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3319900000031

第31章 南北朝卷南北朝卷·民族大一统的时代断点(2)

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官拜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名门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在曹魏时期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期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并且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有涉猎。20岁时,崔浩官拜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魏道武帝拓跋珪见他书法精湛,便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以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明元帝打算迁都到邺(今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劝阻明元帝打消了迁都计划。他认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传统对政治安定极为不利,建议明元帝立长子拓跋焘(即后来的魏太武帝)为副主,自此北魏立太子成为制度。

太武帝时,崔浩数次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攻灭赫连夏,大规模出击柔然,攻灭北凉沮渠氏。柔然的溃败和赫连夏的覆亡,解除了北魏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北凉沮渠氏的灭亡,使得北魏打通了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了遗存的中原文化,这大大促进了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名垂青史的“隔岸观火”

北魏明元帝泰常元年(公元416年)八月,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水陆齐发。晋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后秦接连败退。泰常二年(公元417年)三月,刘裕率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为顺利进军关中,刘裕派人假道于北魏。明元帝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们纷纷持反对意见,认为刘裕此举必有不轨图谋,应该出兵阻止刘裕沿河西上。只有崔浩持不同意见,他说:“目前柔然对我国侵扰不断,致使我国缺粮严重,所以我们不宜出兵迎敌。如果向南出兵,则北寇必犯;如果出兵救北,则东方又面临危险。因此,不如借道刘裕,纵其入关,然后堵住其归路。这样就像卞庄刺虎(比喻一举两得之举),可以一举两得。”尽管明元帝觉得崔浩的话很有道理,但他还是担心中了刘裕的奸计,所以最终没有同意崔浩的建议,而是派司徒长孙嵩率步骑十万驻扎在黄河以北,并派出数千骑兵在黄河北岸跟随和监视刘裕大军西上。刘裕进军受阻,遂以车兵弓弩兵及长矛兵等组成“却月阵”,魏军进攻,结果大败而归。明元帝得知惨败的消息,后悔不已,恨自己没听崔浩的建议。

等刘裕兵至潼关时,明元帝向崔浩询问对策,崔浩说:“后秦皇帝姚兴一死,二子交战,众叛亲离。刘裕此时前去攻打,兵精将勇,必胜无疑。”崔浩又预料刘裕不会久留关中,将来必会篡晋,崔浩说:“夏国国破家覆,孤子一身,依附于姚氏,受姚氏封荫。但却不思报恩,而乘人之危,纯是小人,虽能横行一时,但最终要灭亡的,关中必定为陛下所得。”他分析北魏自身的情况时说:“我国兵马虽然强盛,但没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好将领。长孙嵩虽有治国才干,但缺乏带兵进攻的能力,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而且我国西有夏国,北有柔然,这两个敌人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应该看一看形势再动。”这一次,明元帝完全赞同崔浩的主张。历史也完全见证了崔浩的预见。

被老婆气死的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也是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汉族文化,对北魏实行汉化,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为北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明君,竟活活被自己的老婆气死了。

孝文帝的一生有两位皇后,都姓冯。第一位皇后冯媛,她十分抵制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无奈,孝文帝将她降为庶人,安顿在瑶光寺。第二位皇后冯润是冯太后哥哥冯熙的女儿,小名妙莲,深得孝文帝的宠爱,两人感情非常好。但不久后,冯润患上了牛皮癣。冯太后怕传染给皇帝,就把冯润送去当尼姑,并立了冯润的妹妹做皇后。但孝文帝一直想的人是冯润。

后来,冯太后病逝,孝文帝想念冯润,知道她的病早已痊愈,便把她接回宫中。冯润被封为左昭仪,这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清纯的少女,她进宫后,逼走自己的妹妹,又毒死了高美人,再次当上皇后。而且冯润在养病期间,不甘寂寞,与一个男侍产生了感情。她再次进宫后,孝文帝经常率兵南征齐朝,在宫中的时间很少,冯润又耐不住寂寞,和假太监高菩萨私通,还动了真情。

孝文帝在汝南患病时,冯润在宫中和高菩萨****。当他得知他们的奸情后,他赶回洛阳抓起了高菩萨,证实了事情原委后,不禁肝肠寸断。孝文帝悲痛欲绝,加上旅途劳累,一下子病倒了。经过这次打击,孝文帝不久后便病死在南征途中。临终时,密诏彭城王,让他毒死冯润,并以皇后的礼制厚葬。冯润最后被强迫服毒而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他还将鲜卑族的拓跋姓氏改为元,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禁止使用鲜卑语,禁止穿鲜卑服装。他企图通过抑制自身文化,达到和汉族融合的目的。总之,他通过这些措施,将汉族的先进文化以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使得北方开始进入民族融合时期。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自幼聪慧过人,他10岁熟读葛洪的《神仙传》,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入皇宫做侍读,官拜左卫殿中将军。后来,陶弘景辞去官职,跑到句曲山(茅山)华阳洞隐居起来。

陶弘景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医术本草、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和梁武帝萧衍很早就认识,并且是好朋友。在萧衍还没有称帝之前,陶弘景就预测萧衍有朝一日会做皇帝,并指派弟子四处散布“梁”国即将诞生。不久,萧衍果然代齐称帝,国号为“梁”。

萧衍称帝以后,想请陶弘景出来做官。陶弘景便送给了萧衍一幅画,画中有两头牛,一头在河畔悠闲地吃草;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鞭子驱赶。萧衍顿时明白了他的用意,说:“他还是喜欢隐居的生活啊!”不过,萧衍还是时常到山中与陶弘景商讨国事,每当朝中有什么大事拿不定主意时,萧衍都要前去咨询陶弘景。因此,陶弘景被人们誉为“山中宰相”。

中国最明目张胆的无神论者范缜

范缜(公元450年-公元515年),字子真,南北朝时期齐梁间南阳人,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范缜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但他自幼刻苦学习,不畏权威,在佛教大行其道的南北朝时代,他勇于反佛,不屈不挠,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无神论者。

范缜生活的时代,佛教极为兴盛,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等宗教思想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上层人物,同样沉迷于对佛教之中。

齐竟陵王萧子良,对佛教的痴迷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经常在自己的府邸聚集僧众,谈禅说法,他甚至不惜纡尊降贵,放下宰相的身份,亲自为僧侣们端茶倒水。

此外,萧子良还有交结宾客,聚会文人雅士的嗜好。而这些文人雅士,大部分都是佛教信徒,唯有范缜和他们大唱反调,对他们的荒谬理论嗤之以鼻。结果,在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教信徒与范缜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论战。

萧子良问范缜:“既然你不信因果报应理论,那为什么人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呢?”

范缜认为世间万物均是自生自灭,各安其理,根本不存在什么因果报应。

于是,他慷慨激昂地回答道:“人生就像一棵树上的花,同时结蕾开放,又同时随风飘散。不过,有些花瓣由于门帘窗帷的起落被带入厅堂,留在茵席上;有些花瓣则因为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里。殿下您尊贵富有,就如同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我卑微贫贱,就是落在粪坑中的花瓣。富贵贫贱虽有不同,但都是偶然的机遇,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萧子良被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经过这次交锋,范缜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无神论观点系统地加以阐释,总结成文,刊行于世。于是他昼夜伏案,奋笔疾书,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

僧侣间的大战:“大乘教起义”

大乘教起义,又称法庆起义,是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民起义。北魏年间,佛教大行其道,但僧人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斗争异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