塔,它的附近分别建有“上庙”和“下庙”两座神殿,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雕着哈夫拉头像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塑,这就是被西方人称之为“司芬克斯”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高22米,长57米,面宽5米,光是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了狮子的爪子是用石块砌成的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就仿佛是在一块天然的巨大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狮子在古埃及神话里,不仅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在古埃及人的意识里,太阳是他们最尊敬的神,因此他们认为法老死后是要变成太阳神的,所以就专门建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去守护着法老门户。

接下来再说说孟考拉金字塔,这座金字塔较之前两座明显小了很多,塔高也仅相当于二十几层楼的高度,大约六十六米。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现今已经没有任何的记录留存,唯一的记载就是在金字塔建成后两千年,希腊的一位史学家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一书。他在书中记载,金字塔是由十万名劳力,花了二十年才建成的,但是这一观点并不被一般学者所认可。

后来,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推测得出,建造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最少也需要花费三十年及许多工人的劳力才能完成。修建过程中,通常每三个月轮替一次工人,每次都是由十万名工人一同工作。可怜的工人们,就这样交换着做这种极其辛苦又极其危险的劳役。建金字塔最麻烦的就是所用的石块,有的可以就地取材,但是有的就要去尼罗河西岸或亚斯文“取材”了。

“取材”完毕后,从尼罗河上用小船运至工地,再由劳工们借助平铺在地面上的树干,用劳力慢慢将石块拖至工地,最后再一层一层往上垒。如此一来,工人们还得花上十年的时间来搭建运建材的斜坡,然后才能再用二十年的光阴来建成金字塔。

一直以来,金字塔给人的感觉都是神秘的,其实金字塔除了是法老的坟墓之外,还代表着什么意义呢?这一直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此,许多学者都查阅了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文献,最终得出,金字塔在古埃及人的眼里,并不只是法老的坟墓那么简单,它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象征了太阳的光线。在古埃及人心中,法老就是人间的神,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指挥官,是主持正义也是控制国库的领导者,当然,法老也代表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在这个中央集权的政府里,法老可以利用埃及所有的资源来建造自己的金字塔,不管是所有出色的雕刻家、泥瓦匠和工程师,还是那些数之不尽的工人,抑或是修建金字塔的巨额花费和漫长的时间,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修建法老的坟墓。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能为法老王建成一道通往天堂的阶梯,那么,来世法老就会好好地保护他们。

“美好的青春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这句西方谚语正是金字塔屹立数千年而不倒最好的写照。

举世无双的墓志铭——狮身人面像

为什么人总是爬得越高,越难以满足?古埃及的统治者活着的时候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仍旧贪得无厌,渴望在死后还能够得到永生。于是,无休止建造金字塔的竞赛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所有的金字塔中,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胡夫死后不久,他的儿子哈夫拉也开始为自己建造金字塔。建成之后的哈夫拉金字塔虽然比胡夫金字塔低了3米,但是它的附属建筑却远远超过胡夫金字塔,不仅完美,而且壮观,尤其是屹立在塔旁不远处的狮身人面像,更是享誉全世界。这个巨大的雕像据说是哈夫拉自己想出来的,除了狮子的爪子部分是用石块砌成的,这座狮身人面雕像的其他部分都是用一整块天然的巨大岩石雕凿而成。

关于这个事情,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哈夫拉当上法老没多久,就开始忙着为自己修建陵墓,他时不时地就会去施工现场查看工程的进度。这一天,他又来到施工现场,巡查时无意间发现了采石场的工地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仿佛一头俯卧着的巨大狮子。哈夫拉见了非常高兴,突然,他灵机一动,一个绝妙的主意出现在脑海里:他要将自己的形象永远地留存下来,让子孙后人瞻仰、膜拜。回到宫殿后,哈夫拉立即召集了当时埃及所有的能工巧匠,将这个别出心裁的主意马上付诸行动。他下令工匠将巨石雕刻成一只雄狮,而头部则是他本人的头像。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座巨大的石像终于落成,它面朝东方,矗立在哈夫拉陵墓的不远处,高20米,长62米,下颌雕刻着长长的胡须,额头上刻着圣蛇的浮雕,头顶上还戴着象征王权的王冠。如此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让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大奇观。

由此不难看出,哈夫拉的想法和其他法老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渴望来生继续做统治者。殊不知,为了他们的如此天真的想法,数以万计的人们被迫离开家,加入到修建金字塔的行列中去,这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是极其沉重的灾难。可怜的工人们在工地上不仅吃不饱饭,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受尽非人的折磨。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自从走出家门,就再也没有回去;也有些人在倒下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就这样成了统治者的殉葬品。这还不算,为了支付修建金字塔的高额费用,哈夫拉不停地压榨着埃及劳动人民。要知道,那里面的每一分钱都是劳动人民用血与汗,甚至是生命换来的!繁重的徭役和赋税让人们苦不堪言,终于迫使人们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哈夫拉一死,人们就冲进了金字塔,拖出了他的尸体,瓜分了他的陪葬物品。

时光飞逝,哈夫拉已经成了历史长河中的飞烟,只有那些带着斑驳印痕的金字塔似乎还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然而矗立在一旁的狮身人面像却成了哈夫拉不朽的墓志铭。

千年等一回——“王墓之谷”

大约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当时的埃及法老为公主选了一位相貌绝伦的美男子为驸马。这个男子浑身充满活力和朝气,体魄健壮,能征善战,是一位狩猎的好手。婚后的二人幸福满载,琼楼玉宇中有他们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有他们的柔情蜜意。后来法老去世,驸马继承了王位,成为全埃及人至高无上的法老。可惜好景不长,就在他18岁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突然离奇地暴病身亡,抛下他深爱的公主。肝肠寸断的公主从此一个人独守空房,含着泪,默默地忍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这个在古埃及政坛上昙花一现的美男子,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思和悬疑。他就是图坦卡蒙。

图坦卡蒙的离去,让年轻的埃及王后悲恸欲绝,于是她决定用最盛大的仪式来厚葬图坦卡蒙。其实一直以来,埃及的金字塔陵墓经常被猖獗的盗墓者洗劫,而当时古埃及国内的奴隶起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字塔被毁坏。直到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在位时,决定不再用金字塔作为陵墓,而是将墓地选定在一块绿洲上,那里距离尼罗河口不远,重峦叠嶂,峭壁林立,后来图特摩斯去世,待他下葬后,那里就被称为“永恒寂寞”的“王墓之谷”。

王后最终决定将图坦卡蒙的遗体安葬在“王墓之谷”。从此,富奢豪华的图坦卡蒙王墓就成了埃及各个阶层茶余饭后的谈资,大批盗墓者闻风而至。那些盗墓者们流着贪婪的涎水,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找遍了“王墓之谷”的每一个角落,却始终没有发现图坦卡蒙王墓的任何蛛丝马迹,这着实让人费解。

关于图坦卡蒙的神秘死亡,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人关注的话题。其实在他死后不久,他的美丽王后就修书一封给赫梯帝国,在信中这位美丽的王后请求赫梯帝国能够选一位王子与自己成亲并且继承王位。可是,世事难料,就在该王子赴婚的途中,突遇歹人,最终遇害身亡,随后,王后也突然失踪,下落不明,而更加戏剧性的是,老臣阿伊居然顺利地当上了埃及法老。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只要是明眼的人,一看就一清二楚了。

图坦卡蒙的死亡之谜困扰了人们几千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谜团才被揭开。拨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美轮美奂的图坦卡蒙王墓,它果然就在“永恒寂寞”的“王墓之谷”!当人们看清楚眼前的一切时,都不禁瞠目结舌:各种各样的鲜花散落在陵墓的门口,新鲜的黑色痕迹在油灯罩上依然清晰可辨,似乎图坦卡蒙是在熟睡的时候被制成了木乃伊,做工精巧的黄金面罩戴在脸上,黑宝石般的眼睛闪烁着灼人的光芒,堆积如山的宝物占满了王墓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却又条理井然,没有丝毫的杂乱迹象。几千年之后,神秘暴毙的图坦卡蒙依旧静静地躺在黄金打造的棺材里!

至此,这位面如美玉的英俊法老终于向后人昭示了他离奇死亡的谜底:一切都只在他左耳下方的那道致命的伤口,真相终于大白了,困扰了人们上千年的谜团终于被解开。

埃及献礼——象形文字和文学

古埃及人的文字出现在大约公元前的三千五百年,当时被称之为“象形文字”,意为“神圣的雕刻”。但是在后来的公元前后几个世纪里,埃及相继被希腊和罗马人统治,古埃及语逐渐被希腊语所取代。就这样,象形文字在整个中世纪和近代时期,成了一种不再被人们应用的文字。大约公元1799年,法国的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上看到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用来歌颂国王托勒密五世的功绩的,它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及其草书体、希腊文三种文字对照写成,在整篇文章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有七百个。在古埃及语中,音符有24个,实际上就是24个辅音字母,一个词是要用音符、意符和部首三种字符组成的。后来这套音符传入腓尼基,也同样成为腓尼基字母的一个重要来源。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笔墨纸砚之类的书写材料的出现。聪明的古埃及人用植物的浆液制成墨水,然后又用削尖了的芦苇管做成笔,最后还用尼罗河口三角洲一带生产的芦草制成纸,这种纸在中王国时期,被古埃及人普遍使用作为书写材料。从保存下来的古埃及文卷中可以看到,古代埃及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使用这种纸草文卷,而古代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也相当丰富。

神话是古埃及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由于受到古埃及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影响,埃及神话呈现出变异的趋势,很多的故事情节经常发生变化。

埃及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这一时期大都是些“预言”、“箴言”、“训诫”之类的文献,以教谕文学作品最多。如《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聂菲尔列胡预言》、《伊普味陈辞》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启发性,还具有娱乐性。作品的意旨在于规定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巩固社会秩序的目的。

在古王国时期出现的大量文学作品中,散文和诗歌最为丰富。如《辛努哈特历险记》,讲述的是大臣辛努哈特因为受到叛乱事件的牵连而被迫逃到国外,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得到法老的宽容,最终得以回到故乡的故事。在文章中,作者深刻地刻画出了辛努哈特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喜悦。又如《一个能说会道的农夫》,它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向法老申诉自己凄惨境遇的故事,文章中带有歌功颂德的意味,标榜着法老的伸张正义。

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文学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些散文故事已经具有现实主义的韵味,不仅情节更加离奇、曲折,艺术性还很强,思想也很深刻。

时间的起始——历法

天文历法的确立在农业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什么时候适宜耕作,什么时候适宜播种,什么时候适宜收获,只有掌握好时机才能保证丰收。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被称为公历,而公历的鼻祖就是古埃及的太阳历。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把埃及称之为“尼罗河的礼物”。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然而这一切不利的条件都没有妨碍埃及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只因为尼罗河由南到北贯穿埃及全境。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阿斯旺大坝(1970年启用)建成调节尼罗河水流之前,埃及人们全仰仗它才得以继续生存。每年的6月份,尼罗河开始涨水,然后从7月份到10月份则是泛滥期。那时候,洪水会夹带着大量的腐殖质,灌溉尼罗河两岸龟裂的农田,洪水一直持续到11月份才消退。洪水退去,留下的是一层沃土。由于尼罗河每年涨水基本上都是定时定量的,所以埃及从来没有出现过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方便了古埃及人后来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历法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