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23322900000011

第11章 不会来事儿,讨人嫌(2)

言多必失,少说多做

说话是人的天赋本能,但良好的谈吐却需要后天的练习。语言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善于说话,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说话,可是话说得好的人却不多,说话并不一定比写文章容易。要知道,文章写好后还可以修改,但是一句话说出来,想修改是非常困难的。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尤其是一些伤人的话,更是难以收回来的。记住:刀只有一刃,舌却有百刃,如果拿不准话该不该说,最好还是不要说,“言多必失”这句俗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假如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说得多了,话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你今后的打算,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对事物的态度等,都会从谈话中表现出来,假如被对手了解,对手就会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战胜你。而且,一个人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其他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时却会会错意。毕竟,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其他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自己的主观理解,在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已经大相径庭,这正是造成误解、隔阂的源头。

另外,人处于不同的状态下,说话时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一样,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可能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所以赞誉之词可能会多;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说起话来可能会有些愤世嫉俗,说话也会有些过头,从而招来很多麻烦。正所谓“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不变的真理,所以当我们开口说话时,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不如少说些话,多做些事。

有一则流传很长时间的笑话:一位工会主席召集5个委员开会。开会的时间早就过了,但是只来了3个人。这位工会主席叹气说:“唉,该来的不来!”一个委员听了这句话,觉得很不是滋味,他想:那就说我是不该来的人喽?于是这个委员打了声招呼就走了。工会主席见状,继续说:“真是的,不该走的走了!” 剩下的两个人听主席这么说,觉得他们两个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就全走了。工会主席只因为说话不妥当,非但会议没开成,还把人都得罪了。工会主席用几句话给别人心中留下的阴影,恐怕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淡化的。

一位销售汽车的小姐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她的循循诱导下,客户对她推荐的汽车非常满意。客户本想检测完制冷设备后就进行交易。

当这位销售汽车的小姐启动汽车的冷气时,她洋洋得意地对客户说:“知道吗?这车的冷气非常强劲,某市曾发生此类车的冷气冻死人事情……”客户还没等她说完,就赶紧走了。

这位销售汽车的小姐真是画蛇添足,只因多说了一句话,就丢掉了一单生意,实在可惜。管不住自己舌头的人,不但容易伤人,还容易惹祸。慎言不是不说话,而是该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

谨言慎行是历代先贤告诫后人为人处世的标准。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我们做人要谨言慎行。一个人言语失当,是没有办法补救的,一个不善于辞令、口不择言之人,常会给自己招致麻烦。话要三思而后说,说话前要先想到自己说话的后果,在说话的时候应当保持理智,切不可感情用事,不然很容易给自己造成追悔莫及的祸患。

江西卫视曾经播出了发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件事:

一天晚上,吴江医院妇产科住院部刚出生一天的婴儿脸上居然被人泼满了硫酸,婴儿的眼睛与鼻子全都看不清楚了……什么人会对一个弱小的生命痛下杀手呢?

随着警方的调查,伤害这个婴儿的凶手被抓到了,她居然是婴儿妈妈最好的朋友张某。

事情的真相很快浮出水面,原来张某表面上虽然和婴儿妈妈的关系非常好,可是心中却因为发生了两件不愉快的事而对她怀恨在心。

引起张某不快的第一件事是,张某曾经向婴儿的妈妈借5000元钱,结果被婴儿的妈妈以手中无钱而拒绝。可是几天之后婴儿的妈妈却又在电话聊天中告诉张某自己刚刚借给老师的女儿2万元钱,张某听后心生不快,觉得婴儿的妈妈是在耍自己——你不愿意把钱借给我就算了,起码也不应该把钱借给别人之后在我面前提起吧,这不明摆着对我有意见吗。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张某的孩子出生后,因为长得比较难看,婴儿的妈妈前去探望时,曾对张某刚出生的宝宝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这让张某感觉心灵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因此恨意又增加了一层。时间一天天过去,张某对她好友的恨意也越来越强烈。她终于等到好友生产的机会,于婴儿降生的当天晚上扮成医生走到了医院的妇产科……

记者在监狱中采访服刑的张某,问她为何要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下毒手,张某说:就是想让孩子的妈妈也感受到她曾经受到过的痛苦,让她为伤害别人付出代价。

而面对记者的镜头时,婴儿的妈妈却表现得非常愕然,她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口无遮拦的话会给张某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因此受害。

这是一个真实且沉重的故事。从事件本身来看,抛却张某的偏激不谈,如果婴儿的妈妈平时注意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把握说话的尺度,多想想别人对自己话语的感受,做到谨言慎行,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说不该说的话,也就不会在无意中和好友结下仇怨,也能避免婴儿被毁容这种悲剧的发生。

这个悲剧留给人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它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谨言慎行,以免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正所谓“言多必失”,不好的话一出口所造成的影响,可能再有几百句、几千句话都弥补不了。《菜根谭》中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意思是:即使十句话中能说对九句,也不一定有人称赞你,但是如果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受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不一定能得到奖励,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责难就会随之而来。所以有修养的君子宁肯沉默寡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话不随便乱说,表情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能自作聪明害人害己。

在现实生活中,假如只图一时之快,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不考虑所说的话带来的后果,如此任性而为,会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比如在你劝告别人时,如果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是没有用的。

说话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和尺度,做到谨言慎行。

另外,言多必失还表现在不会说却要乱说上,本想哗众取宠,结果却失了自己的身份。生活中有很多人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如果不开口还行,一开口则满口粗俗,让人听了非常不愉快,连仅剩的一点敬慕之心也马上消失了,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当然,大部分人并不是学问品格不好,只是因为一时大意,自己不知道改正。人们在初听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言语时或许觉得新鲜有趣,但若是随口而出,就会贻笑大方了。试想那些话在社交场上被人听见了,会产生怎样的反感呢?

话不在多,切勿啰唆

卡耐基说:“好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它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常变常新的资本。”说话不难,难的是把握好尺度,将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达到一种“一语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可是你千万不要误解会说话就是说得多,要知道说话啰唆的人非常让人头疼。但是生活中却常常有这种人,明明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非要长篇大论,废话连篇,让人听不出重点,摸不着头脑。最可怕的是当事人根本对自己的毛病一点没有察觉到,自顾自享受倾诉的乐趣,全然不知倾听者是多么如坐针毡。

我们先来听一段电影中熟悉的台词:“悟空,你也真调皮呀,我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哎,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哎呀,我还没把话说完,你怎么把棍子也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乱扔它会污染环境。哎,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孩子,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这是《大话西游》中唐僧的经典台词,你听后可能是忍俊不禁,唐僧的杀伤力不但能让悟空发疯,连台下的观众也可能跟着呕吐不止,假如你有这样的功力,相信人们也会对你退避三舍。唐僧的话是由编剧虚构出来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有人可以和唐僧媲美。

一位从小在一块长大的朋友说要来看李敏,李敏在高兴之余,邀请朋友到家里住。刚开始朋友没同意,说是怕打扰李敏和家人的生活,李敏说家中有空房,没关系。朋友看推却不了,就过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位李敏不认识的朋友张小亚。

张小亚非常爱说话,而且说的话至少可以重复五六遍。她的重复并不是口语化的重复,而是为了怕你听不懂或者她忘了自己曾说过而重复。

开始的时候,出于礼貌,李敏还会不厌其烦地坚持听她一遍遍地重复,到了后来,李敏的耳朵再也受不了了,只要张小亚重复一件事超过3次,李敏就马上躲到一边去。但是张小亚说话不但声音大,而且穿透力特别强,即使躲在房间关上门还能听到她的声音,更可怕的是,她会追着人说。张小亚在李敏家住的这两天时间里,李敏感觉自己家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张小亚的“魔音”。

另外,张小亚的电话也非常多,而且她每接一个电话至少都要说上十来分钟。有一次,她给一个朋友打电话,足足打了一个小时,而主题却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

在她放下电话后,李敏终于忍不住对她说:“小亚,我觉得你有点啰唆,其实你可以简洁一点说……”

没听完张敏的话,张小亚就打断她说:“不是我啰唆,是他们不理解我的意思,我一定要说清楚。”于是,张小亚开始一遍遍地跟李敏解释她不是啰唆,李敏真后悔给她提这个意见,在她看来,张小亚简直是烦人透顶了。

李敏被张小亚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折腾得筋疲力尽,她想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非崩溃不可,于是忍耐了几天,就找了个理由把好友和张小亚“请”走了。在张小亚走出李敏家的那一刹那,李敏整个人一下就轻松起来,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李敏很可怜,张小亚非常让人讨厌?那么就一定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多的,许多大人物在不知不觉间就犯了这个错误。

2003年,当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获得了英国“推广简洁英语运动”组织给他颁发的“不知所云”奖。因为他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中说了一段流传非常广的“名言”:“我一直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有关报道有兴趣,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这是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明白一些我们明白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清楚,也就是我们不知道未知的事情。”

这位部长非常厉害,简直比唐僧的功力还深,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如果一个人的语言总是找不到重点,也许当成笑话或者新闻听起来还不错,可是如果真的有一个这样的人在你耳边不停地和你说话,相信你一定不是很舒服。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

在生活中,有许多说话啰唆的人,而聪明的年轻人不应该这样做,说话达到目的即可。聪明人讲究说话适量,不会啰唆半天找不到重点,不会多说到让人感觉烦躁,也不会让人觉得词不达意。

且不说言多必失,单就啰唆给人的感觉来说,就是非常不好的。在生活中,你也许看到过类似的情景,女人经常不知疲倦地提醒男人:“你要戒烟……”,但男人依旧吞云吐雾;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被子叠好后再出去玩”,但是孩子总是把妈妈的话当成耳旁风,屋子照常杂乱……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刺激太多、太强、太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从而引起了人们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让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作“超限效应”。

由此可见,假如我们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在别人身上起到作用,就不能采取简单的重复,因为啰唆只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不如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使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降到最低,那时候,你也许能真正体会到“一语千金”的威慑力。

即便你手握真理,也不应咄咄逼人

很多年轻人仗着能言善辩,时常在人群中占上风,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有多么好,他们变得尖酸刻薄,似乎这样会显得伶牙俐齿、有个性。然而,正是这种善于辩论的人不懂人际关系的维护,盲目地争强好胜,什么都想比别人高出一截。卡耐基对这种人的评价是:你可能赢了辩论,可是你却输掉人缘。

要知道,任何讽刺和挖苦都是有攻击性的,哪怕是没有恶意的嘲弄,有时也会让你失去一个朋友。所以为了避免一些荒谬的争吵,在说话时应该注意分寸,即使是真理在握的时候,也不要咄咄逼人。