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3319900000041

第41章 五代卷五代卷·水深火热的历史更迭(2)

南吴国的开拓者:杨行密

杨行密(公元852年-公元905年),字化源,庐州(今合肥长丰县)人。五国十代中南吴国的实际开拓者。他原是庐州牙将,后任庐州刺史。当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年迈昏庸,宠信方士吕用之。吕用之逐渐掌握权力,独揽大权。因此淮南将领毕师铎开始不满,还召宣州观察使秦彦助战。秦彦、毕师铎将高骈杀害。杨行密命令全部手下为高骈穿孝,痛哭三天,然后杀掉秦彦、毕师铎二人,进入扬州,自立为淮南留候。

当时扬州城内闹饥荒,百姓们都没有粮食充饥。杨行密用军粮救济百姓。之后,杨行密和秦宗权以及孙儒争夺江淮一带,他相继消灭其他势力,占领江淮。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他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朱温大举南侵,杨行密击败朱温的军队。此后,朱温无力南下,南北逐渐呈现分裂之局势。唐哀宗天佑二年,杨行密病死,谥武忠王,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后来其子杨溥称帝,将其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重视水利的吴越国

吴越国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建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978年,为钱缪所建。吴越国的都城是杭州,强盛的时候,曾经拥有十三州疆域。当时的吴越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他们利用军队和强征役夫修浚河堤,加强管理护养制度,并设立了“都水营田使”官职。这些措施使得塘浦圩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巩固。

曾经做过家僮的南平王

高季兴(公元858年-公元929年),字贻孙,原名季昌,在后唐庄宗继位后,为了避讳李存勖的祖父李国昌的名字,改为季兴。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时南平的创建者。他很小便离开了父母,到汴州商人李三郎家里做家僮。在朱温占领汴州之后,李三郎主动给予朱温大量财物,让他犒劳将士。朱温收李三郎为义子,并给他改名为朱友让。高季兴也得此机会见到朱温,朱温见他相貌出众,且又聪明伶俐,十分欢喜,便让朱友让收他为义子,也改姓朱。这样靠着这样的关系,高季兴进入了朱温的部队,不久升为牙将,常伴在朱温的左右。

后高季兴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唐昭宗封为“迎銮毅勇功臣”,迁宋州刺史。他又随朱温扫荡青州,由于战功累累而升为颍州防御使,并改回原来的姓氏。在朱温称帝后,又授他为荆南节度使。后梁末帝的时候,高季兴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后唐灭了梁,高季兴向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李存勖为收买他,便将他册封为南平王。高季兴为人有些无赖,他在荆南的时候,经常截获各国供品,有时为了讨得赐物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被人称为“高赖子”,有时叫他“高无赖”。

后来,高季兴又归顺南吴,被封为秦王。他病逝后,其子高从海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后唐也不计较高季兴以前做过的事情,将他追封为楚王,所以南平又被叫做“北楚”。

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

楚国(公元896-公元951年),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它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王都为长沙,史称“南楚马楚政权”。它的创建者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湖南,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马殷政权时期,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时又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种植茶叶、倡导纺织、重视商业贸易,因此使得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闽王王审知的简历

开闽王王审知(公元862年-公元925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审知入闽,到他去世,在闽一共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王审知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闽王等。

他在福建时,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他还重视经济开发以及文化教育事业。总之王审知对五代时期的福建的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人的称赞。

南汉的兴衰史

唐朝末年,岭南东道节度使刘隐,逐渐平定了岭南的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隐的弟弟刘岩称帝,国号为越,不久又改为汉,历史上称为南汉,王都为番禹(今广州)。只是刘岩和他的继承人都十分残暴荒淫,经常以看杀人场面为乐,看到别人受刑他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死前对自己的儿子们很不满,说他们没有什么才能,南汉就像是老鼠钻进了牛角,肯定要走下坡路。后来,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南汉被宋所灭。

又蠢又精的北汉王刘崇

刘崇(公元895年-公元954年),原名崇彦,后汉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他家世贫寒,是个无赖。他的哥哥刘知远去世后,汉隐帝刘承右继位,当时后汉大权落在了枢密副使郭威的手里。刘崇和郭威不和,便问郑珙该怎么办。郑珙建议他做好充足的待举准备。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率兵攻破后汉的都城开封,并杀死汉隐帝。郭威本想夺位称帝的,但大臣们并没有拥戴他的意思。他担心刘崇出兵晋阳讨伐自己,便和太后商量,立刘崇的儿子刘成赟为帝。郭威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先稳住刘崇。刘崇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便停止了出兵。太原少尹李骧劝他立即出兵。可是糊涂的刘崇竟将他拉出去斩首,并派人将此事告诉郭威,以示他的坦诚。

没过多久,郭威便杀了刘成赟,称帝开封,建立后周。这时,刘崇大梦初醒,后悔没有听李骧的话。他随即占据晋阳为都,称帝太原,建立北汉,还向契丹讨好,以叔侄相称。后来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刘崇觉得报仇的时刻来了,便向契丹借了一万骑兵,自带汉兵轻骑三万,向周宣战,大败。次年,他忧病而死,时年六十。

繁盛一时的南唐国

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是五代时期的十国之一,王都为金陵,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最盛时,有35个州,约跨今天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南唐三世时,经济十分发达,文化达到鼎盛,使得江淮地区在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乱世中的千古词帝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诗歌已经走完了它光辉灿烂的历程,词在这时展露了曦光。这一时期出现了千古词帝李璟、李煜父子。李璟是南唐中主,他的词流传下来的甚少,仅有四首,不过也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等千古流传的名句。

李煜继承了父亲词风同时取得了有了更大的成就,谭献《复堂词话》:“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他不谙政治,但却有着非凡的艺术才华。他早期的词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到了亡国的时候,表达的多是亡国的悲痛,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超过了前期,可谓是“神品”。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是千古绝唱。不过也正是这首词,让宋太宗无法容忍,将其毒死。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李后主

李煜(公元937年-公元978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第三代国君,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南唐被宋灭亡,李煜被俘到汴京,后为宋太宗赵匡义毒死。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相貌非凡,天资聪颖,极有才华。他并不喜欢政治纷争,一心沉浸在艺术和爱情之中。

李煜诗人气质却使他拥有烂漫情怀,他把真情倾注在周娥皇姊妹身上,演绎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李煜十八岁那年,便娶比他大一岁的周娥皇为妻,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恩爱,生活幸福。只是好景不长,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周娥皇病逝。李煜深感悲痛,写了一首词来悼念她:“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栏惆怅人谁会,不觉然泪眼低。层城亡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池上哭蛾眉。”

后来,娥皇的妹妹成了李煜的最爱,后人称为小周后。不过李煜和小周后成婚后,国势更加危急,他逐渐开始放纵自己,一味沉浸在女色之中。很快,南唐便被宋所灭。

强悍一时的后周王朝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周一共有三个皇帝,共十年,王都为开封。后周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中国北方的残破局面进行了修整。后周太祖郭威在位三年,在位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是五代中的一位好皇帝。郭威去世后,其养子柴荣继位,也就是周世宗。柴荣继续进行改革,为统一中国做充分的准备。

柴荣继位后几年之内便将后周的疆域扩大了不少。周世宗是五代中最好的一位皇帝,他为中国统一开辟了道路。周世宗去世后,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也就是周恭帝。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了后周。后周的灭亡,意味着五代十国的结束,宋朝统一中原就此打开序幕。

做过六朝宰相的官场“不倒翁”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王朝陵替,江山代改,在这样一个乱世当中,却有一人稳坐钓鱼台,仕途从未失意,他就是被称为“乱世不倒翁”的冯道。冯道(公元882年-公元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冯道算是历史上罕见的奇人。他的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都是位极人臣,而且死后还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历史上对冯道向来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老滑头”,也有人说他视他所服务的统治者为豺虎,他不是在为他们服务,而是在为“苍生立命”。

“南北”山水画派

五代的山水画,与唐代相比较,更能表现出不同的自然风貌以及神妙的意境。这时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以后梁的荆浩、关仝等人为代表的北方山水派,一个是以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为代表的南方山水派。荆浩、关仝的画作多是表现北方山水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而董源、巨然作品中出现的则是典型的“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的南方山水。这些都是唐朝不曾有过的画作风格。

传世巨作:《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师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根据去韩熙载家夜宴的观察,所描绘出的宴乐场面。南唐大臣韩熙载为了防后主的猜疑,便夜夜笙歌,与宾客尽情喝酒玩乐。这幅图描绘的也就是一次韩熙载夜宴的全过程。

这是一幅纵28.7cm,横335.5cm的长卷,整幅画卷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充满了表现力。作品如实地描述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既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的热闹场面,也深入地刻画了韩熙载那郁闷不展的愁容。这也是这幅画的高明传神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