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3319900000033

第33章 隋朝卷隋朝卷·短暂而辉煌的统一王朝(1)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朝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形势下“短命”的王朝之一。这是一个苦难与辉煌并存,伟大和罪恶相生的朝代。隋朝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这个时期的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个朝代是唯一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隋朝和倭国(即是日本)是宗主与藩属的关系。

西方人眼中最牛的中国皇帝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隋朝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周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入宫辅政”为借口,总揽军政大权。公元581年,杨坚逼周静帝让位,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他励精图治,使得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七百多万,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顶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牛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数次化险为夷的帝王

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被封为隋国公。他死后,杨坚承袭父爵,跟在皇帝身边,他总有“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的感觉。当听齐王宇文宪对武帝宇文邕说:“杨坚相貌不同于常人,请尽早除掉他。”这更加重了宇文邕对杨坚的疑心,但他还是犹疑不定,便问手下的大臣来和,来和虽然觉得杨坚不凡,但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所以他对武帝说他还是很可靠的,让他做将军,就没有攻不下的城防。杨坚才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宇文邕还是不放心,他派星相家赵昭暗地里为杨坚看相。赵昭和杨坚关系很好,因此他对宇文邕说:“皇上不用担心,他的相貌十分普通,没有什么大富大贵可言,顶多是个大将军。”虽然这时的内史王规劝宇文邕杀掉杨坚,但这时他对赵昭的话已深信不疑。所以杨坚又逃过一劫。

宇文邕死了,其子宇文赀即位。他对杨坚的疑心更大,虽然杨坚的长女被聘为后妃。他曾直言不讳地对杨妃说:“我要杀了你们全家。”还命内侍在皇宫内埋伏杀手,并对那些杀手说:“只要他有一点无礼,就杀了他!”但他召进杨坚入宫议论政事,杨坚都是神色自若。后来,杨坚想了个两全之策,他让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赀透露自己久有出藩之意。这正合了宇文赀的意,立刻任命他为杨州总管。这下两人都安心了。

开皇律:残酷刑罚的终止书

《开皇律》是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的立法经验,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开皇律》共计十二篇、五百条,其篇目是: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在隋朝的《开皇律》中,刑罚制度简明宽平,终止了前代的残酷刑罚: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死刑种类只留斩、绞两种,废除了车裂、枭首等死刑种类;进一步废除了宫刑、鞭刑等,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本的刑罚手段,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为差;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以半年为差;杖刑自六至一百分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五等,每等均以十为差,民有枉屈得依次上诉至朝廷。从此,中国古代刑罚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三省六部制的正式确立

杨坚即位后,便废除了周朝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也就是:中央设立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内史省和门下省为机要之司,前者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后者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系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下面设有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各有一名左、右仆射,左仆射负责管理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负责度支、都官、工部。三省六部制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三权分立制的新时期。

拯救了汉文化的帝王

北齐和北周时期的上层贵族,曾经热衷于鲜卑化以及西胡化。虽然北周武帝曾经倡导过汉化,但由于他英年早逝,因此汉化被一度搁浅。杨坚登基后,开始力行汉化,他曾被赐姓为胡姓普六茹,但他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并任用有真才实干的人辅佐自己。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统一了中国。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隋文帝拯救了汉文化,他曾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者赏绢一匹。因此,中国历代隋朝的藏书量最大,不过后来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但只要是百家诸子的书还在,儒家经典还能留存,中华文明就不会死。

独孤皇后:母仪天下、吃醋宫中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公元552年-公元602年),名伽罗,北周云中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第七女。独孤氏的祖先出自于漠北的鲜卑族,独孤信有雄才大略,在北周的政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独孤氏嫁给杨坚之后,夫妻二人感情甚好,杨坚甚至发誓,日后不与其他女子欢好生子。独孤氏也洁身自好。杨坚建立隋朝后,独孤氏被立为皇后。隋文帝执政期间,崇尚节约,这与独孤皇后的宣道很有关系。而且独孤皇后公私分明,她的表弟犯罪当斩,隋文帝要求赦免。但她说这是国家刑法大事,个人不能私自更改国家刑律。独孤皇后的举动以及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令很多有识之士为之倾倒,因此将她与文帝合称为“二圣”。

独孤皇后的英才是有目共睹的,但她的嫉妒心也是出名的。文帝曾经喜欢宫中的一个女奴,被她发现,便趁文帝上朝之时,将那个女奴处死。文帝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独孤皇后不仅对文帝如此,朝中大臣谁要是宠幸小妾,或者让小妾怀孕,她便力劝文帝罢黜他们。

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创举

南北朝末期,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南北分裂,百姓渴望统一。但北周和南陈的皇帝都没有这个能力,到了杨坚建立隋朝后,这个任务才基本完成。在周静帝在位时,杨坚便平定了河南以及四川的割据势力,还翦除了宇文氏诸王室。他夺取帝位后,便开始了统一的军事部署,先是和突厥和亲,然后南下伐陈。他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在安徽前线集结兵力,打算渡江。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先锋韩擒虎、贺若弼分别从采石、广陵渡江,直接攻破建康,陈俊崩溃,陈后主投降。南方各地也纷纷降服,隋文帝出兵不到四个月,便统一了南北。

狼尾滩之战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上旬,杨素按照隋灭陈的作战部署,率船队自巴东郡(今四川奉节)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展开作战。当大军到达流头滩(今湖北宜昌)时,有探子来报说,陈将戚昕率一百多艘青龙战船、几千战士坚守在前方的狼尾滩。杨素不禁想到:狼尾滩水流湍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白天进攻对作战极为不利,但若采用水陆协同作战,利用分进合击的方针,乘夜突袭,定能将其一举击败。于是杨素便命令步兵由长江南岸攻击戚昕左翼,命令骑兵自江陵(今属湖北)西进,沿长江北岸进击陈军右翼,而自己则率黄龙战船数千艘,实施正面突破。在水陆配合之下,第二天天明之时,杨素便一举击败了戚昕所部。戚昕狼狈逃走,部属则全部被俘。但杨素对俘虏却不杀也不辱,在慰劳后全部将他们释放了。

白土岗之战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在隋灭陈之战中,隋行军总管贺若弼率军来攻陈都建康。仅用了十七天的时间,便对建康形成了包围态势。随即,贺若弼军进据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山南的白土冈。

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的陈后主(叔宝),在隋军压境三天后,命陈军与隋军正面作战。于是陈军列阵白土冈,南北亘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贺若弼率轻骑侦察敌军过后,与所部总管杨牙、员明等集中甲士8000,也列阵以待。在几次的进攻当中,隋军佯败,让陈军生出了骄傲和怠惰情绪。而此时,贺若弼令士兵施放烟幕,稍事整顿后,猛然向陈军最薄弱的孔范军发起进攻。孔范军很快溃败。受其影响,陈军其他各部也发生混乱,以致全线溃退,互相践踏,死约五千人。混战中,萧摩诃被隋将员明所俘。由此,贺若弼率领隋军一举击败了陈的主力军,并乘胜推进至乐游苑(建康城东)。

自诩宰相的隋将贺若弼

贺若弼在隋灭陈之战中,战功显赫,于是便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还常常自诩为宰相。但当时杨素被提升为右仆射,而贺若弼依旧为将军,因此倍感不满,形于言色,终在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遭致罢官。可是贺若弼怨气更大了,不慎言辞之后,又被下狱。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贺若弼回答说:“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公卿们都认为贺若弼怨愤过于大了,于是就上奏对贺若弼处以死刑。但隋文帝犹豫数日后,还是看在其功劳上免了他一死,只是除名为民。不过很快隋文帝就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不再重用他,只是不时会以厚礼赐宴与他。

一次在隋文帝赐宴王公时,一突厥使者来朝拜,隋文帝让其为大家表演射箭技艺,使者一发即中。这时,隋文帝便对众大臣们说:“非贺若弼无能当此。”于是便让贺若弼引弓射箭,果然也是一发即中。隋文帝高兴之余,便对突厥使者说:“此人天赐我也!”

科举制度从何而起

隋朝以前,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这使得很多有真才实学却出身卑微的人得不到重用,而一些无能的显贵子弟却能担任要职。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他正式设置了进士科,考核应试者对时事的看法,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弑父杀兄夺皇位的杨广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隋朝第二代皇帝,诗人。隋文帝的次子,他杀死隋文帝以及自己的哥哥杨勇后继位。他一名英,小字阿嬷。杨广自小就比较聪慧,长得也很好看。他继位后,为了加强南北两方的联系,兴修了大运河。他在位十四年,因为修建大运河以及一系列的开疆拓土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灾难。因此农民起义纷纷云起,他最后被部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

世界第一的建筑师:宇文恺

宇文恺(公元555年-公元612年),字安乐,出身显赫,父亲宇文贵在北周时期封许国公。他是隋朝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主持建造了不少大型建筑,特别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以及东都洛阳,为后世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大兴城,是在九个月时间内根据周密规划兴建而成的崭新城市。全城分为宫城、皇城以及郭城。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和管理都十分精细、严谨。宇文恺在整个工程中,还考虑到了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环境美化、城市管理、市场供需等的配套,以及将都城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说,大兴城的兴建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