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3319900000013

第13章 商朝卷商朝卷·风华正茂的奴隶制时代(7)

弦高智退秦军

弦高是郑国的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命令孟明视兴兵讨伐郑国。当孟明视率军行至滑国(今河南省滑县)时,弦高正好碰见。弦高在去洛阳的路上打听到了秦国攻打郑国的消息。于是,他急中生智,一方面叫人到郑国报信,另一方面,他赶着牛群,上前迎接秦国的军队。遇到秦军时,他冒充郑国使臣,带着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慰劳秦军,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将军要到到敝国,就派我来慰劳贵国的军队,虽然敝国不富裕,却还可提供日常开销,我们愿意在将军动身之前为将军守夜,保卫秦国将士。”孟明视一听,以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防备。所以,他不敢再攻打郑国,而是消灭了滑国,抢了许多玉帛、粮食和平民,以给秦穆公一个交代,之后就取道而回,险绝的崤山被晋军打败。弦高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秦军,为郑国避免了一场战争。

一战定霸权的楚庄王

春秋中期,崤之战的发生改变了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与楚对峙的局面。秦国联合楚国,对抗晋,晋的争霸优势逐渐降低。楚进军中原,再无后顾之忧。晋国卿权日重,内政混乱,国力减弱。楚庄王在令尹孙叔敖的帮助下,改革军事,整顿政治,发展经济生产,增强国力。雄心勃勃的楚庄王问鼎中原,在中间地带与晋展开了新的大战。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率军供郑,迫使其归降于楚。而晋景公也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当闻郑已降楚,荀林父欲以救郑不及为由,班师回朝。但中军副将先縠却认为遇强敌而退,会使晋国失去霸业,而径自率领中军一部渡河,准备战斗。荀林父怕背负因“师不用命”而有“失属亡师”的罪名,而被迫命令全军渡河,至邲地,参加战斗。楚庄王“欲饮马于河”耀武扬威,得知晋军渡河,与近臣商议是否作战。后楚庄王决心趁此机会击败晋国,命正在撤退的孙叔敖回师北上,攻击晋军。

在晋军将领意见不和之时,楚军让郑国使者入晋营劝战,激化其内部矛盾。晋军中仍在战与和之间徘徊,意见对立。下军副将栾书识破郑国使者的意图,主张和;先縠等仍是“唯敌是求”的主张,荀林父无所适从。楚庄王又拍少宰到晋营请和,以懈其备。士会以礼相待,而先縠却厉言挑战。荀林父因将不从命而无必胜的决心,在楚一再求和的情况下,不准备战斗,并与楚国使者约定盟期。楚庄王见时机成熟,就命令精锐之师许伯、乐伯的摄叔合乘兵车挑战,攻入晋营,杀人而退。荀林父一心与楚军言和,而不备战,派遣魏锜、赵旃二将先后赴楚营约盟。魏、赵二人却因昔日的私人愿,欲败荀林父之功,到楚营不言和而挑战。

晋军上军主将士会、副将郤克认为魏、赵二人之行必定会激怒楚师,遂命上军大夫巩朔、韩穿率军埋伏在敖山之下,以随机应变。士会建议全军准备作战,先縠却反对,荀林父犹豫不决。当魏、赵二人被楚将潘党逐退时,荀林父只派軘车(屯守之车)接应,赵旃等人再次冲入楚营,楚庄王率“左广”(兵车编组之名)30乘追逐。潘党将此情形告知孙叔敖,孙叔敖恐楚庄王陷入晋军,当即率左、中、右三军攻击晋军。

荀林父不备而战,惊慌失措,下令全群撤退,先渡河者受赏。晋军中军、下军向河边溃逃,上军仍设伏未动。楚军右军对晋军下军,中军追赶晋军喜中军,左军对晋军上军。晋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晋军下军大夫荀首为救其子儿奋力反击,杀死楚军先锋将领连尹襄老,俘楚公子谷臣,掩护晋军渡河,未被劝谏。楚军进驻邲地,见晋军打败,而不再追击。设伏的晋军上军,恐寡不敌众,从容撤退。楚庄王胜利凯旋。

此战史称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也称两棠之役,以晋军大败结束。晋军在不利己的情况下,主帅虽知不可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而犹豫不决,战和不决,以至于不备而战,受制于人,最终溃败。楚军主帅知可战而慎战,以计策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先发制人而取胜。此战后,晋国失去霸主地位,楚庄王一战定霸权。

一计助晋国称霸的苗贲皇

苗贲皇是楚国令尹斗椒之子,属若敖氏之族,因其采邑于苗(今河南济垣西),而称苗贲皇。斗椒作乱失败,楚庄王欲消灭若敖氏一族,苗贲皇逃到晋国,被任命为谋主,是晋国八大良臣之一。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于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展开了战斗。

楚共王率领楚军于用兵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其不备,以晨雾掩护,向晋军攻进。晋军与大臣商议过后,决定迎战。两军对阵时,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晋厉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先攻打楚军的左军和右军,再围击中军。楚军果然失利,决定次日再战。晋军也上下休整,做好准备。苗贲皇建议晋厉公有意放楚国的俘虏逃跑,以将晋军的备战情况告诉楚共王。楚共王等待军统帅司子反商议对策,子反却酒醉而一夜未归。楚共王连夜逃遁。子反被迫自杀,楚国惨败。郑国又服从晋国。在这次战役之后,楚国失去霸权,晋国再度称霸中原。吴国逐渐强大,成为楚国的劲敌。晋国虽重整霸业,但对诸侯的统治逐渐减弱。

26岁称霸中原的晋国少主

晋悼公,姬姓,晋氏,名周,一名纠,称晋周。晋悼公是晋襄公的曾孙,襄公幼子桓叔的孙子,晋厉公的侄子,因晋国有“不蓄群公子”的国策,桓叔被安置在国外,寄于成周雒邑,故晋悼公继位前称为“孙周”,人称“周子”。正卿栾书弑杀晋厉公后,以孙周贤且幼为由,拥立孙周为王。晋悼公进入晋国,众卿迎接,悼公曰:“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但所贵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拥空名之上,为州蒲(指晋厉公)之续也!”悼公一语惊人,逼得权臣明誓,终于君王。群臣皆战栗再拜,栾书私下说:“新君非旧比,当以小心事之。”

晋悼公是春秋中期杰出的君主,同样是一位年轻优秀的政治家。年幼之时,孙周在雒邑,已经在诸侯中声名鹊起。据传,年幼的孙周就有“争国之望”,使得晋厉公心惊胆战。孙周知书达理,虽常年在外,却对天下即晋国了如指掌,众人都臣服于他。

即位后,晋悼公重用韩厥、赵武、智罃等贤臣,整顿内政,采取“和戎狄”的策略,联宋纳吴,南下攻楚,匡复霸业。晋悼公收复宋国,联合齐、鲁、卫、郑等诸侯国,与山戎无终国修好,善待诸戎,依次解除后顾之忧。他与吴国交好,实行“联吴制楚”的策略。在国内,晋悼公推行改革经济、减轻劳役的策略,使得晋国出现了“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例,亦无贫民”强国局面。在与出国的斗争中,悼公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成上、下、新三军,再为每军配置一定诸侯军队,令其轮流与楚军作战,速进速退,致使楚军疲劳。在与楚争霸的战争中,晋军始终掌握主动权,历史上称“晋三驾而楚不能争”。终悼公朝,晋国进入了巅峰时期,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晋悼公可谓一代英主,即位时年仅14岁,26岁就称霸中原,在仅仅十五年的时间里,就将晋国再次推向春秋霸主。正所谓天妒英才,悼公在位仅15年,未满30岁时就遗憾辞世。

为春秋带来短暂和平的男人

从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频繁发起战争,连年厮杀,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公元前579年,宋国的华元约定晋楚两国结盟,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不发起战争。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两国都希望停战休整。但是,形势刚有好转,两国又发起战争。在订立盟约后不久,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就爆发了争夺霸权的鄢陵之战。连年征战再次发生在晋楚之间。各诸侯国都希望和平。宋国的向戎在遍访各国,约合晋国和楚国,召集各诸侯国,于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了“弭兵之会”。参加会议的国家有晋、楚、齐、秦、宋、鲁、卫、郑、陈、曹、许、滕、邾、蔡等14国。会议决定晋楚两国共为盟主,各诸侯国共同订立盟约,从此停战,除了齐国和秦国外,其他诸侯国都向晋国和楚国朝贡。这样,晋国和楚国平分霸权,不再打仗,也为各国争霸提供的休整的机会。战争的隐患并未从此消除,春秋只是短暂的和平。中原地区的战事减少,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繁荣。弭兵之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百姓带来了较为安宁的社会环境。

丑王后无盐的传奇人生

无盐王后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姓钟离,名春,据传为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因此称为无盐女。无盐关心政治,能文会武,并习《易》术,会隐身之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无盐长期被赵军侵扰,深知齐国佞臣当道,齐王沉溺于酒色,百姓过着贫苦生活。但是,无盐长相丑陋,年四十而未嫁。一日,无盐大闹王宫,以隐身之术劝谏亲王,指责齐王奢淫腐败。在无盐的要求下,后齐王答应她,命她为将军,大夫淳于髡为监军,率兵协力破赵,若收复鄄城,就立她为王后。赵军鄄邑守将白元无视无盐,要求以棋局定胜负。无盐应约,用铁棋盘杀死白元,将赵军赶出鄄邑,胜利而归。齐宣王为之感动,于是“罢女乐,退谄谀”,择吉日,立无盐为后。临淄地区流传有一句谚语:“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说的就是无盐。

三年不语的桃花夫人

桃花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后嫁给息侯,故称息妫,也叫息夫人。息夫人绝色倾城,脸似桃花,目若秋水,人称“桃花夫人”。她不愿踏进政治漩涡,却成为各国君王争斗的对象,引起三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嫁入息国时路过蔡国,蔡侯献舞因其是自己夫人的姐妹,将息夫人迎至宫中款待。在接待息夫人的过程中,蔡侯行为轻佻。息侯得知后怒火中烧,故设计报复,怂恿楚文王假攻息国,息国再求救于蔡国,让蔡国出兵。结果,楚军打败了蔡国,俘虏了蔡侯。蔡侯又在楚王面前讲述息夫人的美貌。楚王闻之,欲得息夫人,故以巡方之名来到息国,受到息侯的款待,楚王亦见到息夫人果然容颜绝代,故日夜思之。后楚王设宴答谢息侯,并以武力俘虏了息侯。息夫人听说后,欲投井自尽,不料被斗丹救出。息夫人带着杀夫之仇进入了宫,三年之内生了堵敖和成王,却从不说话。楚王问其原因,息夫人答:“我伺候了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什么话可说?”楚王说:“这都是蔡侯的错,我定会为夫人报仇。”于是,楚王又兴兵攻打蔡国。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图谋不轨,于夫人宫廷旁边建造新馆,演奏歌舞。息夫人说:“先君命人奏歌舞,演习以备战,如今令尹不用来对付仇敌,而用于我一个寡妇身上,不是很奇怪吗?”令尹子元听后,知道原来夫人不忘仇敌,当年秋,就兴兵攻打郑国,不胜而归,还谎报战绩,住进王宫,靠近息夫人。斗廉劝阻,子元不听,反而将其抓了起来。楚成王得知后,同年秋,申公斗班杀了子元,斗毂於菟为令尹,楚国危机才得以缓和。

晏婴的一个惊世语言

春秋末年,齐国逐渐衰落,王权逐渐落到公族手中。公元前546年,庆封消灭崔氏,专权。次年,田完的四世孙田恒子联合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鲍四族攻击庆丰,庆丰逃至吴国。后田氏又与鲍氏联合,消灭了栾氏和高(齐惠公之后)高氏。田恒子施恩惠于民,对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于国人“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得到人们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更加腐败,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田恒子的儿子田乞,田僖子以大斗借出,小斗收回,争取民心。因此,“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的势力逐渐增强。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的晏婴应晋国宴宾之礼,到晋国参见宴饮,席间与叔向交谈,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巨矣。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积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屦贱而踊贵;民人痛疾,或燠休之。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无私与,维德之授。今公室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无获民,将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齐实行的是升、豆、区、釜、钟五级四进,四升为一豆,一直升到釜,十釜为一钟。而田氏有豆、区、釜三种量器,每种量器都加大了四分之一。田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粮食,却以公家的小量器收回粮食。木材和鱼盐蛤蜊等的价格都比产地还低。国君聚敛财物,百姓却挨饿受苦。百姓拥戴田氏像拥戴父母。恐怕田氏的祖先已经接受祭祀了。晏婴的惊世预言果然言中,后田氏伐奇,田氏取代了姜氏为齐国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